睡不着,那就写首诗吧

作者: 风流人物志 | 来源:发表于2017-05-31 06:34 被阅读391次
    (记一次伟大的失眠)

    1

    深秋的夜晚,一条乌篷船穿过漫天霜华缓缓飘来,停泊在苏州城西阊门外的一座小桥边。

    四周一片死寂,看不到半点人烟。黑黢黢的乌篷船,犹如来自地狱的摆渡舟,一阵响动过后,人间重归宁静,夜色愈加深沉。

    桥边有一片枫树林,这个时节红叶开得正茂,然而在凄凉夜色中,火焰般的颜色也失去了光彩,化作一团愁云惨雾。

    这里明明是锦绣繁华的苏州,景象本不该如此瘆人。

    乌篷船里,有人支起了窗户,露出昏黄的灯光。一个中年男子坐在窗前,托起腮,呆呆望着天上那一弯泛着光晕的月亮。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苏州。万万想不到,四年前这里还是太平水乡,如今却已烧成废墟,城里十室九空,郊外也是荒无人迹。别说客栈了,想找一户人家借宿都不容易。

    战乱年代,哪里都不安全,小小的乌篷船就成了临时的家。

    正出神时,老船夫将脑袋探进来,对中年男子说道:“张爷,夜深了,该睡了。”

    这男子姓张名继,字懿孙,乃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士。他没有回头,只“嗯”了一声,老船夫便自己钻进船舱,在角落里躺下,轻微的鼾声随即响起。

    张继起身走到矮几旁边,小心地拨了拨灯芯,火光在噼啪的轻响中稍稍明亮了些。

    船睡了,江水睡了,苏州城睡了。整个世界只剩他一个人,夜越深,越清醒。

    许多久已模糊的往事,此刻一幕幕地重现。

    2

    那是二十多年前,当他还是个浓眉大眼的好青年。

    像许多优等生一样,张继也是从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饱读诗书,少年中举,又喜欢骑马射箭,旅游交友,成天跟一帮同龄朋友高谈阔论,相信自己会做出一番成就。

    那一年,他打点行装,作别父母,西向长安赴试。他踌躇满志,临行时放出豪言:不得功名绝不回来!

    “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他没有乡愁,一点都没有。唯一一丝伤感,是要与心爱的姑娘分离。姑娘的父母说过,他家女儿不嫁布衣,什么时候中了进士,再来提婚娶的事。

    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张继一到长安,霉运就接踵而来。

    先是考场失利,明明有一肚子才学,偏偏挤不进皇榜。一连拼了好几年,直到天宝十二年(753年),才终于考中进士,这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

    好不容易进士及第,接下来就是等待铨选。

    那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六品以下的官员则要通过“铨选”环节,经过一番审查之后,才能授以官职。其中文官由吏部进行铨选,武官由兵部进行铨选。

    同榜进士们陆续接到了任职通知。唯独张继,往吏部跑了好多趟,看尽了脸色,却迟迟等不到任命。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倒霉蛋,就在这座长安城里,还有好几个比他更有才、更幻灭的人。

    比如李白,四十二岁时终于来到玄宗皇帝身边,干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只是个文学弄臣,政治抱负半点都施展不出来,一不小心还得罪了权贵,最后被玄宗扫地出门。

    比如杜甫,三十五岁时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句,昂首迈入长安城。没想到宰相李林甫导演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将所有考生统统刷掉,然后向皇帝贺喜:“所有人才都已为朝廷所用,民间再也没有人才了!”

    再比如王维,他虽然年纪轻轻中了进士,顺利步入仕途,但他对李林甫执政下的朝廷深感失望,便在长安城外的蓝田辋川修建了一座小别墅,一有空就跟几个知心好友前去度假,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还有那个襄阳老乡孟浩然,当了一辈子布衣,等不到中进士的那一天就去世了。

    这情形,正如数十年前天才少年王勃所写的两句话:“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唐玄宗像

    3

    那是唐朝最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

    边疆稳定,民生富庶,国库的财富多到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储备的粮食从仓库一直堆到外面。还有无数外国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进贡的,做生意的,传教的,留学的,陶醉于大唐盛世的繁华。

    但这些都与张继无关。他在长安城里没什么权势人脉,再加上心高气傲,不愿主动巴结权贵,即使在最窘迫的时候,还要坚守读书人的尊严: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所谓“五侯”,是借用了一个汉代的典故:汉成帝在同一天为自己五个舅舅封侯,给后世树立了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榜样”。

    权倾一时的李林甫死了,另一个不学无术的杨国忠接替了宰相之位。凭着玄宗皇帝对杨贵妃的宠爱,杨家鸡犬升天,兄弟姐妹们个个借势上位,风光无限。

    汉代册封“五侯”之后不久,便被王莽篡了位。那么唐朝呢?

    身处盛世的张继,隐隐感到一股不和谐的暗流正在涌动。

    同时感到不安的,还有跟他一样滞留长安的杜甫。有一天杜甫去郊外曲江边散心,正遇上杨氏兄妹春游,那真是盛况空前,富贵荣华不可描述。后来杜甫回奉先县探亲,却发现幼子刚刚饿死,不由得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号。

    寒士们的预感,不幸变成了现实。

    天宝十四年(755年),杨国忠的好哥们安禄山突然造反,从范阳(今北京)一路杀向长安。眼见朝廷军队一再失利,唐玄宗无心抵抗,领着家眷亲兵三千多人便往四川逃去。

    叛军很快占领了长安、洛阳二京,昔日的大都市迅速变成人间地狱,能逃走的人都逃了。

    张继刚刚得到一个六品司直的闲职,还没干几天,就遇到了兵灾。他匆忙收拾铺盖,准备南下逃难,好友刘长卿前来为他送行。

    刘长卿比张继小十岁,进士及第之后也一直发展不顺,与张继性情相投,惺惺相惜。

    乱世一别,不知何时再见。

    张继夹在难民队伍中,穿越河南一带的战火,顺流漂向吴越太平地区。

    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遇到了当地一个熟人,就是同榜进士皇甫曾的哥哥皇甫冉。久别重逢,热情的皇甫冉将张继留在家中,每天吟诗喝酒,谈论国事,待他比兄弟还亲。

    朋友家待久了毕竟不方便,张继辞别皇甫冉继续南下,在苏州、严州、会稽转悠了一圈,忽然听到肃宗皇帝登基的消息。

    原来,唐玄宗一行走到马嵬坡时,遭遇了一场兵变,杨国忠一家被杀,杨贵妃被赐死,太子李亨带着嫡系部队北上甘肃灵武,在宦官和军士的拥护下即位,遥尊父亲为太上皇。

    肃宗即位后,便打出平叛靖乱的口号,倡议全国军队奋起抗敌。

    一直密切关注国事的张继,闻讯喜极而泣。

    唐肃宗像

    4

    至德二年(757年),张继离开吴越北上,打算投奔肃宗皇帝。

    读书人的想法,总是比较单纯。他认为肃宗是全国军民团结抗敌的核心,却没想到背后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

    肃宗当上皇帝,既不是因为父皇去世,也不是由父皇主动让位,而是未经许可擅自登基,说白了就是篡位、叛父,大大的不忠不孝。而不忠和不孝,在古代都是极其严重的罪名。

    唐肃宗举起的平叛大旗,是他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借以平息舆论、争取人心的筹码。

    为了国家,为了自己,唐肃宗确实想要打败叛军,恢复江山。但在具体事务上,他又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敏感多疑。

    比如镇守江陵(荆州)的永王李璘,手握重兵,对肃宗哥哥的诏令表示不以为然,肃宗便派兵将他一举灭了。

    还有淮西节度使李铣、宋州刺史刘展,肃宗怀疑他们不忠,杀了李铣,刘展被迫举兵造反,连陷江淮十余州。肃宗派田神功出兵讨伐,第二年便灭了刘展。

    安史之乱,有多少是外患,又有多少是内斗?

    张继历尽艰辛回到长安,却比从前更加迷茫。

    他听说,那个曾享受过玄宗皇帝“御手调羹”的李太白,因为给永王李璘打过工,被朝廷流放去了遥远的夜郎。

    他还听说,王维逃跑不及,被叛军抓回长安,担任了伪政府官职。等到二京收复后,肃宗便将他逮捕入狱,差点斩首。

    还有杜甫,得知肃宗皇帝即位后,兴冲冲地前去投奔,不料半路上被叛军抓住关起来,第二年才冒险逃了出去。好不容易见到肃宗,却因为替宰相房琯辩护了几句,惹得龙颜大怒,从此被肃宗拉了黑名单。

    战争令人心惊胆战,政局更让人无所适从。

    张继游荡了三四年,没找到自己的出路。失望之余,他怀念起从前漂泊江南的日子,于是决定离开中原,再度南下,与昔日好友重聚。

    到了江南,张继才发现形势不妙。朝廷军队平定刘展“叛军”之后,趁机大肆掳掠,把一个繁华似锦的吴郡地区,折腾得萧条零落,人去城空。好友皇甫冉也早已逃离了家乡。

    上元二年(761年)秋,张继租了一条乌篷船,沿着曾经热闹非凡的京杭运河缓缓南行。两岸别无景色,只有一幅又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停靠苏州城外的那一晚,他失眠了。

    国事之愤,身世之悲,仕途之窘,交织在一起。

    他不敢思乡,不敢思念父母,更不敢思念那个早已嫁作他人妇的姑娘。

    枫林中的乌鸦忽然惊起,扑簌着翅膀,撕心裂肺般乱叫着。夜已过半,残月西斜,寒气一阵阵袭来。朦胧中,江对岸忽然亮起了一点渔火,原来在这兵荒马乱之际,仍有辛勤的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早早劳作起来。

    张继关上窗户,裹起一件暗旧的袍子,准备熄灯休息。就在此时,耳边隐约传来平和悠远的钟声,一声又一声,穿过黑沉沉的夜色,在狭小的船舱中微微振荡。

    那是寒山寺!张继心中感到一丝欣慰。所幸在这劫后余灰之际,仍有佛门净地保持着处乱不惊、自度度人的胸怀。

    他铺开纸来,润了润笔,略一思索便写下四句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躺了下去,合上眼,迷迷糊糊地想着:等战争结束了,还是回长安吧,谋个差使,再娶个贤惠的妻子……


    5

    离开苏州后,张继返回了长安。

    肃宗刚刚驾崩,太子李豫登基成为唐代宗。长达八年的动乱重伤了大唐帝国的元气,疆域萎缩,土地荒废,人口锐减,水旱瘟疫一个接一个。当务之急,就是赶紧网罗一帮实干之士,投入重建国家的事业。

    张继被任命为从六品“检校祠部员外郎”,级别很低,而且是个无聊的虚职,负责监督祭祀。国家百废待兴之时,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直到七年后,年过半百的张继才终于等到平生第一个伯乐。

    大历四年(769年),刘晏担任吏部尚书,同时兼管国家财政税收与货币。他是个改革家,提拔了一批懂经济、会理财的官员,跟他一起重建国家经济秩序。

    张继、刘长卿,以及其他一些知名诗人戴叔伦、窦叔向、包佶等,都加入了刘晏的队伍。

    张继被刘晏派去武昌,掌管当地的财政税收事务。他不负所托,改善物流,调控物价,发展当地经济,提高财政收入。

    在武昌做出政绩后,张继又被刘晏派去洪州(今江西南昌)担任盐铁判官,依旧负责财政税收工作。

    可惜的是,赴任洪州才一年多,张继就不幸病逝了。妻子悲伤过度,也随他而去,只留下一个懵懂幼儿。

    待刘长卿得知噩耗来到张继家中时,发现这个清廉之士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不由得大哭一场,出面将张继夫妇的灵柩迁回襄州安葬,并将其幼子交给刘晏抚养。

    愁苦了大半生的张继,总算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实现了“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

    6

    千百年来,所有流行于世的《唐诗选》,没有一本不将《枫桥夜泊》收入其中。

    在灿若星空的唐代诗人中,张继并不显眼。他流传下来的诗很少,一共三十几首,其他的诗反响平平,只有这首《枫桥夜泊》为他争得了前排一席之地,直到今天依旧保持强大的魅力。

    小小的寒山寺也拜张继所赐,一跃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无数文艺界大腕来到这里参观,但谁都不敢随便题诗,谁都超越不了《枫桥夜泊》的意境,只能膜拜于地,向这首有灵魂的诗致敬。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欹枕犹闻夜半钟。”——宋·孙觌《再宿枫桥》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明·高启《枫桥诗》

    “霜满乌啼夜月寒,客窗灯火对愁看。故园相去无多路,便觉今宵睡不安。” ——明·谢晋《宿阊门》

    “依旧钟声夜半过,谁如张继善吟哦?老夫独少诗中画,始觉平生怨愤多。” ——清·孙枝蔚《枫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睡不着,那就写首诗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sd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