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文本里孤独思考

作者: 字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7-03 17:08 被阅读18次
    在每一个文本里孤独思考

    今天细读肖培东老师《<孤独之旅>的孤独思考》一文,有一段话很有力量,引发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很喜欢寻找'很孤独'的问题,在一个大家都忽略的地方我找到了,我就满心欢喜;我很喜欢寻找'很孤独'的词语,在大家都寻找鲜艳的时候,我就会让它在寂静中开出灿烂。我们都该是孤独的思考者,都该孤独的走向自己的课堂思维空间,这样我们就有了自己的思维个性。"

    什么是"很孤独"的问题?什么是"很孤独"的词语,是大家都忽略的,大家都不关注的。也就是说这里面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自己的创新,为了找到这个"很孤独",必须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读文本,与文字纠缠,沉入文字里去,与一个个文字对话,在一个个文字里推敲,这个为了"很孤独"而所做的一切努力是那么有意思,这不好似柳宗元和几个朋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样,这个"孤独的"小潭不就惊艳的出现在眼前吗?使得看似有些乏味的"嚼"文本工作生发出无穷的趣味。

    我们看一看肖老师发现的"很孤独"的问题吧:

    《逍遥游》摒弃原来复杂的哲学性的讲解,从"大鹏"这一审美形象切入:大鹏是一只怎样的鸟?为什么多次提到大鹏?庄子为什么要写大鹏?有着怎样深刻的寓意?他和"逍遥游"又有怎样的联系?大鹏是不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大鹏能满足庄子所有的理想吗?"大鹏"一串到底,课上大鹏形象在学生心中振翅、盘旋、高翔。

    《一双手》,直观浅白,教什么呢?肖老师也有"很孤独"的切入。

    以"采访"为教学切入口,读段,读句,读词,读标点,分层推进。接着以"手"为焦点,"为什么作者要盯着这双手来写文章?""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省略号里有什么?于是设计成问题:"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省略号后面本来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从这双手上我悟到了人生的哲理,我隐约悟到_____。"请同学们把悟到的内容写在书的后面。

    找到这种"很孤独"的问题,"很孤独"的词语,在教学时也就找到了课堂的兴奋点。

    一遍又一遍地读,深入文章细处,在细处停留、玩味,和作者贴着心,终于有"下见小潭"的惊喜发现。先有教师自己读出好感觉,读出新发现,才有课堂上的一切兴奋、精彩。

    之所以有些时候会感觉到课堂没有活气,没有生机,没有波澜,是因为备课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孤独思考。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发现,学生也就无曾有发现。之所以许多老师的课堂跟别人有雷同之感,是因为静不下心来反复与文字纠缠,去发现那孤独的词和问题,所以"我们都该是孤独的思考者,都该孤独的走向自己课堂思维空间。"上出课的新鲜,课的独特,课的创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每一个文本里孤独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jj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