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现有时候人年龄大一点,成为了一个老人,进入暮年,或者快要进坟墓了,会有很多优势。
身边的晚辈和年轻人,会本能对你有一种敬畏之心,敬仰之情,会自然给你贴上“慈祥、和蔼”诸如此类的老年人“专用标签”。
陌生人有些也会如此,对你没什么防御心理,但是如果你表现出来有一点他们不那么满意的话,他们就容易叫你“老不死”的,或者发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当初的坏人变老了”这样的主观判断,一般都是置之不理。
家里人会碍于你的辈分和尊严面子,陌生人的话不会有这一方面的顾虑。一开始听别人背后说你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你也会感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听得多了,就释然了,不是说真的心里放下了,是不得不放下。
因为人老了,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没有了荷尔蒙,没有体力,没有欲望。燃烧的激情会被你悄悄掐灭,人清心寡欲,身体已经安置不了灵魂,想吃想喝想玩啊,点点余资是有的,可是身体却不允许了。
于是只能寻求另一种寄托:撸猫遛狗,看书写字画画,品茶听音乐,买买菜做做家务,偶尔看看电影逛下公园,或者钓钓鱼养点花花草草。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点无伤大雅的小兴趣爱好。
时间久了,就容易滋生出一个臭毛病:懒。懒得去说不由衷的话,懒得去做违心的事,懒得去讨好任何人,懒得有时候连话都不说。
还有一个臭毛病:抑郁和固执。固执得像个孩子,听不进去再多的道理,很好的心灵鸡汤,整个人静了,心态平和,却有些失落和抑郁,不喜欢去凑热闹,不愿意随便去打扰别人。
越来越佛系了,爱恨情仇看开看淡了,生老病也麻木,但是却敬畏起来“死亡”。
我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因为人老了,我开始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隔得越来越近了,更近了,如何交代自己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人在生病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做什么行当,你都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你要面对死亡。就像一种爱和一种莫名其妙的排斥和拒绝,是交织在一起的。
根本就不用去思考和矛盾,一到这样的年龄,自然就释怀和放下了。殊途同归之处在于,有些人能把死亡说得很美妙和舒服,有的人简单粗暴:回归自然。
总之,只能安安静静的做自己,只能自然优雅的老去。回过头来就容易想起那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要活就趁年轻:否则,最好安安静静的做自己,自然优雅的老去。
我现在就生活在这种无休止的妥协中,觉得生活看不见岁月静好,即使夜深人静,即使鸟语花香,都觉得很寡淡,甚至觉得雍烦。
人是分裂的,想过的生活永远也得不到,慢节奏的生活给人更多时间享受思想上的交流,也许我们追求的情怀是一种文艺浪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