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语言欺骗而不自知

作者: 核武子弟 | 来源:发表于2021-12-13 08:42 被阅读0次

    语言是人沟通、解释世界的工具。这是我们对语言的认识。

    语言还有另一面,我们很少人认识到。

    语言有改变思维的力量,我们会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语言。

                      一个投资人忠告:小心被语言欺骗

    学习投资时,脑子里一定要有一根弦,那就是:语言是个功能有很大局限性的沟通工具,它是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欺骗性的。

    而这种模糊性和欺骗性,很容易就把我们投资的旅程引入歧途。

    来举个例子。

    很多人喜欢大盘蓝筹股。那么 “蓝筹股”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么?

    实际上蓝筹的英文是Blue Chips,来自于西方赌场。因为过去的赌场通常有三种筹码,白色、红色和蓝色。其中蓝色是最值钱的。久而久之,大家就使用“蓝筹股”来指代那些规模大的、发展稳定的、市场形象良好的、盈利高的大公司。

    比如美国著名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也一度被称作“蓝筹股指数”,它在1928年创建出来的时候,就选取的是30家最大型的工业企业,来代表美国股市的走势。

    正因为蓝筹股的这种特性,很多投资者都很爱买蓝筹股票。因为他们觉得,所谓的蓝筹股,肯定比较稳定,买起来很踏实,而且肯定会有回报。

    这个概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大家又延伸出来一个“白马股”的概念,指的基本也是那种长时间业绩不错,业务管理水平比较高,商业模式也比较靠得住的大公司。而由于大家都知道这些公司不错,所以比起仍然在等待被挖掘的“黑马”,这种公司更像是人人都看得见的“白马”,而且还有点“白马王子”的意味。于是“白马股”这个词也就传开了。

    那么投资蓝筹股或者白马股的结果怎么样呢?

    这些所谓的大盘股、蓝筹股,在每个时代不可一世,是人们觉得怎么也不可能消失的庞大的公司,位置真的有那么稳固么?买这些公司的股票真的是稳赚不赔么?大公司的表现就一定能超出市场平均水平,超出指数么?

    你要真这么想,而且真就这么去投资的话,就是被人们发明出来的各种概念迷惑了。

    白马股,不代表公司股价永远不跌;

    绩优股,不代表业绩永远优秀;

    安全边际,等到市场真的不理性的时候,其实也没那么安全;

    什么新经济、科创板、漂亮50……这些名词都不是你不假思索闭眼买入的原因。

    语言和文字是很有欺骗性的,一个词、几句话,能传达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说法的字面意思,很可能就会被带得越来越偏。

    更可怕的是那种,说法其实挺对,也没想骗你,但表达出来非常模糊,很容易让人误解的东西。

    举个例子:

    人们都听说过巴菲特已经被传播了无数次的那句话:要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

    这句话是一句金玉良言。但问题是,这句话实在是太模糊了。模糊到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非常不同。

    比如,别人恐惧我贪婪——这里的“别人”是谁呢?是你的家人朋友,还是你认识的散户投资者?是市场的主力资金,还是各国的央行和政府?你有数据统计有百分之多少的“别人”正处在恐惧情绪里么?这些我们很难说得清楚。

    同样,别人怎么就叫恐惧了呢?是市场跌了20%就叫恐惧,还是跌了50%才叫恐惧?是一个月连续下跌叫恐惧,还是连跌三年叫恐惧?同样,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标准。

    继续再说贪婪,怎么就叫贪婪呢?是把全部身家拿去买股票叫贪婪,还是你敢买所有人都觉得要完蛋了的公司叫贪婪?这些还是很模糊。

    只要是语言,就带有它的局限,就有覆盖不到的情况,就有模糊性和欺骗性。

      我们被语言左右而不明真相

    换句话说,我们有时被语言左右,而不明真相,还误以为那是真相。实际上我们是语言的奴隶,思维被语言改变离真相越远。

    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先是经过大脑的反映形成观念,然后再通过语言表述,语言要通过正确的逻辑才能如实描摹客观事物,还需要词语准确、精准。一个不恰当、不准确的词语,可能就会使人的思维认知发生错误。

    比如:批判性思维,让人就想着进行批判、找差错,而提出人杜威的本意是,反思性思维。事实上反思是对思考过程的审察、审视,而不是要去批判和批驳。

    还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准确应译为演化论,这更接近达尔文的本意。进化是一个方向的前进,而演化则是四面八方的变化,不一定要前进,而是随机的。

    还有革命一词,我们现在一想起来就是和暴力相关,在以前,革指变化,命指天命。传统中文里,革命就是秉承天意的意思。

    再如:国外的陪审团制度,陪审这个词我们觉得它是附属的,它应该叫主审团、定罪团,法官只是量刑。他们就是要通过外行、通过常识,是为了保持法律的公正,而不是内行人的游戏,防止专业人士操纵法律。

    这就是语言改变思维的能力。

              语言规定了思想

    我们总是喜欢明喻、隐喻和类比等手法来描述事物。每次你把一件事比作另一件事,那就是 在使用隐喻。

    其中一个较好的方法是认知融合,也就是把一个想法的某些方面应用到另一个想法上。简单的作法就是从类比开始,通过将一个特定的意念结构应用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意念结构上,你可以想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类比会为你的思想提供一个框架,从整体上影响你对自己想法的态度。

    类比会影响我们的思想。

    柏拉图把思维描绘成一辆由两匹马车拉着的战车,其中一匹马是明知的、合乎逻辑的、理性的,而另一匹马是不守规矩的、狂野的、情绪化的。虽然他用的是一个比喻,但他对情感与理性所做的划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将马称为本我,也就是我们的激情与情感,将骑手称为我们的自我,也就是理性的自己。

    科技进步后,给我们带来了计算机,柏拉图的这个类比终于换了一个说法。现在,我们开始认为大脑就像是一台计算机,我们的思想就是计算机程序。

    关于类比思维,可参观前期文章《类比思维:说理靠逻辑,说服靠类比》。

    通常,语言被看作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者说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却恰恰相反。语言不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说语言规定了思想。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给出的推理关系似乎就是,从世界进入到思想,思想是事实的图像。再从思想进入到命题,最后进入到不可说。

    它讲的主要是语言对于思维、逻辑和哲学的作用,或者说语言对思维的限制。那句著名的“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一位律师在法庭上用模型还原车祸的场景。维特根斯坦想,模型是虚假的、模拟的,之所以能够还原现实的世界,是因为它和现实世界有联系。而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描述现实世界,也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就是语言。

    语言之所以能够和现实世界对应,是因为语言和现实世界共享一种东西,那就是逻辑。维特根斯坦因此提出了他早期哲学的核心思想“语言图像论”,就是讲,语言其实是一种再现真实世界的图像。而这个再现的过程,就要依靠逻辑。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这是人们谈论话题的时候,触及到了他们各自能够使用语言所表达的极限。如果他们心中的想法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沟通就是无意义的,彼此是不能理解的。语言是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的媒介,无法被语言表达的想法是无法被理解的。因此维特根斯坦讲了这样一句名言:“我的语言的极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极限。”

    语言去印证客观事物,就一定要通过逻辑去精确、准确印证。否则,模糊的语言只会产生歧异。

    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逻辑的作用。

                    学会利用语言

    既然一切都取决于解释,我们通过语言的变化来创建自己人生的真相。

    如果一个杯子里只有半杯水,你可以悲观地认为,只有半杯水了。你也可以乐观地认为,还有半杯水。

    决定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的人就是你自己。

    语言能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一种神奇的影响。你选择什么 ,结果就是什么 。

                          小结

    我们清楚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欺骗性,就要小心,要学会逻辑,从而提高正确的认知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心被语言欺骗而不自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cj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