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写作者,你一定希望自己妙笔生花。
如果你是读者,你一定希望读到更多精彩,绝妙的句子。
但灵感就像沙漠的水一样难得。
我羡慕那些骨子里透着灵性的人。
喜欢他们解决问题的精妙,喜欢他们智慧的谈吐。
今天的文章试图探寻灵感的来源,如果你希望在文章妙笔生花,或许能帮助到你。
老喻说:
书无法替代。因为书是三维的,当你卷起一个曲面,会有电子书所不具备的阅读虫洞效应。
这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纸质最精妙的类比。
惊叹类比精巧的同时,我想探究老喻如何妙笔生花的呢!?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大量思考,对世界感知非常敏锐。
2、大量写作,对世界感知精准表达。
妙笔生花与大量积累紧密相关。
之所以感叹灵感的精妙,是因为不可能知道他脑子里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他是如何思考的;
不知道人家是经过多少积累,多少思考,我只是看到最后结果。
所以,认为他的文章透着灵性。这种灵性是他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这上角度看过去,只要从思考和输出上下功夫,每个人也能写出精妙的句子。
看似简单的结论,践行起来却不容易。
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发散模式是指:注意力放松时的状态,用胡思乱想形容发散模式非常恰当。
专注模式容易让人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
比如,自己长期想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这时候最起码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当下碰到的问题,别人一定碰到过,而且有人已经完美解决了。
自己想不明白,一定有会人已经想明白了。这时要做的是去寻找答案。
知道答案并不重要,知道答案在哪儿更重要。
发散是创造的源泉,但它也是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
工作时,因为微信等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让思维进入发散状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想做的事被抛掉脑后。
专注模式的优势是让大脑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问题上,更像一辆直达车,把你送到答案身边。
而发散模式,喜欢不走寻常路,会别辟道路,走你从未走过路。存在的问题是,这条路有时会走不通。但有时也会走出一条炫彩耀眼的捷径,这才是发散模式的迷人之处。
因此,当我们想要探究新的解决方案或了解一项新事物、观点时,最好是使用发散模式,获取更多的可能。然后再切换回专注模式专注研究具体问题。
无论专注还是发散各有优缺点,不同情境下要学会合理使用,这样才是让思考更深入和广阔,慢慢积累,妙笔生花自然会有。
做好准备,灵感自来——亚伯拉罕·林肯(没有说过这句话)。
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如何突破低水平重复的困境。
因此,问自己这样低水平重复有效吗?如果现在的重复是有效,为什么至今未见效果(时间太短)?是因为缺少灵感吗?
爱迪生说过:
天才总是在重复中寻找灵感。
我在重复中找到什么?
记得最初开始日更,每天写800个字,至少要花费120分钟。
每天早上起来就会有个想法绕上心头——今天写什么呢?忙完一天的工作,坐在书桌前,还是没有找到写什么。没有东西可写,让我痛苦不堪。
因此,很长一段,我的日更只是阅读笔记,希望通过大量的积累帮助我找到灵感,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
不开始写,永远没有灵感。
还好,我顶住了最初的痛苦,主要原因是找到了其中的乐趣——我将每个赞视作对我的鼓励,即便有时只有一个赞(我自己点的,鼓励自己一下也非常开心)。
现在有一件事让我非常不开心——还是找不到写东西的灵感。
难道只有通过不断重复才能找到吗?如果重复可以的话?我应该如何重复?
刘墉说:
灵感是青鸟,随时可能停在你的窗前,想要抓住他,请早早准备好网子,这是一个不等人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你必须随时准备好行囊,只要听见机会敲你的门,立刻提起行囊跟着他走,总在寻找才能找到,总有准备才能成功。
我现在能想到的解决方案:
大量输出,等待灵感到来。有趣的是,灵感没有等到,等到却是对痛苦、自卑、自负、贪婪更多的感知。
我是贪婪的——我想短时间内就把文章写好。
我是自负的——我希望文章有更多人阅读。
我是自卑的——我从未写过对别人有帮助的文章。
我是痛苦的——我想写得更好。
我并不认为对负面情绪的感知是一件坏事,对它们的越多,就能更近距离了解它们,知道它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因为我知道它们无法消除,只能和平相处。
更多的感知,意味着我可以更敏锐的感知这世界,再加上充实的时间,我相信灵感自然降临。
我不想等机会来敲门,我要主动出击。
我在寻找灵感的路上,灵感大概也已经上路来找我了吧。
最后的话
所有精彩呈现的背后,都是大量的积累和输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道理不虚,慢慢积累,妙笔生花总会绽放。
这是【全过程工程咨询——时间管理部分第146篇文章。】
注:(时间管理)观点来源于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10大模块: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表达沟通、谈古论今、逻辑思维、心理学、营销、认知升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迭代:
1、构建系统思考能力,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
2、构建有效的表达、沟通系统,打磨世事练达、左右逢源的人脉资源。
3、打磨一套自我迭代升级的认知系统。
以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专业基础,力求打磨出个人持续成长方法论。
全过程工程咨询主要学习书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