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社会热点
马东和许知远,本质上都透露着对时代的无力感

马东和许知远,本质上都透露着对时代的无力感

作者: 7b02cfc0af1a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22:53 被阅读1269次

    许知远与马东我认为并没有本质观点上的冲突,马东一直在强调“服务于95%”,这其中的潜台词在于对“精英”与“大众”这种区分的认可,而马东最后说了,“本质上我们是一样的,只是你表现为愤怒,我表现为悲凉”。

    整个采访最重要的在于许知远的出发点,这也是吃瓜群众们群起而喷之的主要原因。许知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家,他身怀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困惑,采访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了解马东如何办了《奇葩说》这样一个成功的节目或者其他种种,而是马东这样一个文艺世家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去做《奇葩说》这样并不高雅的节目?他认为大众文化在走向粗鄙化,而《奇葩说》是粗鄙化的一个代表。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而马东的回答让我看到了一些答案。

    但纷争的主题并不是这些。你要理解许知远的出发点,就必须首先认同或至少理解他对《奇葩说》的看法,但这恰恰触发了很多人的神经。在当下时代,讨论和批评诸如奇葩说、王者荣耀这些最流行的东西,都是极为危险的,因为受众实在太广太广,广到让人哪怕说一点反话,都可能瞬间被口水淹死。于是就有了各种对于许知远的批判,从相貌、发型、穿着到谈吐、文章、思想,批判许知远似乎成了一种“安全”的做法,哪怕并没有看过他的文章、专栏和书,甚至哪怕连这集《十三邀》都没看过,就可以信口开河地批判,以此来获得人群的认可。

    但我在看访谈的时候,分明为马东捏了一把汗,马东的一些话音犹在耳,“我们精致过吗?”“你就只关注你的5%就行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95%)”,而最令我赞叹的是马东说,“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90%以上,但人并没有变化,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因为他识字了,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那是他对娱乐本能的靠近。”“(这些问题五四运动)都争论完了,民智开了吗?”

    马东道出了“大众永远不变”的事实,并不因为大家识字了,念过大学了,看过几本书了,精神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我为什么捏一把汗?因为我觉得,马东分明完全看透了《奇葩说》的受众群,并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说了出来。直白点说,95%的人,和过去不识字的人,本质上没有区别,民智从未开。就好像我一个朋友曾说过,如今坐在办公室的许多白领,同工业革命时代纺织厂的女工,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生产力的发展让他们从工厂走进了写字楼。

    类似的金句还有:“许老师,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生活”,马东都露骨到这份上了,我眼看着他继续说下去的话就要得罪《奇葩说》受众了,结果他的受众居然并没有看出来他的意思。敢情没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做一个“只是在生活的95%的一员”,还值得骄傲了?

    而面对这95%,三种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知识分子(如许知远)最淳朴,“你怎么能不思考呢?”

    商人(如马东,罗胖)无所谓,“思不思考关我什么事,挣钱就行。”

    政客(如金三胖)最极端,“别思考,服从就行,5%?关进政治犯集中营。”

    但这三种人,都是认知到庸众特性的人。区别在于,知识分子告诉了大众,于是被群起而喷,后两者并没把这些事实说出来。马东和许知远,对大众的判断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许知远没有放弃,他希望鼓励更多人去追求精致文化,去拓展5%的边界,让这个人群数更多,让更多人参与到精致文化的创造中。而马东并没有那样的愿望,他大约觉得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他们只是对待95%的态度不一样,并不代表他们的观点是冲突的。

    而这集十三邀,恰巧让我们看到庸众的平庸性,马东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怎么还是没看懂?有必要这么跳出来给自己贴上“95%”的标签嘛?虽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超越性,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世界,但有人在追求,为什么要否定他们?而这其中,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倒认为,这些人对于精致文化的摒弃和对于大众文化的麻木,倒是顶级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说回《奇葩说》,或者广义一点,那些流行的综艺、游戏、节目,我们该评价嘛?有资格评价嘛?

    马东自己一下子就说出了许知远看奇葩说之后的感受,“有什么可争的?”“不是给你看的啊,因为有些事情你已经想明白了。”“我觉得今天《奇葩说》所讨论的所有话题,我在《有话好说》里都讨论过,大众传媒的作用不是追求最前沿,最前沿是学者的事情,是思想者的事情。大众传媒的作用是让没有接触到过的人接触。”

    马东的这些话非常通透,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大众媒体的作用,也隐喻了大众媒体所服务的对象。《奇葩说》和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去评价,马东已经评价完了。而我们形成判断的最终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给这些大众流行文化扣个帽子、或是说服他人,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对一个问题感兴趣,我去研读书籍所获得的系统认知,一定高于看一集综艺节目。说到底,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那些急于跳出来抨击许知远的人,心里压根就没想成为5%。这些快速消费文化,就是做给这些压根就没什么精神追求的人消耗时间和精力的。

    但许知远最后对于技术的看法我并不赞同,如今文化的粗鄙化,并不是技术造成的。技术让95%的声音被我们听到了,但并不是说,技术不进步,那95%就不存在。鲁迅当年批判的那些人,大部分不识字,或不可能读到他的文字,但不代表那些人不存在。大众永远是平庸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如此,只是许知远希望扩展5%的边界,让这个人群更多,让文化更加呈现一些多样性,而不是如今社会的单一性。可这样的努力,不该通过否定技术来抵达。正因为大众的平庸性,所以我认为科学技术才是最终有可能改变人类世界的方式,通过技术进步,改变生产力和社会结构,比通过教导大众思想开化,显得更靠谱而更具有可能性。

    这个世界上有几种人,一种是认知到5%和95%,然后拼命努力成为5%;一种是认知到两者,甘于成为95%。而在5%里,如前文所属,又分为了几种,许知远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放弃追问和思考,很多问题,他明知得不到答案,却不放弃追问。这让很多人认为他对世界有了偏见。但阅读、思考本就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价值观,价值观表现为对各种事件的看法、观点,这并不是偏见。

    只是在这个时兴模糊立场的社会,这样的直白显得格格不入。从朋友圈也可以看出,人们在极力避免表达观点,转而更喜欢发一些吃喝玩乐无关痛痒的东西,因为这样的行为是安全的。马东说过“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一旦表达,并且没有做到全面的自圆其说,就会被误解甚至抨击,因此更多人选择了沉默。但沉默并不是更好的,它只是更安全。许知远把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安全的境地,去提出那些宏观的问题,哪怕有很少一部分人通过这个节目,思考了一点关于大众文化和精致文化的区别,我觉得也就够了。

    至于许老师,就如马东说的,他不必深入到95%中去,在5%的圈子里阅读、思考、交谈,其实就足够产生很多愉悦了。但马东在最后说:“我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马东和许知远都透露着一种对时代的无力感,区别在于对待这种无力感的态度。

    马东选择了用新鲜的边界去刺激自己,许知远选择了继续义无反顾地埋头于痛苦之中。这种身为知识分子、文人的风骨,如果在这个时代彻底消亡,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可悲。


    姚璐,《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作者,豆瓣专栏《世界那么大,我带你看看》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风光摄影师,自由职业,视觉中国、携程、海洛创意签约摄影师,华为荣耀“勇敢做自己”品牌视频主角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东和许知远,本质上都透露着对时代的无力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hb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