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文,新一代心灵鸡汤?

作者: 魏谜底 | 来源:发表于2015-07-09 21:08 被阅读11930次
世间种种,唯无速成

睡前打开微信订阅号,几十条消息呼啸而来,前后注明“干货”的十几条,仿佛不打开看看,就丧失了人生进步的机会。

刷刷微博,却看见一句:我认为文学类书籍的重要性被大大高估了,看那么多文学书有什么卵用,我自从毕业后就只看干货。

而知乎等平台上的各类专栏更是言必称“干货”二字,与一些“如何快速识人”,“一些一分钟就可以学会的技巧”们相映成趣。

而我们,亦如巴甫洛夫之犬一般,一听到干货的铃响,便兴冲冲扑向前去,狼吞虎咽不亦乐乎。

曾有人分析,“鸡汤”对于大病初愈者来说,是上好的补给,然而天天喝鸡汤,喝出的却是虚无的精神胜利。那么,一味地吃压缩饼干,真空鱼干,或是二次翻炒后的“干货”,我们会被噎死吗?还是会上火呢?在这个鸡汤人人喊打的年代,干货,是否已经成为了新的“鸡汤”?

哪来的干货?


在果壳,知乎等网站异军突起的这些年里,我们也亲眼目睹了“科学主义”的勃兴。在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拥有理工科背景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长期以来,在互联网环境中,他们除了进行基础搭建外,并没有发出应有的声音。中国社会长期的儒家文科背景也将这部分具有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的人群排除在外,划为“技术人员”之列。

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和长尾效应的显现,一些以“理性讨论”“求真求智”为核心的话语空间得以成形,以果壳Geek为代表的一些专业人员和实验人员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视野。这不仅是传统的“以道治国”的文人思维的颠覆,也是“以术谋生"的专业人士创造的技术反弹。这种反弹很快达到了它的上升期,一时之间,人人都拥有了某种理论化技能,各种以技术手段达到升职加薪,生活和谐的教化文章以“干货”的形式出现,甚至有了将虚无的情感维系,交际手段等事物理论化的尝试,更有甚者,在情感分析领域涌现了一大波“泡学专家”。

干货文巧妙的利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焦虑,害怕被瞬间赶超的恐惧以及核心自我的缺失,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了立足之地。

你为什么要吃干货?


在各路推广干货的“大神”们对面,是无力的受众。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言,人类需求的最底层是生理需求,而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那么干货迎合的,正是我们精神上的“生理需求”,在精神世界中仍没吃饱的我们,遇到干货的一瞬间,即使它是难以下咽的压缩食品,也难免动心。读一篇,甚至是点开一篇洋洋洒洒的干货文,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我正在努力上进“的虚无满足感,而那些将干货文匆匆收藏起来的举动,更如深秋的松鼠。许多年过去,我们的内心世界仍然在逃荒逃难。

在时时刻刻提防被他人,甚至被时代甩在身后的焦虑感中,我们在八小时以外仍然不断告诫自己,要学习,要上进,要学新技术新本领,否则我们便很难面对自我审判。而当你正沉浸于手机制造的低层娱乐中时,突然有人向你承诺:来读我吧,这是在学习,轻松的学习,我能让你在工作中胜人一筹,能让优质的男人为你停留,而且这种学习毫不费力,你甚至不用放下手机……有什么理由不吃了这碗干货呢?即使它只是在用虚假的勤奋来掩饰你的懒惰,但这种感觉是那么良好,一瞬间,你从一个闲宅废丧的人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上进青年。

还有谁会在意这种掩盖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后果呢?

为什么不让我吃干货?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关于知沟的讨论在传播学界仍不绝于耳,而互联网造成的新时代的知沟却生动的摆在我们面前。接受廉价娱乐的人群与进行严肃阅读和讨论的人群,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正在不断地拉大,而干货文们无非是二者之间的搬运工。经过二次创作的干货以“知识“的假面,掩盖着知沟扩大的可怕现实。

我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戒网经历。那时我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准备复习考试,在医院中进行的实习,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坐在喧闹的病房里等待:等病人,等报告,等老师,等仪器……于是,我很快养成了手机不离身的习惯,随时随地刷个微博,看个豆瓣,徒劳地点朋友圈的小红点,我告诉自己我在学习,我收藏了很多内科资料,看了许多医学访问,以缓解自己”正在浪费时间“的不安感。可当实习结束,准备坐下来读书的时候,我吃惊的发现,自己丧失了阅读长文章的能力,我习惯于不断更换更有刺激感的事物,我的目光很难集中在字句之间,读到图片,我总会高兴一阵子,而那些术语不断在眼前浮动,读过一遍之后却如水被蒸干。

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多月,以我来到一个不能连网的自习室,卸载了社交APP而告终。

与注意力同时消失的还有思考力,在注视干货文章的时刻,我们总习惯于先入为主的赞同和仰视,而一目十行的手机阅读习惯,和以图片为主角的直观呈现,让我们在手指滑动的一瞬间丧失了对观点的审慎思考,不由自主的陷入了精心预设的陷阱,这种思考力和批判力下降的结果,有时是钱包的洞开,有时是头脑的洞开。

利用这种丧失,贩卖干货变成了一件最轻松不过的事。我见识了不少把一本书里的内容拆开揉散写下几十篇注水干货文的”干货贩子”,也见过不少试图将自己短暂的人生经历作迎合市场的理论化尝试的“速成女神”,而更多的是沉迷于干货收藏和分享之中,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上懒惰的“干货松鼠“,为自己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自我提升而自感动,殊不知最珍贵的东西早已远去。

纸媒的衰落与互联网的勃兴之间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干货文常以晒干书本为契机出现。它更直观快速,令人愉悦,但也常常散碎无逻辑,无根柢。一个好的理论是经得起证伪的,是逻辑自洽的,也是优美动人的。它不会把你的脖子提起来,向里面灌注看似有营养的麦糠。真正的技术和理论是一条有源头的河流,而任何一份干货无非是从中掬起的水花,甚至是小区里的人造喷泉。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只有河流能让你溯源而上,潜流其中,可以解渴,也可洗涤。

而在这河流畅游的第一步,就是放弃所有一步登天的虚妄念头,真实直面自身的处境,从你最关心,最想提升的那部分,选择一本最基础的书读起。当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世界观,那些方法论才不至于让你左支右绌无从招架。

这趟旅程虽然不免艰辛,但却是驱火扶正的不二法门。渴望迈向更高一步的你,准备好了吗?


转载请注明:作者魏谜底 - 简书,首发简书 Jianshu.com

相关文章

  • 干货文,新一代心灵鸡汤?

    睡前打开微信订阅号,几十条消息呼啸而来,前后注明“干货”的十几条,仿佛不打开看看,就丧失了人生进步的机会。 刷刷微...

  • 为所谓的干货和心灵鸡汤文章的一点看法

    在网络上有着铺天盖地的涨。基本上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和一些干货。在这些心灵鸡汤和干货里面,真正的鸡汤,和干货,却少...

  • 2020-10-31

    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儿子特别反感心灵鸡汤文。我很好奇,他到底看了多少心灵鸡汤文呢?他是因为心灵鸡汤文看多了...

  •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很多干货文,那么什么是干货文,为什么现在的干货文能这么受欢迎? 什么是干货文?其实总的来说干货文就...

  • 浅析干货文

    1.干货能吃吗 干货、小鲜肉、心灵鸡汤……看着这些曾经的流行语,我的内心剧烈波动,甚至还想搞个大新闻——壮哉我大吃...

  • 自媒体小白必备干货,少走很多弯路!

    1.确定擅长的内容类型 • 心灵鸡汤 • 故事 • 情感 • 娱乐八卦 • 干货 • 热点 • 新奇特 • 搞笑 ...

  • 喝“鸡汤”、吃“干货”,为啥一直没有用?

    那些年很火的“心灵鸡汤”,你喝过吗?那些年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干货”,你收藏过吗?那些“鸡汤和干货”,对你的人生真正...

  • 放下评判,美好降至!

    鸡汤虽好,没有实实在在的干货,等于白水,所以有方法的心灵鸡汤就像是带着勺子的心灵鸡汤,能一口一口喂到你身体里^_^...

  • 放下评判,美好降至!

    鸡汤虽好,没有实实在在的干货,等于白喝,所以有方法的心灵鸡汤就像是带着勺子的心灵鸡汤,能一口一口喂到你身体里^_^...

  •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再晚也不迟

    文/吃货猫 首先给那些被我标题吸引进来的小伙伴们说一声:抱歉,此文无关干货,也不是心灵鸡汤的大道理,只是我对自己写...

网友评论

  • 9153092cf924:跟目光高远犀利的学习嘛
  • 9153092cf924:嗯,就是这样的,只有心静静的做自己,才觉得踏实
  • 米澜盛若:神马干货,不一而足咦!
  • Helluin:面对干货总有一种莫名的收藏欲 其实实际上没什么卵用
    顺便想问下 那MOOC神马的,自学神马的和干货一样吗?
  • 37892e55afaf:说得好啊,受教了。
  • 帕奇式:个人觉得,已经不是干货文章的问题,而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导致我们这代人接受信息而过载了,感觉到身边每时每刻变化所带来的不安,让我们更依赖于吸收更多的新资讯来安抚自己。上一年开始我也感觉到自己被过多的信息烦扰得坐立不安,买回来的书都没看,一屁股坐下就刷着微信、微博、脉脉根本听不下来。后来直接屏蔽了信息提示,加上自我的控制,慢慢地已经减缓很多。最近开始静下来看看书写写文章,感觉这才是积累,这才来得踏实。
  • 5b554add3cef:干货是导论,做事还要有有基础资料的,比如这些干货就是一个现实啊。简书算是严肃的练习册吧,看的人老了
  • 0d16382f7309: @叶蓁蓁 同样 有很多干货 却不能 将其看完 只是一种安慰
  • 0d16382f7309:看来 的改变下了
  • monic:干货本身没有错,我觉得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干货app,有问题的是人对接受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 eb90afa82bed:如同深秋的松鼠😷
  • 38465f804742:去悟吧!不静下心思考,永远是不会知道自己再干什么的
  • d1a041404a1a: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你去坚持做便会领略干货的价值。才会发现流传的道理都是真实有效,货真价实的。对于能真正践行的人,干货不会成为鸡汤。
  • 水清梦蓝:你这干货写的我都不好意思给你点赞!
  • kaiviak:不得不说,在读完第一段我就收藏了,看来我还真是一只彻彻底底的干货松鼠。
  • kaiviak:这也是现在越来越浮躁的原因
  • 6a30511c0d04:简练的不一定都是干货啊
  • f2f4840bf0cf:其实,这也是干活!
  • f8c4dbd58574:幹貨畢竟是一種實際經驗, 不是雞湯雞血成功學等想當然的泛泛理論.

    價值肯定是高過那些雞湯雞血成功學的.

    當然經驗畢竟只是經驗, 獨立思考獲取所需去其糟粕也同樣重要.
  • 1ccc5c33219d:我们不过是在搬运、储藏干货文的松鼠!
  • 芒果甜甜冰:更多的时候 我们把懂一件事当成了"做成了一件事"
  • 顾莲笙:深有同感
  • 潘帕斯雄鹰:赞同,由于干货能代替人们思考,因此在网络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人们正在以一种仰视、单方面吸收的态度来看干货,省去了自己思考的环节。当代网络发达的时代特征造成了人们对待信息只讲究快、有用而不再需要思考的特性
  • 叶蓁蓁:想到自己马了无数干货,却一直没心思翻出来。大部分都是为了给自己心理安慰,长久以来确实丧失了认真阅读的能力(ಥ_ಥ)。不过也不排除有的人真的用这些东西提升了自己。
  • e8e3c30049b7:很多时候,人选择欺骗自己,毕竟这比真实地努力要容易得多。
  • 魏谜底:哈哈,所以我这篇也不是干货,好悖论^_^
  • 2ae697f4a3ff:深有体会, 然而很多时候, 我们无法分辨正在阅读的到底是干货, 还是注水"干货". 就好像作者这篇文章, 看似有用, 然而实际呢?
    非常同意我们都需要提炼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然而明白的人自然明白, 而不明白的人... 世界观什么的太过抽象, 你无法给一个不明白的人做详尽的解释, 可能只能如佛家说的, 去悟吧

本文标题:干货文,新一代心灵鸡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qu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