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6 一百三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一章在《论语》里是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章节,也是被后人引用频率次数最高的章节之一。
据说这段话是孔子有一次去拜见了子桑伯子之后发出的感慨。我们还记得子桑伯子这人吗?原文是这样的,“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
意思是啥呢?就是孔子去拜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接见他的时候儿衣冠不整,也可以理解成穿着睡衣就出来了,所以孔子的弟子就非常生气,说:“老师,你为啥要见这个人呢?太没有修养了。”孔子就说:“子桑伯子这个人本质还是不错的,就是太不注重外在的修饰了,我见他就是想劝劝他,想让他多重视点礼节修饰。”孔子走了以后,子桑伯子的弟子也很不高兴,说:“老师啊,你为啥要见孔子这个人呢?这个人太酸文假醋了。”子桑伯子说:“孔子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就是太注重细节和修饰了,我劝他就是如何去除这些繁文缛节。”
从这个内容来看,孔子和子桑伯子在本质上都是相互认可的,彼此又认为对方存在一些缺点。但是,他们都认为对方的缺点是自己的优点。
我们来看文本。“质胜文则野”,“质”是啥呢?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文”呢?相对来说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修饰。那子桑伯子认为孔子“文胜质”,孔子则认为子桑伯子“质胜文”。“野”是粗野、粗陋的意思。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一部分人满肚子都是才华,但是说话不拘小节,对人也不客气,衣着打扮也不修边幅,这就叫“质胜文”。“质胜文则野”,就是一个人内在胜过外在,就显得有点儿粗鲁。
“史”这个字理解起来有点麻烦。《左传》里就记载过“祝史正辞信也”。“祝”,宗教祭司人员,“史”是记录历史的官员,有时候儿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啥意思呢?就是说宗教人员祭神祈福的时候,“信也”,应该说实话,不能对国君有溢美之词。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要求,这“祝史”不可能不受到来自君主的压力,而不得不说一些糊弄鬼神的话。
实际上,上古的史官在执掌祭祀和祭祀的时候,蓄意赞美国君,或者是夸耀神灵,这种情况也是比较普遍的,也唯有如此,才可以让鬼神保佑自己来降福于人。这样就不仅需要丰厚的祭品,还要说上一些甜言蜜语。所以这些言辞都难免有点浮夸。还有史官记事,需要引人注意,要传至后世,那言辞也比较容易虚浮。所以这个“史”就是文饰太多,流于虚浮的意思。
文,它不是文章,而是指言辞。就是言辞有太多的纹饰,或者直接理解成有点浮夸。比如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写文章说话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久,也不会流传太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相适应,相配合。那从这一句来看,在这一章里这个“文”,它包括但是不仅仅限于言辞,还应该包括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品德修养,气质,风度等等这些。也就是说,孔子在这里讲的实际上就是怎样做一个君子的问题,孔子就要求一个君子要把天生的质朴和后天的学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这都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孔子提倡的就是“文质彬彬”,“文”和“质”要配合起来。我们来看这个“彬”,就是两个木头比肩而立,要相互协调,相互搭配。
子桑伯子说孔子“文胜质”,实际上也是有道理的。孔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非常讲究的,比如说吃肉,“割不正不食”,这个肉煮熟以后切割的不方正,没有符合礼制,他是不吃的。孔子甚至呢,连走路的姿势都非常讲究。上朝怎么走,退朝怎么走,回到家怎么走,见到客人怎么走,见到盲人怎么做,路上遇到别人奔丧怎么做,不同的情况他的要求都不一样,这些都是外在的文饰。
那你能说孔子缺乏内在的美德吗?应该也不是,他是当时的学术领袖,诗书礼仪,六艺都精通。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孔子做到了“文质彬彬”,把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了。
那有没有“质胜文”的例子呢?想来想去,竹林七贤这个特征就比较明显。他们呢天资不凡,文才出众,但是表现在外在上放荡不羁,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把天地当做自己的屋子,把屋子当作自己的衣服,别人来拜访他,他就取笑别人,你这人怎么那么奇怪,钻到我裤裆里边了。那这就是“质胜文”。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也希望大家,不仅要加强自己内在的修养,同时也要注重礼仪,注重细节,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各家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先天本性超过后天修为就是粗野,后天修为超过了先天本性就是矫饰。先天本性和后天修为最适的配置,才是君子。”(孙中兴)
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钱穆)
孔子説:“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杨伯峻)
孔子说:“当人的自然品质战胜了教育的成果,他们就是粗俗不堪的人。当教育的成果战胜了人的自然品质,他们就会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只有自然品质和教育成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看到真正聪明而有品德的人。”(辜鸿铭)
孔子说:“凡人固要质实,也要文采。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以相胜。若专尚质实,胜过乎文,则诚朴有余,而华采不足,就似那村野的人一般,一味是粗鄙简略而已,岂君子之所贵乎!若专尚文采,胜过乎质,则外虽可观,而中无实意,就似那掌管文书的一般,不过是虚浮粉饰而已,亦岂君子之所贵乎?”(张居正)
〔按〕难点在“质”和“文”的解释,故罗列大家的译文比照。
孙中兴详解
这章讲的是文和质以及两者和君子的关系。这里有两个对举的观念:“质”和“文”一对;“野”和“史”一对。可是这样看似的对立,孔子认为在君子人身上可以获得一种“最适的融合”或“统一”。
孔子说:“一个人的先天本性超过后天修为就是粗野,后天修为超过了先天本性就是矫饰。先天本性和后天修为最适的配置,才是君子。”
“质”,皇侃说是“实也”,戴望说是“质性”,刘宝楠说是“本也”,蒋伯潜说是“本质”,黄怀信说是“质朴”。这应该就是“天生的本质或本性”。“胜”,皇侃说是“多也”,就是“超过”。“文”,皇侃说是“华也”,戴望说是“仪貌”,蒋伯潜说是“文采”,黄怀信说是“斯文”,我觉得可以解释成“后天接受教育的结果”。“野”,古注都说是“野人”,是“鄙略”的意思。黄怀信说是“粗野,野人气”。《礼记·仲尼燕居》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史”,皇侃说是“记书史也”。皇侃认为“史书多虚华无实,妄语欺诈,言人若为事多是少实则如书史也”。朱子的想法略同:“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戴望则认为是“祝史”(巫师),解释也差不多:“唯司威仪,诚敬非其事也。”黄怀信说是“史官,书生也,指书生气”。“彬彬”,包咸、皇侃和邢昺都说是“文质相半貌”,朱子说是“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我觉得可以解释成采取一个“文质”有适合当下情境(适时)的中庸之道。
“君子”,众多古注中只有刘宝楠有说明:“君子者,所以用中而达之天下者也。古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皆曰君子。君者,群也,言群下之所归心也。子者,男子之称也。非有位而称君子者,以其人有道德,可任在位也。此文‘君子’,专指卿大夫、士。”他还特别提到其他篇章的话:“下篇云:‘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皆就有位者言之。当时君子非质胜文,即文胜质,其名虽称君子,其实则曰野,曰史而已。夫子为之正其名,究其义,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非文质备,无以为君子矣!其无以为君子者,以君子必用中于民。若文质偏胜,无以示民,民无所效法,而何以为称其位哉?”
《论语》中有一段有关“质”和“文”的讨论:子贡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篇》12.8)。子贡的意思似乎认为“文质不分”,和这里的“文质彬彬”强调的“文质交融”说法略有不同。从“和而不同”的观点看,子贡似乎认为两者是“同”,孔子认为两者是“和”。师生境界,高下立判。
“质”和“文”可以从“先天”或“后天”,也可以从“本”和“末”,或是“内”和“外”,或是“里”和“表”、“真实”和“虚假”,或是“基础”和“上层建筑”来当成比方。不管怎么对比,可以确定的是“文质彬彬”是一种《礼记·中庸》所说的“性、道、教”三位一体的状态,也是“中和”状态。简单说就是一种“合乎礼”的状态。我们现在说“彬彬有礼”很恰当地抓住了孔子在这章的想法。因为“质文失衡”的“野”或“史”,都是需要改正的 的状态。
毓老师写过一副对联就用到“质”和“文”两个字:
“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这副对联虽然和我这里对“质”和“文”的解释不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要谨守着“文质彬彬”的准则,以及以夏学拯世的目标。至于在传扬夏学以及以夏学拯世的做法上,这里没明说,恐怕就是师门弟子随着自己的根器和愿力去努力了!我曾经将此对联的首字改为“奉”和“元”两字:
“奉夏学奥质,元拯世真文”,也听过一位学长把第二句的“寻”改成“行”,似乎意义更上层楼。
附带一提:毓老师所谓的“夏学”,超越了一般人所说的“孔学”、“儒学”或“国学”(传统说法都有局限性,无法包容当代社会和世界的多元性并存),是一种包含着这些传统称呼之外各种有助于人类整体生态、众生、生活、生涯、生命、生存、生生不息的学问以及实践。这是我个人的粗浅理解。
铎罡 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