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芝
我选书的几条基本原则如下:
1. 好好了解孩子的阅读偏好,多入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题材、画风,才能减少书籍吃灰的几率。
如果家里有亲子阅读的习惯,相信家长会很了解孩子的阅读喜好,在制定书单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我家老大的性格敏感又细(胆)腻(小),听《盘古开天辟地》这样的故事会哭得稀里哗啦,看到海盗、恐龙的画面就会啪的一下盖上书扔一边。
此外,所有感性路线的绘本都是她的雷区。上述绘本有很多好评如潮的,我都有跟风入过一些,不过被翻牌的几率非常低,通常读一次就被束之高阁。
但是老母亲花了大精力大价钱海运来的书,怎么能只读一次就吃灰呢?至少得读上三次才能回本啊!
所以搞笑类、游戏类的绘本我入得比较多,在预算许可的前提下,尽力找出能够满足孩子喜欢的所有书。事实证明,这类书也是最受闺女欢迎的。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奇先生妙小姐系列了,180块钱读了大半年,词汇量和理解力都蹭蹭蹭地涨,荣登我家年度最具价值图书奖榜首。
2. 家中藏书最好范围涉猎广泛,各种题材、风格都收藏一点。
题材、风格多了,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的阅读偏好,对不对?
要趁年纪小的时候储存记忆。人们需要吸收大量的奇闻逸事、闲话八卦及情感经验,我们获得大量信息后,理清头绪的恰当时机便会出现。杂乱无章,一塌糊涂,首尾不分,前后倒置,不必担心什么书还没看,或每个人都该看什么书,这些对我而言,全是适用于中学阶段学习阅读的名词与原则。——《朗读手册》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家里藏书题材比较广泛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应对娃的十万个为什么。
有一次娃在喝粥,她忽然问我:“勺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刚好家里有一本《小物品、大科学》里详细地介绍了勺子是怎么从挖铁矿、提炼、塑模做出来的,还介绍了勺子的历史、文化。
我就说:“刚好有一本书聊到了这个话题,吃完早饭后我们一起看吧。”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次非常愉快的科普阅读之旅。最后她能理解多少,我不清楚。但是阅读就是种下一颗种子,点燃一支火炬。今天的这颗种子,明天说不定就可以开出一朵花了呢。
话说回来,我也明白,Google也可以查得到这个问题,不过也需要花大量时间甄别信息,以及选择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素材。所以不如有一本专为孩子而设的书籍在手。而且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我认为低龄孩子需要接触物质,接触实体。书籍可以让他们产生位置感,可以让记忆更牢固。所以还是要先用实体书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使用电子产品。
3. 不要害怕为家里购入大量的中文漫画。
《朗读手册》中提到:童年时期爱看漫画的人,长大以后往往会变成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任何怀疑漫画能够培养读书的人的人,应该考虑这一点: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
漫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试问我们小时候哪个没有为日本漫画着迷过呢?谁又没有读过一两本《丁丁历险记》呢?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走路都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叮当猫(暴露年龄了,毕竟叮当猫已经该名叫哆啦A梦了。)
如果绘本的长度和复杂度已经满足不了孩子,而孩子又没有准备好看纯字书的时候,漫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4. 适当提前囤一些难度较高的书籍。
所谓难度较高,是相对于对孩子目前的理解力而言,例如一岁的时候可以囤一些两岁的书籍,两岁囤三岁的书籍。一来是考虑到海运周期长,二来是考虑到家长要适时提高一下阅读难度,对家长对孩子都会是一种愉快的挑战,有助于逐步拓宽阅读的舒适区。
不太建议提前囤两三年的,毕竟很难预料到孩子两年后的喜好变化。此外,家里囤书的空间也是很值钱的!
5. 提前制定书单,有的放矢,在电商大促时做到心中有数。
我知道,我知道,买买买的乐趣有时候就在于那头脑发热下的鼠标一按:“恭喜您已经成功下单!”不过我还是提倡理智买书,理智囤书。
提前制定书单,这就跟我们去超市购物时做好购物清单一样,可以让我们有目的地来,不空手而归,还避免了冲动消费。
当当的购物车可以放99件东西。我的购物车通常都是满的,先把最刚需的书放进去,电商大促的时候可以比较快捷地看到价格是不是优惠。一般最终折后价有个3.8折我就入手了。每买一单,购物车有空位的时候,再把收藏清单里的刚需放进去。
6. 愉快地承认海外买书总是会踩坑的,总是会有书吃灰的。
在提倡理智剁手的前提下,毕竟是网络购物嘛,就当广撒网,多捞鱼,能捞几条就几条。家中没有书海,娃想将苦作舟也没有这个机会啊。有片书海,再坚持撒几次网,总胜过不撒网,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