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70303/f874d93f5513cda4.jpg)
1
太阳照在山坡上,阳光被风吹成了淡黄,懒懒的如同一个庸妇。
风抖落了露水,枯黄的草软软的,有些没来的及盛放的花朵,卷曲或伸展着花瓣。凋落的花只剩一个干枯的花托,在风里晃着,摇飞四散的种子。
隔着闪闪发光的蛟流河,山坡上一座新坟,坟上的纸被风撕扯着,抖动着如同阳光的黄色。
这是冯三儿的坟,冯三儿死了。
2
出殡的队伍送到村旁的沟边,有人拦着不让再走,大桂坐在地上,脸色惨白,已经没有泪水,大桂哭诉着,手指抠着地,泥土划破皮肤,血一点点渗出来:“老冯,你心好狠啊!你让我怎么活呀……”
大桂双腿软软的,孩子们扶着她回了村子。她低着头无声啜泣着,抬棺木的人已经走远了,只能看见一小堆黑影。用不了多久,冯三儿的棺木就会埋在凉凉的黑土里。
大桂坐在炕上,炕上的被褥都拿去烧了,冯三儿从结婚开始就占据的炕头空了,就像大桂的心。屋里屋外再也听不见有人喊她:“大桂……”,再也听不见有人训斥她,安静了,一切都安静了。
头七烧过,孩子们走了,大桂不想和孩子们去城里,她想守在这里,守着这个老房子。
夜里,大桂睡不着,秋雨在叶子上簌簌地响,她仔细听着,就像是老头子的脚步声,她希望梦里老冯能来,她想和他说话,就像在医院里,她们手拉着手。
最后的日子里,大桂一直在医院陪着。病来得突然,是胃癌晚期。
在医院里大桂舍不得睡,孩子们和冯三儿都劝她,她坐在冯三儿床头,想多看看冯三。
老冯抓着她的手,好像一生一世的约定。枯瘦的手青筋暴露,紧紧握着大桂,那么温热,大桂觉得幸福,幸福得心疼。
后来冯三儿总是闭着眼,似睡非睡,大桂看着他的眉眼,他的嘴,他的鼻子,还是结婚时的样子,还是那样俊。
大桂爱着冯三儿,冯三儿总是说她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大桂知道冯三儿嫌弃她。
嫌她是个粗大的女人,嫌她不漂亮,嫌她笨手笨脚。
3
这几年,冯三儿突然对大桂好了,晚上把炕烧热,焐上被子,大桂哪里不舒服,冯三儿忙翻出药来,虽然这些还不及大桂给他做的一半儿,大桂知足了,大桂荒芜的心有了阳光,大桂觉日子还长着呢。
入冬后,冯三儿的胃病加重了。大桂偷偷给儿子打电话,冯三儿才去医院看病,可是已经晚了,大夫说早来半年就好了。
大桂一个人成天在家掉泪,饭也吃不下,和冯三儿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大桂觉得她们还年轻,还有好多好日子在后头呢。
后来冯三儿让儿子打电话,把大桂叫来了。
大桂来了,寸步不离。临死前头一晚,冯三儿把大桂搂在怀里,整整搂了一夜,大桂枕着冯三儿的胳膊,听着冯三儿的心跳,闻着冯三儿的味道睡了一夜。
冯三儿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出了名的帅小伙儿,说话脆生。姑娘们一想到他就羞红了脸,他也不怕羞,在姑娘堆里照样谈笑风生,总喜欢多看凤儿几眼。
大桂爹和冯三儿爹要好,老哥俩经常一起喝酒。一天俩人喝得高兴,大桂爹竟然说想把大桂嫁给冯三儿,冯三儿爹一怔:人家毕竟是女方家,这属于上赶着。加之俩人要好,大桂里外是把能手。
冯三儿爹沉吟了一下,就满口答应了。俩个人推心置腹推杯换盏,亲家亲家的叫了起来,直喝到日落西山,俩个人倒在炕上。
4
大桂洗了脸,扫扫地,太阳刚刚升起来。
门吱嘎一声,后院的得生媳妇来了,眼睛红红的,脸肿着。
“得生又打你了”?得生媳妇泪簌簌往下掉。
“哎,得生不知道珍惜啊,都这把年纪了,有啥过不去的?我家你大哥走了,剩我一个人,有啥意思?”大桂的也开始掉泪。
大桂捅捅炉子,炉子忽地着了起来,火苗带着烟从炉盖的眼儿和炉圈间的缝隙串出来。屋里顿时暖和了。
大桂找来烟,这烟还是给冯三儿做丧事儿时买的,得生媳妇点着了烟,一口一口地吸着,泪无声地滑过脸颊。
“大妹子,别哭了,都不容易,一辈子就那么回事儿,有时间我去说说得生”
“哎,得生天天出去玩牌,一年到头钱输了不少,啥活也不干……”
得生媳妇一口接一口地抽着,“嫂子,你瘦得不像样了,大哥也没了,你也别总憋屈着,不行就去孩子家住几天”
“不去了,孩子们都忙,在哪也不如自己的家好”,大桂望着窗外,冯三儿垛的玉米杆儿在太阳底下有些刺眼,杆儿上的叶子在风中发抖。几只麻雀刚刚落下,又突然飞远了。
天黑时,大桂来了精神,“快过年了,收拾收拾吧,孩子们还要回来呢”。
衣柜里有些凌乱,有她和冯三儿的衣服,冯三儿的衣服大部分都留了下来,大桂一件一件叠着。
那件蓝色的半袖T恤,是冯三儿夏季干活时最爱穿的,大桂摩挲着,领子上有些洗不掉的污渍,是冯三儿的汗水和着泥土的痕迹,大桂拿起来闻闻,一股熟悉的味道直入心脾,扎得生疼。
冯三儿正一锹一锹挖着土,和好泥,把墙豁子补上;斧头砍在树枝上,砍掉的树枝在冯三儿前面一截截飞了出去……大桂泪流满面,躺在被窝里,抱着冯三儿的衣服。
5
腊月初几了,大桂出去找了张泉和老六,寻思着把猪杀了。
大桂喂了两头猪,准备过年孩子们回来时,热热闹闹的。那个大一点的冯三儿生病的时候就杀了,为了让冯三吃点儿猪肉,吃点儿杀猪菜。冯三儿也没吃几口,原来冯三一个人能吃一碗五花肉,喝上一杯白酒。
猪杀了,大桂望着一盆盆的肉发呆,望着油锅里咕嘟咕嘟的油泡发呆。油滓渣等孩子们回来再吃吧。
孩子们天天打电话,大桂答应着,脸上挂着泪。放下电话,屋里一片寂静。太阳从东转到西,窗户的影子在炕上移动。窗外是忽忽的风声,玉米杆儿垛还是那么高,大桂没舍得烧。
过年了,孩子们回来了,张罗着给冯三儿上坟,给大桂做好吃的。
大桂吃不下,冯三儿没能熬过这个年啊,看着桌上的菜,大桂想着冯三儿,泪吧嗒吧嗒落在碗里,孩子们沉默了。
孩子们更加关心大桂了,嘘寒问暖,大桂答应着。大桂觉得不应在孩子面前流泪了。
过了年,孩子们陆续地走了,屋里屋外又是大桂一个人,这日子啥时候是头呢!
6
渐渐地大桂每天晚上都出来走走,走在夕阳照耀的村庄,走在静静的蛟流河旁。
河上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有的地方已经露出清清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过几天,河水化开了,把冯三的棉衣拆了,来河里洗洗”,大桂边走边想。
这条河没有大桂时就在这里静静地流淌,好像是等着大桂。大桂望着水花,望着河那边山上的坟头,太阳底下汩汩流远的,是身边的蛟流河。
网友评论
本篇是根据现实里的人物改编的,心理是我猜的,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表象。
没有我,是以第三人称写的,所以我完全是故事的记诉者旁观者,完全可以钻到人物的内心去塑造。
谢谢您的阅读和光顾,谢谢提问。
日后,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原本一直对乡土比较无感的,看了作者的文字,觉得写得太好了。细节饱满,人物生动,语言也很美~
我对作者的最初熟悉,可能就是从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开始的,一篇是较早前的【我心中最赞的歌手——小虫】另一篇是我前两天写的【刘峰怎么解决“性苦闷”?——从冲浪小鱼儿的“打手枪”看《芳华》的性压抑】,其实,两篇文章是两种风格,一篇被谬赞“唯美”,而另一篇从标题大约就可以知道不那么“唯美”了,甚至可能很“出位”。是的,是这样的,所以,当刘峰的性苦闷被简书“锁定”检查之后又被“解锁”后,我发现作者又给了我一次支持,坦白说,这样的文章,我自己都知道带有严重的“敏感性”,点个赞已经非常给面,更何况留言鼓励?于是,我对这位敢于支持“另类”文章的作者跟对其他支援我的朋友一样产生了一种敬佩。其实,那只是我的另一种“变调”,真正的我和我的风格,是比较局限的,很少有这样的“跳跃”。于是,我留意了一下这位支持我的作者,进入了作者的主页。说真的,当我看到了作者的文章,我感觉自己视角真的很窄,阅读真的不够,简书上平寂的高手实在是太多了,只是被伯乐们发现的,却往往不是这些默默沉睡的文字,当然,好的文字,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也耐得住寂寞的磨砺…… 《静静的蛟流河》是作者排在主页顶端最新的文章,阅读量很少,标题很“乡土”,配图也很简拙,而这种不带任何修饰的标题,却往往吸引了我,而我,更从中发现了令我内心感动的东西,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字境界…… 面对这样的高手,我很想做一种“交换”,我提出我任选一篇我的文章请作者批判,而作者也可自选一篇给我由我作评。作者欣然同意,但作者给出的2篇我都没选,我很“霸道”地要求评这篇最新的作品,作者“无奈地”同意了,于是,就有了《走过岁月的女人河……》这篇赏析……我希望,我的理解不会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太远,但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理解的角度,即使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都值得肯定,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看别人的作品。这篇评赏我没有头任何专题(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适合怎样的投稿),但谢谢【首页】的抬爱和其他专题的厚待,我想,简书值得用更宽泛的专题去接纳对简书普通作者的作品的评价,因为,高手在民间,真的不应该只是一种“传说”……
走过岁月的女人河……
—— 一缕阳光yg《静静的蛟流河》“镜头”拉片
很冷静地看完了这篇乡土题材的小说,不知道为啥我总跟“乡土”文学不经意地搭上边,其实我对农村一点也不熟悉,所有对农村的感知几乎都是最早来自于《红旗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那些厚厚的文学“名著”,当然,我最喜欢看的中国现代农村题材电影是吴天明导演拍的《老井》,从中,我大概知道了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和农民大约是一种什么样子和状态。所以在简书上众多的“乡土”故事中,我会对“文学”性一些的“乡土”作品更感兴趣,我喜欢有描写的生活,我喜欢有节奏的对话,我喜欢有修辞的文法,而我更喜欢笔调冷静的内心阐释……《静静的蛟流河……》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字。
我只看了一次,但仅就一次,便已经足够让我记住了文中那不多的几个人物,记住了大致的故事,记住了开头是怎么回事,结尾又是怎么样的收笔。冯三儿,大桂,孩子们,是这个故事中的“我们”,我们都在展示着一种“精神”,虽然没有高知家族《我们仨》那种阳春白雪般的“高贵”,但却不乏充满现实力度的“丰满”,这种人与环境深刻的内在思想联系和生存追求指引下的行为选择,是现实生活中值得人们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最终把握自尊的重要价值参照。虽然是农村题材,但在思想性和文字表现力的结合上,《静静的蛟流河……》堪称同类中的表表者。
关于写歌手的文章近期我也看到一些,您的文章风格及笔法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文章之一(另外还有一篇),能把这种感觉写得唯美动人,真的不容易。我也曾尝试捕捉那些感动我的歌声,但我却不能把它们叙于笔端。
关于另一篇您说的“出位”的文章,小鱼的相关那篇我读过了,我很喜欢小鱼的写作风格,没想到他的文字在你那里结合《芳华》有了新的解读,可能每个作者对于类似的文字都有些忐忑,我更你佩服您的大胆和率真,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直面人生,直面人性,这样的文字更具魅力。
但这需要勇气,说句实在话,我就不敢。实际上我认为是对人性的尊重。
从文字的美学角度,您的文字也很适合慢读欣赏。而我的文字能得到您的青睐真是荣幸之至。
再次感谢!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作者用“倒叙”的笔法,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了爱情的今生和未来的“联系”,抒发了对爱情的透彻了悟,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存的审视,更从更加广阔的意境中暗示了人生的归结和坚守的意义。写得很细腻,也很温暖,我看的时候是冷静的,但我的内心跟着大桂的心一起经历着爱和回忆在慢慢地揉转着,撕裂着…… 最后,我们在回忆中微笑着推开窗子,看着远处那静静奔流的蛟河,眼里被一种温柔所晕染。是泪水吗?不是,经历过刻骨的爱,珍藏了所有爱的“气味”…… 此刻,我们都知道了逝者如水,生长,亦如流水的道理。或者,只有那条河流,记住了我们的爱情,记住了我们的过去,送走了所有的悲凉,却始终流淌着不曾失去的美好。那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河流,那是一条爱情的河流,不管天荒地老,我们守着土地,守着蛟河,就守住了生命的根……
老来失伴,是一种苦涩,但人生,总要坚强。就像那河边的青草,懂得了岁月荣枯,才更知细水长流……
这是一篇我看到的非常有温度的乡土文字,在文笔上,它是清浅淡慢的,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情节放大,有的,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波动和回流静止,在动静之间,盘活了很多属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包括大桂不随子女进城,以及大桂想着“过几天,河水化开了,把冯三的棉衣拆了,来河里洗洗”等等,都是十分感人的深化。一篇乡土故事,能带着鲜活的思想力度透射生命和爱的思考意义,真的是非常的走心和用情,这本身已经超越一般故事的结构,而是在深度和力度上,有了更多引人思考的内涵。
我很欣赏小说的结尾,结尾,既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希望的渴盼,如果我们把人生看做是一条河流,那时光的岁月里,必然有我们脉动的青春和爱情。就像我们的生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我们的爱情,曾经来过,始终不曾远去…… “这条河没有大桂时就在这里静静地流淌,好像是等着大桂。大桂望着水花,望着河那边山上的坟头,太阳底下汩汩流远的,是身边的蛟流河。”
结尾用了一种呼应的文学写作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高度的概括,首尾呼应,境界拔升。当“镜头”又摇回了开头蛟河的静谧与苍然,我已然看到了一种重生的希望和坚强,那,是一种走过岁月和爱情的——幸福。
走过岁月的女人河……—— 一缕阳光yg《静静的蛟流河》“镜头”拉片
原文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060ca784f33
红豆 2018-01-16
生活——谁不是苦着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