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篇,管前标,就是让问题暴露到点到位,管理动作到点到位,通过精准精细管理,前置杜重错,最终支撑结果指标的达成。
管结果,有时不如管过程;就指标管理而言,管结果指标,有时不如管前置指标。
记得多年前,有这么一个场景,客户销售下单后,每笔订单均需过研发部门评审,确认订单是否已有标准产品对应,如无则启动产品适配流程;
再由工艺部门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结合标准产品BOM+选配项+特定物料(如包装辅料的添加)等,完成生产BOM的编制和发布,进入后续的计划排产流程。
这里有2个问题,一是每单需要研发评审,评审是根据研发人员的经验来进行的,在流程中会占用周期;
二是如果是非标品,则需启用产品适配流程,往往占用周期更长,影响最终销售订单的交付。
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再来分析下交付周期,其由【下单+研发评审+适配(可选)+BOM编制+采购+制造+检验】等流程节点的周期构成。
其中,【研发评审+适配】周期是此次讨论的重点,设【下单转研率】前置指标,来驱动销售交付流程的优化,真正抓牢了关键的切入点。
理论上,下单转研率越低越好,要降低下单转研率,围绕前述的2个问题,对应的解决思路也是2个:
1、将需评审的销售订单是否有标准产品对应的判断逻辑,交给IT系统来自动判定。
那么就会涉及到销售下单界面参数的设计,与梳理标准产品库,进行匹配判断;
2、无标准适配产品,则需转研发产品适配流程;那能不能在销售下单完成产品适配工作呢,答案显然是有可能的;
例如通过前置的销售计划,或者有些企业的销售下单是通过一系列前置流程驱动的;
如商机→送样→招投标→合同,那么可以在这些流程节点中,前置触发研发,进行产品适配。
总结上述的解决思路,通过结构化的模板(结合标准产品库),人判→IT判;
同时,驱动产品适配流程前置,最终实现交付流程的简洁和快速响应。
通过这个案例,想说明的是,一个好的前置指标设定,能驱动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改善和提升,最终提升客户的感知,创造业务价值。
当然,如果业务流程已固化,前标监控的目标已持续达标到预期,则可考虑前标取消。
通过上述几篇文章,我们认为,前标很重要、很关键,可以做到异常管理前置、精准管理,驱动流程改善;
但前标设置也要严谨,一个指标的设定,会带来管理复杂度的增加,和管理成本的提升;
指标设定最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是,考核什么,得到什么,但最终不是想要的。
绩效考核毁了索尼,或许有点言重;王石也称绩效主义像公司的脓包;雷军说小米早就放弃了KPI;
但错误的KPI设定和考核,应引起管理者的足够警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