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中,不能守中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31 06:00 被阅读0次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第七章)

朱熹解释说,择乎中庸,即分辨各种道理,选择中庸之道,说的是舜好问用中之事。他接着说,知道祸患所在,却不懂得选择中庸之道以避祸,即使能够选择中庸之道,却不能持之以恒。

我在上一篇辨析指出,朱熹对“执其两端而用中”的解释是错误的,本章朱熹把“辨别众理”作为实现中庸的途径,同样是错误的,都是在外求中庸。恰恰相反,中庸之道应该是由中而外,“中”是天性,所有的现实选择都应该由“中”来主宰。

朱熹解释“知祸而不知辟、能择而不能守”的现象时,语意非常含糊,因为他没有主语,这句话明明是孔子说的,按理应该是说孔子本人,但朱熹肯定觉得不合适,所以就含混起来。

“人皆曰予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人皆曰予知”,人们都说我孔丘有大知,但是我却不知道回避祸害;人们都说我孔丘有大知,但我选择了中庸之道,却坚持不了一个月。

前半句很好解释,孔子的一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体现了孔子的殉道精神。后半句可以理解为孔子的自谦,勇于自我解剖,但这样理解比较勉强。

第二种,人皆曰:“予知”,人人都说:“我懂的。” 但却被各种诱惑所吸引而身陷灾祸之中,事先不懂得避害;人人都说:“我懂的。” 但即使懂得应该行中庸之道,却坚持不了一个月。

前半句是说在各种现实的诱惑面前,不能发乎中,不能发而皆中节,其实是不知“中”,后半句是说即使知道应该行中庸之道,却不知“庸”。合而言之,这不是真知的“知”,呼应上文舜的大知。

故后世王阳明说,修身无非诚意二字,致良知而已,不能真行,就不是真知。

因此,依我之见,第二种解释才是符合子思中庸之本意的。

我们再回顾一下文章的结构,看看这样解释,逻辑上能否贯通。

第二章曾子引用孔子的语录,提出了一个观点:“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第三章进一步延伸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长久以来已经很少有人做到了。

第四章解释为什么中庸之道在现实中得不到流行。

第五章感慨实现中庸有多难。

第六章树立中庸之道的正面典型舜,赞扬舜有大知,这是圣人之知。

本章从现实出发,从反面论说一般人不具备这样的大知。这在逻辑上是贯通的,而且下一章的内容是讲现实中颜回能够做到,如此文义非常完整。

因此第二种理解应该是符合子思行文意图的。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第八章)

拳拳,两手握拳抓得紧紧的,形容诚恳、深厚、勤勉、忠谨等。服膺,从心里服从、认可。

孔子说,颜回为人,能行中庸之道,他得到一善就不会失去了,因为他的善是发自本心的,所以能诚恳坚守而不失。

朱熹解释,颜回能奉持善在心胸之间,这是说他能守善。颜回是真知,所以能行中庸之道还能持之以恒,所以他的言行能够无过不及,能够真正懂得人道的真义。

朱子点出颜回有真知,是此节的要点。但是朱子把因果说反了,不是因为他能择能守,所以能中,能明道。正好相反,本心即是中,发乎本心则道明,此为真知,真知显,则能择能守,是自然而然的。否则择守的依据在哪里,这个依据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是内心的良知。

------《中庸章句》审读12

相关文章

  • 生活随笔(39)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战争中,进能攻,退能守,攻守自如,进退有度,这才是长远部署。如果进不能攻,退不能守,进退维谷,寸步难行,倒不如以退...

  • 谁能守护婚姻中的那只苹果

    一个妒妇前去求询禅师。 她心事重重,满面哀愁对禅师说:我和老公结婚时很穷,但我们相信用双手打拼...

  • 《心相篇》阅读第十六页

    【原文】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译文】 在艰难困苦中还...

  • 智仁庄礼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

  • 橘子郡每天读《论语》第210天/共270天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

  • 论语学习7/9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

  • 《卫灵公篇》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

  • 最好的状态

    心不被蒙尘,才能看见现实中的美好,以一颗澄明的心去衡量眼睛所见,自然就会波澜不惊。 心若不被外物左右,做事就能守住...

  • 《论语》共读·每天一句话

    卫灵公32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为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

  • 《卫灵公篇》33,34,35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知中,不能守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as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