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古代文化我也爱写小说
鞭尸者伍子胥(十四.终章:断 · 舍 · 离)

鞭尸者伍子胥(十四.终章:断 · 舍 · 离)

作者: e39cc6ed24c5 | 来源:发表于2017-05-30 11:13 被阅读97次

上一回:请降


苟活了10年。

从65岁的这一次受挫开始,伍子胥苟活了10年,最后含恨自刎。

相比于前吴王,眼前的这位吴王夫差显然与他并不相投。吴王夫差更喜欢事事顺着自己心意的太宰伯嚭。伍子胥虽然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吴国,但夫差似乎并不领情。

在灭亡越国,还是接受越国投降这个问题上,伍子胥与吴王夫差的看法不同。

伍子胥认为:由于两国紧邻,且三面为江海包围,双方既是世仇,又无躲避和腾挪的空间,一山难容二虎。不是吴灭越,就是越吞吴。越国的战败给了吴国统一东南方的绝佳机会,这次机会不抓住,总是吴国的心腹大患。

夫差认为:投降认输和灭国应该差不多吧?看勾践的形势,已经是情急拼命,吴国真要灭了越国,珍宝什么的都先被毁了,只剩一片白地对吴国有啥用?而且与困兽斗,吴国也会损失很大。接受投降对双方都好。

最后拍板者,自然是吴王夫差。伍子胥不同意又如何?是20年老臣又如何?功高震主啊!

不愉快的合作就此开始了,而合作双方似乎也没得选择。

伍子胥是吴王阖闾指定的托孤重臣,而且即便是前任吴王的上台,也还是伍子胥参与谋划的,二十年来,吴国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伍子胥的功劳,这一点吴王夫差心知肚明。因此虽然不喜欢伍子胥的强势和直谏,但也要忍耐和倾听。

而对于伍子胥来说,夫差毕竟是吴王阖闾的亲儿子,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吴王阖闾对自己言听计从,让他的才能尽情施展,还一起率兵破楚,让他报了父兄的血海深仇,吴王阖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以国家相托付。这样的知遇之恩,自当以死相报。

好吧,此事先行揭过,有我伍子胥盯住,越国再怎么也不会咸鱼翻身的。伍子胥想。

两年后,越王夫妇来朝,随身带了一个助理大臣范蠡,他们都是来当人质的。这是吴国接受越国投降的条款之一。勾践一脸的谦卑,只求活命。范蠡外表斯文冷静,言语举止进退有度,几乎找不到缺点。这两位是真正的高手,伍子胥纵横几十年,警觉到勾践和范蠡可能对吴国产生极大的危害。他多次苦劝夫差赶紧趁机会解决对手,但由于太宰伯嚭的阻挠,夫差的刚愎自用,伍子胥的忠言始终不被采纳。直到勾践和范蠡结束了三年的苦情表演,安然返国。

伍子胥的心情应该是绝望的,他感觉到,吴王夫差越来越厌憎他了,怎么会这样?

难道他一直不知道太宰伯嚭,这个由自己亲自推荐给吴王的同乡,处处在给自己使绊?

伯嚭总是能用高大上的言辞,引导夫差的思想。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当然,伯嚭经常收受越国的贿赂,这一点是绝对保密的。

越国君臣最怕的就是这位目光如炬的老臣伍子胥,因为他似乎能看穿一切。

越国君臣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让伍子胥的说话,在吴王夫差那儿不被采纳,这一点伯嚭做得很好。

伍子胥应该找过好兄弟孙武,向他请教怎么办?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孙武说,放弃吧,离开这儿。

可是不甘心,他花了二、三十年的心血,使吴国从一个边陲小国成长为春秋一霸,他在吴国受万民爱戴,还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吴国已经是他的一切,怎能放弃?

还有一个办法:废了吴王夫差,另立吴王。

伍子胥也许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这个心思,能干这事儿的,历史上也没几个,几乎没一个落到好下场。何况伍子胥也老了。

从释放越王勾践返国,到后来吴王夫差的多次北上伐齐,东征西讨。伍子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在劝谏,一直不被采纳,直到最后一年(公元前484年),伯嚭想了个绝招,在又一次准备对齐国用兵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宣战,想借齐国之手除掉伍子胥。

伍子胥这次出使齐国带上了自己的儿子,将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一位大臣,让自己的后代离开吴国这个是非之地。齐国也不傻,根本没为难伍子胥,伯嚭的借刀杀人计划落空。可是伍子胥刚回吴国,伯嚭又想出一个“无中生有”之计,称伍子胥专擅执拗,强行劝谏,败坏毁谤大王的事业,只不过是希望吴国失败来证明自己的计策高明罢了。如今大王亲自出马,调动全国兵力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未被采纳,他因此装病推辞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能不有所戒备,这要兴起祸端是不难的。况且我派人暗中察看他,他出使齐国时竟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他作为臣子,在国内不得志,在国外依靠诸侯,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任用,常常郁闷埋怨,请大王早日除去子胥,以防不测!”

伯嚭的此次进谗,妙在事出有因又似查有“实据”,夫差难以辨明其中曲直。当即勃然大怒,派使臣赐伍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伍子胥接到赐剑自杀之令,悲愤地告诉门下舍人:“我死以后,请将我的眼睛悬挂在都城东门,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的侵入、吴国的灭亡……”于是自刎而死,终年75岁。吴王听说伍子胥的遗言,大发雷霆,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鸱夷”形马皮囊中,抛入姑苏东南的钱塘江,让它在江里飘浮。吴国人怜悯子胥,替他在江边设立祠堂,命名为胥山(今江苏省吴县西南)。

据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此地由此更名胥口。每年端午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伍氏后人都会来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同游客一起向胥江抛粽子。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

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钱塘江大潮,刚猛无铸,是天地间的一大奇景,观者无不耸然心惊,竟被古人幻化为伍子胥的怒气,他在吴越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伍子胥的墓地,一种说法是在江苏苏州吴中区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墓封土高约l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书“吴相国伍公之墓。原墓在文革中被平毁。在苏州建城2500年(1986年)之际,该墓被修葺一新。

后记:伍子胥死后第三年,即公元前482年,夫差率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吴国请和,勾践自度暂时不能灭吴,又考虑到吴国已经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便许成和议。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率师攻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11月,越国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在那里养老。夫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临死之际说:“我无面目以见伍子胥也!”于是拔剑自刎,吴国从此灭亡。

最后,引用一下不知道是黄霑还是徐克的一段词来结束吧: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鞭尸者伍子胥——目录

相关文章

  • 鞭尸者伍子胥(十四.终章:断 · 舍 · 离)

    上一回:请降 苟活了10年。 从65岁的这一次受挫开始,伍子胥苟活了10年,最后含恨自刎。 相比于前吴王,眼前的这...

  • 断舍离

    小沙弥问师傅: 什么是断舍离? 师傅回曰: 断舍离绝对不是简单地清理,它还有一点,叫作放弃执着。断舍离的终...

  • 《断舍离》


    思维导图: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第一章 断舍离的机制 第二章 无法丢弃的理由 第三章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第四章 ...

  • 2020-4-30《家事·断舍离》(1)

    【主题】家务事断舍离 【书籍】家事-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章节】前言+第一章“家务常识”断舍离 【字数】60...

  • 边读边做断舍离第14天

    【今天我读了】 第二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

  • 宝妈成长日记之504~再次精读《断舍离》一章

    今天再次用心读了断舍离第一章。 文章分为第四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断舍离的机制,我把它理解为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

  • 2021-01-16

    33天金钱智慧作业 第二十四天: 1、断舍离阅读 觉察自己学习以来打包模去 2.,钱与断舍离的实践 断舍离让我爱上...

  • 断舍离-第一章

    断舍离-第一章

  • 读书笔记一 我决定简单的生活

    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者。 分为五章 主要论述物品与人的关系

  • 我买买买,后来又扔扔扔

    我是一个断舍离的典型实践者,也是断舍离之后的受益者。确实,断舍离之后,幸福感暴增,无论是下班后回到温馨的小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鞭尸者伍子胥(十四.终章:断 · 舍 · 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fr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