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九:人生的曲线

作者: 宁都谢志雄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06:58 被阅读13次

    ——《变量》学习体会九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77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变量》第三章《老兵不死》的《跟汽车说话的人》、《完美曲线》两节。

          2018年,我发现的第三个变量是:老兵不死。我要带你到传统制造业的腹地,看看他们如何抵御互联网行业的迅猛攻势。在这里,你会看到,传统产业的老兵早已经悄悄穿上了新的军装,而新兴的产业正在积极地向传统产业学习。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般泾渭分明。

    跟汽车说话的人

          W今年36岁,已经是一位资深的汽车工程师。他个子不高,下班后直接来到烧烤店,仍穿着工作服:白色短袖衬衣,胸前绣着汽车厂的标志。

          W坚信,如果没有传统造车技术和流程控制的积累,绝不可能造出合格的电动汽车。汽车行业凝聚了一批精英,它可能是除军工系统之外最为强大的工业系统。汽车是集成度最高的民用产品,内部构造非常复杂,大量的器件必须紧密、精准地联动,互相配合,任何一个小的器件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和价值在于整个制造流程和制造体系。W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丰田产品的研发原则:当技术和流程有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弃技术,也要保住流程。

          造车是W的使命,也是他的梦想。“造出一辆牛气的汽车,尤其是一辆油电混动汽车,是我赌上自己的命运也要做的事。”

          访谈结束后,他执意要送我们回酒店,用他平时上下班总开的那辆他们企业自主研发但并未推向市场的油电混动汽车。

          从上文可以看出,W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汽车工程师,对汽车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一个出色的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样疯狂地痴迷,这样执着地坚持,一定能够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完美曲线

          在一个所有人都赞美创新的年代,让我们先向传统致敬。创新没有止境,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

          如果你要卖车,你会向用户介绍自己的车最出彩的地方,比如功率有多大、百公里油耗有多省;如果你卖的是电动车,你会介绍电池续航里程;买车的人一般会问车里的空间大不大、安全不安全,年轻人则会特别注意驾驶座旁边的面板,看看有没有炫酷的显示屏。

          汽车工程师关注汽车的三个动力性能衡量指标:直线最高车速、百公里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汽车的最大功率决定最高车速,扭矩决定加速时间,扭矩就是轮胎能作用到地面上的转动力量的大小;牵引力决定最大爬坡度,而牵引力与发动机的扭矩和传动比有关系。

          即使考虑到了所有的这些因素,也还是不够。对于汽车工程师来说,一个产品项目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有三个:质量、成本、周期。

          质量主要是指用户体验到的汽车质量,包括汽车的感知质量、性能指标、使用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

          成本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成本,工程师研发的产品必须保证企业盈利最大化,目标用户群体能够接受。二是用户的使用成本,要保证最终落实到每一公里和每一天的用户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在整辆车的生命全周期内实现性价比最优化。

          周期主要是指一辆车从方案论证到投放的生产周期。周期不能太长,太长就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但也不能太短。春季测试、秋季测试、疲劳测试、安全测试……总是要接受一遍一遍检验的。一辆车从设计、开发、生产、测试到最终上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时间周期,如果前一个环节影响了下一个环节的周期,就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汽车,只有矛盾的组合:马力大了不经济,经济了又可能不舒适。所以,一辆卖得好的车,就是一台多重矛盾被工程师完美平衡的机器。

          这就是工业的传统,传统教我们的是如何平衡、妥协和取舍,并保持谦卑与敬畏。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万事如意,人生就像一条曲线,有时也难免遭遇低谷,让你倍感无奈。面对如此境遇时,我们不能灰心丧气,一定要学会平衡和取舍,做出积极而有意义的选择,拼搏进取,努力实现人生的每一个奋斗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体会九:人生的曲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m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