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们一起打乒乓球的一位球友妹,其九十岁的老父亲因为胃癌晚期做了手术,也许是病情严重,也许是年龄偏大,手术后并未减轻痛苦,只能吞咽点清水而已。
这位球友妹及她的哥哥们,堪称孝子,一家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为的是让老父亲能吃上一口半口的饭菜,哪怕是接着吐出来。
她的老父亲则非常明智,请求她和哥哥们:“我知道你们孝顺,想让我多活几天,但现在对我来说,多活一天,就多受一天的罪。我想早一点解脱,所以我现在就想这样不吃不喝,静静地离去!”
她和哥哥们也明白老父亲的意愿,但就是于心不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576/254c7d1378939b86.jpg)
其实,长久以来,“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充满禁忌的话题,任何与“死”有关的讨论都会引发大多数人的排斥。
死亡,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我国,死亡教育的缺失是一个比性教育缺乏更为严峻的问题,由于父母对死亡问题的回避,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是绝大部分人无法直面人的死亡,而且普遍认为,再痛苦的生存,也好过最安详的死亡。
因此,每当身边的亲人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我们脑海中想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的生命,哪怕多存活一秒也是莫大的鼓舞。
这种对所爱之人的挽留固然值得我们感动,但是那些拼了命想要留住弥留病人的亲属,并没有真正考虑过病人的感受。
现代医学并不能让所有患病者都康复如初,许多绝症晚期的病人会不可逆转地走向死亡。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奇迹”一词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哪怕看不到希望,也会不计代价的祈求延长病患的生命。
其背后,其实是社会伦理、家庭观的绑架,整个家庭、整个社会不允许他们放弃。其结果便是花费了大量的资源与金钱,换来的却只是病人更多的痛苦,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576/3ec6881b3777c82e.jpg)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绝症患者开始争取能够“有尊严地死去”的权利。
他们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末期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离开世界的方式。
起初,其实很少有人在意临终病患的生命质量,因为所有人都以“治愈”为最终目标,只考虑了怎样生存,却没有考虑怎样远离痛苦。
在许多弥留之际的病人看来,生存已经失去了意义,结束痛苦,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所以,我们都应该明白,尊重患者的选择、尊重死亡,就是敬畏生命,有尊严地死去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