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26,2017年9月1日 第五周 王小波周
一、今日小理论
“选择恐惧症”:也称作选择困难症。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
1、为什么“选择”会带来负面的感受?
如果你对自身没有明确的把握感,你很容易会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中。
社会科学家Barry Schwartz著有一本书《选择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他通过心理和行为研究发现,虽然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所有选项中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然而实际的情况从来都达不到这样的目标。生活是复杂的。消费世界的选择是无穷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有限的。
人类现在面临的巨量选项,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越来越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们变成这样的“最大化追求者”,无休止地寻找更好的选择——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却更容易觉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
和常识所以为的不同,人们有时做出的选择,并不是那些他们认为会让自己 “更幸福”的。
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
关于“选择”的核心问题是“误以为想要”。
选择中的另一大现象:选择越多越痛苦,选项越好也会越痛苦。
Tversky还发现,更多的“选项”会带来“降低动力”(demotivating)的负面作用。
社会科学家Schwartz在《选择悖论》中把这种现象和“认知负担”(cognitive demands)的概念结合起来。过多的选项造成了对认知过大的需求,使我们感受到认知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去做选择的动力。
这种动力的降低,还和人们不理性地计算了机会成本有关。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时,我们确实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但实际上,即便不选择这一个,我们能够占有的选项始终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计算机会成本时,应当只把“除了这个之外最有吸引力的一个选项”计为机会成本。但非理性的人们,往往会把所有看似存在的备选项全都计为机会成本,因此当他们看到许多可能的选项时,他们不但不会觉得开心,反而会为自己将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难过。
同时,选项少的时候,人们对于所做出的选择满意度也要高于选项多的情况。
2、选择恐惧症怎么办?
既然我们如此不擅长于做选择,我们似乎有两种可选的应对策略:改变我们做选择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减少可选的选项。
Schwartz建议我们从“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 (maximizer),转变为“有所牺牲的人” (satisficer)。什么是“有所牺牲的人”呢?这是指那些,能够对“还不错”的选项感到满意,并不追求绝对的“最佳”的人。
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项能够让我感到还算满意,我愿意选择它,专注于它,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为自己没看到的选项感到沮丧或懊悔——因为你没有为选择浪费过多的时间,这一点本身已经足以弥补很多不足。
而减少可选项的关键,则在于自我约束(self-binding)。
克服选择恐惧症,过上更简单的生活,归根结底无法回避开更高程度的自我规训(self-discipline)和自我坚定(self-assertiveness)。同时也需要对欲望的节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
3、心态最重要
1.哪条道,都稳赚不赔,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与随风飘落没有定数,是每个人的命运。
2.最重要的并非是问自己怎么选,永远提升自身,让自己还有的选。
3.选了,就为它,好好地负起责任。
来自昭和时代著名短歌诗人五岛美代子:
“一生中只是爱一个人,这一生都是不够的。”
二、今日电影
《海上钢琴师》
豆瓣评分9.2 朱塞佩·托纳多雷(意大利)

三、今日文章
(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第一章:
1、描述这类人——“沉默的,大多数”
这类人特点:“公默私珠”不信任一个字不说,信任什么都说。
原因:一部分因为“受过伤”,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现象。
是怯懦吗?王:不对的,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当人们都喝了疯人水,起码,我可以做到不喝,“不说”)
2、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
沉默一生,悄然死去。
那本由沉默的感受,写就的回忆录,仿佛成了王小波的知音;然而,在那些“话语圈中人”那里,却并不受欢迎。
沉默,其实只是“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3、为何他能够在那样一个非理智的年代下,保留好这份珍贵的沉默,原因是?
答:“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第二章:
1.十四岁时,文革开始,这成为王小波沉默历程的分水岭。
案例展示:十四岁那年,文革开始,王上初一,某天,生而平等的人突然被划分出派别,且红对黑进行疯狂迫害,近乎反人性,最开始的端倪,就展现在语言的暴力上。(盘问羞辱与谩骂)
王对此事:深恶痛绝。
由此他把自己也放进这个现象里,一块来分析,最终得出感想:“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2.
案例《南方来信》的这本宣传读物,内容“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
王分析道:假如对我的那种教育与语言教化影响完全成功,自己岂不成了一个嗜杀成性,残忍的人。
然而万幸的是:自己,懂得沉默,不光从他人的思想灌输中学习,还有沉默,这另外一个宝贵的思考与学习途径。人嘴一闭上了,脑子就会活动起来。
而这些宝贵的真正的思想,多半又都是沉默交给王的,用王的话讲,当时的话语圈,只交给了他一些类似于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这种空泛甚至毫无人性可言的大话。
第三章:
文革期间,是如何保持自己“人性尚存”的?——章末交待:“我们的人品的一切可取之处,都该感谢沉默的教诲”。
1.“武斗”大学生们的故事
里面形容狂热的人群时,用了个“癔症”的说法,一语双关。还借用北方妇女的例子,指出这种癔症某部分人的特点之一: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是装糊涂,本质目的是借着这个由子,在那样一个年代,给自己谋点福利,让自己好过一些。
用作者的话讲:“把一个咬人的大学生称为人性的教师,肯定要把一些人气得发狂。但我有自己的道理: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这一课看起来更有力量。”
2.
原文“考虑到红卫兵也不是孤儿院里的孩子,他们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对于这种低劣品行,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原文:世界不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后来我们这些人就去插队。在插队时,同学们之间表现得相当友爱,最起码这是可圈可点的。
举例论证:生病相互照顾的故事。
最终再次强调,哪怕在文革那么“阳”的时代浪潮下,大家还是都保有一丝自在自为的“阴”的,而这个美好尚存的原因,还是要感谢“沉默”的教诲。
第四章:
“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
1.讲述自己和身边人们的选择
积代会和讲用会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群选择了两种:一种人选择了拼命往“话语圈”里钻,而另一种人,选择了沉默。以及,交待分析了两种人不同选择的不同动机。
坦诚且老实地交待了自己的选择:放弃进入,且是,主动放弃的。
交待自己做此选择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
2.讲下乡插队时的跟“话语”有关的故事。——“不行啦,斗私啦……”
讲这个故事,话语圈的人则会以为他“行为恶劣,只是为了丑化生活”
然而王自己说:不是的。
他讲这个故事,是为了更加深刻地交待自己为啥多年都选择沉默,都选择坚决不进入话语圈,理由是:“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第五章:
1.原文:“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个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
这种话语的征税面极宽,连一些伟大人物,必要时为求自保,也要说一些违心的话。——这种情况,责任不在自己,在上头,毕竟有人逼你。这种情况下的税娟,务实的用处丝毫没有,务虚的用处可能有一点点,且古已有之,方便巩固统治。
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这种情况,就变成咱们主动的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自我审查)——这种毛病就是: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2.原文: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缴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3.自己作为一个“沉默者”,被逼着“交税”的经历与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也有一点轻微的失落感。
但渐渐地,作者发现,自己开口说话之后,并没有恢复或者产生了一种向上头交税的“责任感”;反倒是生发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文人献媚的责任感。
而这种新的责任,叫做:为那些处于话语权利中,弱势地位的,沉默着的大多数人,发声!
为沉默者,代言。
原文:“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在中国,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在外国,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但不知他们是谁。有两位人类学家给同性恋者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做Word is out。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作为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至此,王小波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不再沉默。
这个选择不是向话语圈子投降,反而是真正的战斗,只不过战斗的形式与方法,由原来的沉默隐忍,变成了如今的开口说话,为自己与沉默着的同仁们发出属于自己的,理性的,常识的,冷静却又深沉的,声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第六章:
“我现在写的东西大体属于文学的范畴。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
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除了文学,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
“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
“几年前,我刚刚走出沉默,写了一本书,送给长者看。他不喜欢这本书,认为书不能这样来写。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二)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片段节选
(1)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就是说,每一次见面之后,你给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这愚笨的头脑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称呼来呼唤你。比方说,这一次我就老想到:爱,爱呵。你不要见怪,爱,就是你啊。
你不在我眼前时,我面前就好像是一个雾沉沉,阴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边的一个岛上,我就喊:“爱!爱呵!”好像听见了你回答:“爱。”
以前骑士们在交战之前要呼喊自己的战号。我既然是愁容骑士,哪能没有战号呢。
我就傻气地喊一声:“爱,爱呵。”你喜欢傻气的人吗?我喜欢你爱我又喜欢我呢。
(2)你好哇,李银河。你走了以后我每天都感到很闷,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每天想念托波索的达辛尼亚……我只是说我自己现在好像那一位害了相思病的愁容骑士。你记得塞万提斯是怎么描写那位老先生在黑山里吃苦吧?那你就知道我现在有多么可笑了。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三二天就要找你说几句不想对别人说的话。当然还有更多的话没有说出口来,但是只要我把他带到了你面前,我走开时自己就满意了,这些念头就不在折磨我了。这是很难理解的,是吧?把自己都把握不定的想法说给别人是折磨人,可是不说我又非常闷。
你劝我的话我记住了。我将来一定把我的本心拿给你看。为什么是将来呢?啊,将来的我比现在好,这一点我已经有了把握。你不要逼我把我的坏处告诉你。请你原谅了这一点男子汉的虚荣心吧。我会在暗地里把坏处去掉。我要自我完善起来。为了你我要成为完人。
现在杭州天气恐怕不是太宜人。我祝你在“天堂”里愉快。请原谅我的字实在不能写得再好了。
(3)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4)你好哇李银河。我今天又想起过去的事情。你知道我过去和你交往时最害怕的是什么?我最害怕你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笑(如果这样的形容使你愤怒我立刻就收回)。我甚至怀疑这是一把印第安战斧,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来砍掉我的脑袋。
(5)你好哇李银河。今天收到你25日的来信。你的祝福真使我感动,因此我想到了很多事情。你回来,我讲给你听。
(6)我整天在想,今天快过去吧,日子过得越快,李银河就快回来了。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祝你愉快。
(7)你好哇,李银河。今天是六月一日,就是说,今天已经六月初了。可是不知道你在哪儿,也许在归途上吧。心愿如此,阿门!
……
我很想把前面写的乱七八糟扯了,但是那就是对你不老实。留着你看看吧。总之,这一段时间比原来想象的苦。你就要回来了,是吧?祝你愉快。
……
你快该回来了吧!我要疯了。
你好哇李银河。你可真有两下子,居然就不回来了。要是你去威尼斯,恐怕就永辈子见不到你了。
唉,人呀,无可奈何的时候就要丑态百出。
……
飞飞飞,飞飞飞,你快飞回来。
……
我发誓,你不回来我也不给你写信了。再写我就要胡说八道了。绝对不写。不写。祝你愉快!
……
我自食其言,又来给你写信、
……
(8)
昨天晚上分手以后,我好难过。我这个大笨蛋,居然考了个恶心死活人的分数,这不是丢人的事儿吗?而且你也伤心了。所以我更伤心。
……
你妈妈不喜欢我。你妈妈是个好人,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呢。
……
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只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算了。不胡扯。
(9)
银河:
你好!昨天我写了一封卑鄙的信,你一定伤心了。我太不对了。今天我痛悔不已。
我怎么能背弃你呢。你是那么希望我成长起来。我现在一步也离不开你,不然我又要不知做什么好了。
我很难过的是,你身边那么多人都对我反目而视。我并不太坏呀。
……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算了,不多说,我只求你告诉我,我到底能不能得到你。我还不算太笨,还能干好多事情。你告诉我怎么办吧。
(10)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别人了我会哭,但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可惜的是,你觉得我长得难看。这怎么办?我来见你时应当怎样化妆?你说吧。
(11)
我们都太羞怯太多疑了。主要是我!我真怕你从此恨我。我懊恼地往家走,忽然想起小时候唱的一支歌来,是关于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小面团。小面团里唱着这么一支歌:
请你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
我把这件事告诉你了,我怎么解释呢?我不能解释。只好把这支歌唱给你听。请你不要恨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吧。
你说我这人还有可原谅的地方吗?我对你做了这样的坏事你还能原谅我吗?我要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就是我这一次猜忌是最后的一次。我不敢怨恨你,就是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不怨恨。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
要是我变了主意,那就是我变坏了,你就丢开我好啦。
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是那时我还是我,你不要拒我千里,还和我做朋友,并且要温存一点,不要成心伤害我。
(12)最后的一句:你好哇,李银河。见到你可真高兴!

四、今日收获
1、关于“选择恐惧症”:
买哪件衣服?去哪游玩?孩子上哪所学校?出门住那个酒店?坐飞机还是火车?
专业、职业、婚姻、孩子、孩子的教育.........每个阶段的选择都会让人焦虑,感觉自己的人生成了选择的赌注。
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选择,带来自由,也带来焦虑。那些了解世界也了解自己,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自由。
任何选择都会付出代价,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也要付出代价。与其回避,不如积极选择。
即便是选择错了,也能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逐渐走向成熟。
我们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才逐渐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己是谁。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确立自己的机会,我们只需把握好就OK了。
其实选择没有对错,选择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时的态度,选择后的担当,哪怕结果不如你所愿,只要你为这个选择负责,像个成年人一样,直面,接受,反思,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就不会有遗憾。
2、《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文字是王小波最具个人特色的杂文,对沉默的大多数提法的意思,过去总是被误解,
所指的群体:是一个中性的词,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沉默的大多数
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篇文章,探讨一种沉默的现象,在那个喧嚣的年代,为什么都那么一群甘愿沉默的大多数。
3、关于王小波与李银好的爱情。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真挚纯粹,看了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你会发觉原来爱情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般美好,在他们眼里爱情是剔透晶莹没有瑕疵。
王小波说:“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他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柏拉图说:“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弃机会。莽撞,可能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却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他们没有莽撞,他们也没有怯懦,他们爱得热烈。两颗相爱的心能够相互吸引是美好的,是可以爱的深爱的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