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老好人”。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我真心觉得谁有谁都理,两头劝慰,以“和”为贵。
我的一些朋友也有这样的,他们做事小心谨慎、看似忠厚、恭顺有礼、惟命是从,大都觉得这样的人脾气很好,很有修养。一般在位有权的人,也喜欢用这种老好人,而多方予以重用。因为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
然而古时的圣贤,却不爱用这种老好人,圣贤欣赏看似狂放,但有志气、肯进取,坚持原则,不拘小节的人才。这样的人性格可能有点倔强,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从别人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有担当,有作为,能办事。该做的事哪怕身边的人都反对他、误解他,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因为这样的人有胆识,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担当大任。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孔子如何评价“老好人”?
老好人,古谓之“乡愿”。
“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所谓乡愿,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人应该要正直,而不能只学到一个表象,好像看起来很有修养,看起来都不发脾气,跟人家都柔声细语。人学一个“好”字,结果死在这个“好”上面,为什么?人求一个好,其实已经有名利心了,已经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了,这就已经被名利心给障碍住了。 就我本人而言,我并不是有意要讨好别人。可以这么说,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就象这个社会是没有标准的,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当“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我没办法判断谁有理。但是看到这个“老好人”会对社会有这样的危害之后,更坚定了我从传统中文化中寻找古人的是非善恶的标准的信念,然后结合现代的社会,希望能给到今天的人们一点建议和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