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石敬塘建立的后晋,出名在于立国时引契丹为后援,为此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使此后的中原王朝失去了对抗草原帝国的天然地利,石敬塘因此长期被目为汉奸,其实在这段事实中有两个误解:第一,石敬塘本身就不是汉人,《新五代史记载》: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常从晋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既然不是汉人,当然就不成其为汉奸。第二,石敬塘因向契丹称儿皇帝而长期被人耻笑。其实按契丹礼仪,让你做儿子算是客气的。石敬塘本来是向契丹称臣的,契丹为了表示谦让才让他改了称呼,到了石敬塘的后代称帝,为了称臣称孙的事情,后晋就和契丹闹翻了。后晋表示可以做契丹的孙子,不能做契丹的臣子。契丹一怒之下,发兵灭了晋国。可见,契丹后晋都认为做儿子孙子比做臣子更有点面子,为了这点面子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这种情形,很像后世的满清政权,汉族大臣称臣,满族大臣才能称奴才,而奴才比臣实际上要贵重得多。
石敬塘拉拢契丹,一个人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石敬塘第一重臣桑维翰。当时的形势,契丹是第一强国,虽然由于风俗习惯无意入主中原,但可以选择扶持的对象很多。而石敬塘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后唐皇帝,后唐正发大军前来征讨,如果没有契丹大军支援,石敬塘别说做皇帝,估计只有杀头灭族的份了。 在这种形势下,桑维翰孤身入契丹,竭力说服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在后晋两任皇帝期间,桑维翰都坚持不惜代价结好契丹的政策。
而景延广是后晋第二位皇帝晋出帝石重贵的重臣,就是上文所述称孙不称臣政策的制定者,他不仅不肯称臣,还豪言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佗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不要爷爷败给了孙子,到时候连爷爷都没得做。 说得有豪气,可惜有点眼高手低,挡不住契丹的大军。
契丹击败晋军后,首先索要的就是桑维翰和景延广,因为这两个人是后晋与契丹关系的开启和终结者。桑维翰这时已经因为政见不合在家闲居。晋出帝怕他见了耶律德光,会合盘托出晋朝对契丹不敬的情况,命手下暗杀了桑维翰,并且伪装成自杀上报给了契丹。景延广是被契丹活捉后,押送途中自觉罪责难逃,自杀身亡。
桑维翰和景延广两人,在对待契丹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却都在契丹入侵时遭到了同样的下场。史学家的评价是这些人与夷狄共事,以逆抗顺,就像是与虎谋皮,碰上好事歹事都只有自认倒霉。
虽然评价都不高,但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得出作者对桑维翰更同情一点,无论是记述桑的生平作为,还是他的容貌举止,皆有可观,如描述桑“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又记录晋出帝派出的杀手临门时,桑的表现大义凛然,为五代时大臣所少有: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翰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退而谓人曰:“吾不知桑维翰何如人,今日见之,犹使人恐惧如此,其可再见乎?”乃以帝命召维翰。
而对景延广的记述则完全是得志的小人,他因拥立晋出帝而成为重臣,不仅穷奢极欲,置天下百姓穷困于不顾,挑起契丹入侵后又无力应对,“诸将皆力战,而延广未尝见敌。契丹已去,延广独闭壁不敢出。”耶律德光抓住他后面审,“延广以面伏地,不能仰视”,与桑维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动辄叫嚣战争,对手真得打上门来却又无力抵抗或者消极避战,这样的人现在也是到处都有,而能够审时度势,暂时退让的政治家,则往往被挂上卖国贼的头衔,吓得不敢或不能出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