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人也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教育部也应势而调,妥妥地把青少年一代的英语学习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不可置否,还是有应试的味道,但相比我们这一代初中才开始接触,已经是一次大的飞跃了。可喜的是,愈来愈多的家长们有了亲子英语启蒙的意识,并开启了从娃娃开始的英语启蒙之路。
这些现象都非常好,国家重视,学校重视,家长重视,全民英语学习潮的氛围不要太好!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肯定是越早越容易。可参考成人与2-3岁孩子说方言的例子。
态度有了,那如何做又是一件既烧脑又繁琐的大工程。有的家长浅显地看到我们母语学习过程是通过大量地输入,孩子听多了,便自然而然会说了。于是乎,搜集大量的少儿英文音频资源,全天循环播放。当满心希望一段时间后收获一个英语溜溜的宝贝时,”成果“却总是大失所望的,甚至还遭来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反感。
我们细细来想一下我们学习母语的真实过程,确切来说,这不是学习,而是自然习得的一个过程。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我们对其微笑,触摸,拥抱,并在做这些动作时说一些话和宝贝互动;等孩子约1岁时,孩子渐渐嘣出妈妈,爸爸等简单的1个字,2个字,于是我们渐渐引导Ta说更多的生活中用到的2个字,3个字,简单的句子。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到1.5-2岁时,基本上会表达Ta的需求及日常对话了。往往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神奇,但我们又忽视了在我们身边的语言习得的一个真实规律与历程。
那就是可持续可理解输入!
这样看来,”磨耳朵“不是不行,而是需要运用”可理解内容的磨耳朵“才会高效。简言之,在孩子习得英语过程中,你需要选择适合Ta年龄,认知阶段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需要多方式来呈现,可以听英文儿歌,读绘本,做拓展游戏,还有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从简单的家庭成员称呼,礼貌用语,感兴趣的动物,水果等方面入手,用身体语言或实物或图片来引导。如果中文已经强势的孩子,则可以在中文中夹杂着个别英语开始,之后渐渐地过渡到句子。
总之,一定是要在一个语境里和孩子说,且根据孩子的认知来适当调整难易,尽可能多地多输入。
2
著名语言大师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我在大学里的第二外是日语,都说日语入门难,但一旦入门,便轻车熟路。为了让自己尽快入门,便通过大量的背诵来强化,在当时看来有点小收获,那么大段的文章,倒背如流。可很快发现,并没有太大用, 仅仅靠背,没有去理解,分析,触类旁通,背的还是会背,但与人交流时便歇菜了。好在当时二外也就是修学分,勉强通过后便了无兴趣。现在看来,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有一个相通点,必须学以致用。
3.
所以,孩子在一段时间的”磨耳朵“后,尤其是英语儿歌或押韵的句子时,也会不自觉嘣出来或唱出来,这也是因为长期输入的关系,但能否用在日常生活中才是检验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的标准。当然,孩子有这些输出是非常棒的,这时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洋洋得意,而要去试探,检验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
例如,孩子会了Apple tree里的
Apple round,apple red,
Apple juice,apple sweet,
Apple apple l love you
Apple sweet I love to eat.
家长可以拿出一个苹果,告诉Ta是apple,两手来比划round,让孩子观察苹果颜色,是red.让孩子咬一口,体验juice和sweet.抱住苹果来表现i love apple.这样一演绎,孩子懂得就八九不离十了。
趁着孩子兴趣还在,可以拓展其他常见水果,例如香蕉banana,西瓜watermelon等,让孩子观察形状,颜色,质地,下次当孩子吃这些水果时,便自然而然地会有英语意境的了。
当然这也是抛砖引玉的例子,家长们可以大开脑洞观察孩子的敏感主题,兴趣所在来做相应的拓展,会的反复用,并且渐渐地加入一些新的输入,经过长期积累,你会发现你其实跟不上孩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