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75b6a1289af47f0a.png)
召诰·三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原文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绍是继承。自是用。服是治。土中也就是中土,国土的正中,首都。
成王继承天帝,在首都治理天下。
《白虎通》这本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说王者为什么居天下之中,因为教导四方比较平均,往来距离相同。明眼看到决策关键因素是距离。
原文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召公引用周公的话说:“大王建大都邑,从是配天,谨慎祭祀上下的神祗,从是治理于国土之中。大王有上天的成命以治民,如今可以庆祝了。”
原文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节性,节是和,性格平和。大王先治殷商负责治事的臣僚,让他们向我大周治事之臣比肩,节和他们的性格,每天进步很快。大王统治群臣,以敬自处,不可以不敬德。
下面这一段,原文也是一气呵成。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归结起来就是以夏殷历史为鉴,不敬德就早点完蛋。
我不能不以夏为戒,也不能不以殷为戒。我不敢说夏服天命是长是短,只知道夏不敬德导致早坠命,我不敢说殷承受天命是长还是短,只知道殷不敬德导致早坠命。如今我王继承天命,我只有以此二国命运为戒,继承其功。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勠,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原文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这句话涉及先秦对人成长规律的认识。生子就是年纪到15岁。《白虎通·辟雍篇》说古人为什么15岁上大学?八岁开始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正式上学,七年之后十五岁成童,再进入大学学习经术。
召公说:“大王刚刚履行王位,就像孩子刚接受教育,我自传给他明哲之命。
原文 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今天大王是明哲之命、吉命还是凶命,或者年岁是长是短,都不可知。所能知道的就是如今大王刚刚履行王位,定居新都邑,必须速敬德罢了。大王敬德,以祈求天命的永生不坠。
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天命不可知,受控制的只能是自己。自己只管敬德,行得正做得直,天命是你就是你,不是你拉倒,这或许正是颜回。
儒家思想的源头在于周。
原文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勠,用乂民若有功。
大王不要以小民有过就用非常法,也要敢于尽其罪名,用良民顺则有功。
法律的宽严适度在《周书·康诰》有提及,厘定了一定的刑法原则。
原文 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大王位居天德之首,民众是刑法施行天下的媒介,以显示王道。
也就是通过慎罚,来彰显统治者的王道。
原文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恤是忧虑。式是用。替是废弃。
君臣相互勤劳憂恤,期待能够有夏朝、商朝持续那么久,希望大王以民众为重受天长命。
《潜夫论》说人君身修正,赏罚明确,国治民安。民众安乐了,上天喜悦而增加你的历数,自然国祚长久,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点对国家,对企业都是一样的。对国家是三个代表。对企业也是三个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有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最后一段,召公的总结陈词。雠两个解释,一个是众,一个是辈分。供就是供奉。
召公拜手稽首说:“我一个小小的臣子,敢以大王的众民和百官中管理民众的名义,安受大王的威命明德,那么大王终有成命,大王也会得到光显。我并非有勤劳为国,只是位居赞采的职务罢了,以奉大王能祈天保佑大周永命。”
周代立国把治国理政的重点放在君主修身敬德上,后世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倒不在于这个行不通,而是人性有私,正大光明何其难。人总是处于缺德的境地。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