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散文人文社科
李克富 || 谁更了解抑郁症?

李克富 || 谁更了解抑郁症?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04:25 被阅读4279次
    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您患了抑郁症只能证明您是个抑郁症患者,但并不能证明您就了解作为一种(类)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更不可能替代精神科医生给人家作出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是个诊断名词!

    昨天在某群参加了一个讨论:谁更了解抑郁症?

    参与讨论者有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医生、社会工作者,但更多的是一些(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有着亲身感受,因而抑郁症患者更了解抑郁症。

    其实进群就感觉到了诡异,我忙爬楼观察了一下,发现群里那位我熟悉的精神科朋友基本上没有说话,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都被几位抑郁症患者主导着,可悲的是几位心理界的同行只知随声附和,所说的也无非就是抑郁症患者多么痛苦,社会各界应该理解、关心之类。

    我插话问:“我们了解或更了解抑郁症的目的是什么?”

    那位抑郁症患者答:“当然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治愈抑郁症啊!”

    我说:“如果出于这个目的的话,精神科医生才更了解抑郁症。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患了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的权力掌握在精神科医生手中,就像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犯罪,是由法官而不是由那些罪犯或犯过罪的人决定。”

    怕引起误解,我又补充说:“其实在精神科医生给出诊断之前,既没有抑郁症患者也没有抑郁症,抑郁症是法律授权精神科医生的特权,一个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抑郁症,但是却不见得了解别人的抑郁症,更不允许给根据自己的经验就诊断别人患了抑郁症!”

    我后边这些话是说给那位抑郁症患者听的,因为他在群里根据人家的描述就直接给人家诊断说是抑郁症,而且还提出了系统的治疗方法,并特别叮嘱“千万不要吃药,药物有依赖性”!

    他有些不服,仍坚持认为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不可能了解抑郁症。

    考虑到他是位抑郁症患者,尤其是体会到他能够在这个群里如此敞亮的发言实属不易,我把谈论的话题换了个角度。

    我说:“抑郁症患者可能更了解抑郁症患者,但抑郁症患者一定不如精神科医生更了解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是两回事。”

    这个时候,我那位精神科医生朋友说话了:“悲催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总认为自己了解抑郁症,岂不知‘当局者迷’,岂不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接下来他分享了自己门诊上的见闻:“很多本来可以及早就医的抑郁症患者,有被那些自称得过抑郁症的人指导着去坚持锻炼的、自己买药吃药的、信神信鬼的……让我这样的专业人员听起来不是荒唐而是可怕!”

    为表示支持和强调,我引用了许又新教授的话(文集,第120页):“一般人总认为抑郁症是心理的因素所致。其实,心因性抑郁在精神科已属少见,在内科就更少见了”。

    而且,我贴出了书上的内容。

    在第120页

    总起来说,抑郁症可以分为三大类:

    1. 内源性抑郁症:包括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以及与精神分裂症相联系的抑郁症。

    2. 体因性抑郁症:各种身体和神经疾病所致,也包括药物和各种有害物质所致者。

    3. 心因性和反应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照例一生只发作一次。如果发作两次或多次,应该视为偏离常态的人格反应,或者根本就是内源性抑郁症。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看到很多抑郁症患者撰文描述自己的抑郁症经历。应该说他们的感受和反思是深刻的,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以此来“指导”其他人作出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是极其有害的。

    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

    您患了抑郁症只能证明您是个抑郁症患者,但并不能证明您就了解作为一种(类)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更不可能替代精神科医生给人家作出诊断和治疗!

    “久病成良医”只是民间的说法,不是事实。

    按规范做,别自作聪明!

    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国家有着严格的科学规范,无关于古道热肠;如果不顾及这一规范,出了问题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b8cf8627804:我的抑郁症有七八年了,我的主要是心理敏感,还有社交恐惧症,害怕和陌生人接触,害怕社交,还有自卑的心理,心理边也比较敏感,别人的一句话都会让我很纠结,想半天,久久不能放下,后来无意在百度搜到一个《姜浩说事》的博客,看到里边的方法彻底好的,大家可以叟一下。
      • e994f57ff5f5:请推荐较专业治疗抑郁症的医院
      • 逍遥真龙哥哥:学习了感谢分享
      • 糖葫芦_7604: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 只有系统学习过知识的人才敢说了解一种疾病吧
      • 静水_1446:曾经有亲人抑郁过,看过诸多精神科医生,给过诸多结论,换过诸多药物,家人对到底是什么“症”越发茫然。
      • bluecafe:时刻记住自我经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不要随便给人开药方,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 d5c390caf068:你口中的抑郁症和他口中的抑郁症可能并不一样,我们都太相信自己的经验了
      • 248c6a5b969b: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没人能理解,多少人都以为这是无病呻吟,社会应该对抑郁症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 阿黎哩:再也不敢说自己可能会得抑郁症了(・ิϖ・ิ)っ我只是负能量爆棚,根本没有抑郁症
      • 七月的简书:不能随随便便说自己抑郁了
      • 聆心2016:还有诸多更“懂”教育的群众们~
      • 茶语茶意:学习啦😬
      • 刘丽囡:久病成医,要看这久病的人能不能跳出“自己一切症状感受经历”的这口井
      • 呵呵无言:久病成医总结的或许对自己有用,对别人就不一定了,人与人不同。更为恐怖的是各种症状的硬套,无病也有病。
      • 在温暖的阳光下:不要做那只坐在井底里的蛙。
      • 晋春77:久病成医总结的或许对自己有用,对别人就不一定了,人与人不同。
      • 4a2bf2302bdb:“久病成良医”只是民间的说法,不是事实。
      • 漫游_a4b4:抑郁不同于抑郁症,我们对于专业人员应该秉着尊重,信任的态度,作为专业人员应该提高专业素养,使用好本专业被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 怒放的叶子:个体经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这个提醒来得及时又重要。在心理心灵领域,人们往往更多地谈论主观体验,而忽视客观实证,相信神乎其神的神秘体验而忽视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结果,很容易陷入执迷不悟,自欺欺人。

        孩子小时候,很多妈妈都是半个医生,孩子有个头痛脑热,吃药打针,都由妈妈根据经验做出判断。妈妈们之间,也会互相交流,传递经验,但如果孩子高烧不退,精神萎靡,估计没几个妈妈能继续相信自己的判断,或者依靠别人的建议,而不抱着孩子跑去医院。医生,才是能够做出最终诊断的人,也是能够提供治疗方案的人。

        得过病,不等于会诊断,更不等于会治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过得病的体验,治疗的经验,就认为自己可以去指点其他的病人,这是基本的常识。

        个体经验无法取代科学实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需要尊重它的科学性。
      • 嘉嘉妈妈2012:现在抑郁症人不少。
      • 泡芙小姐01: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 付海霞_3107: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个体的体验并不能代表全部,常见很多人,他会以自己的体验来给别人做指导,然后把人带坑里
      • 青玫_2989:精神科医生诊断抑郁症也不是单凭个人经验,而是要根据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精神状态检查等先做出初步诊断,这不仅要有诊断依据,还要有鉴别诊断,最后还要写上"依据lCD-10做出诊断",非常之严谨。
      • 老连Alian:体验代替不了科学,患者再资深也不可能代替专业的医生
      • Z沙漠胡杨:精神病医生更懂精神病知识,有权,但不可能更懂抑郁症的体验,因为他们没经历过。
      • 方圆fg:越来越发现,闭嘴,少提建议,少为人师,就是对别人最大的负责。请看《我们偏离目标方向了吗?》
        https://www.jianshu.com/p/dcd906606dd6?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_timeline&from=timeline
      • 爱变心理战志清:大事小事,大理小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上X青:个人的病症不能概括所有人,具体病情还得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诊治。
      • 漂亮的花:以为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可怕的。
      • 当下宁静:抑郁症只是病名,各不相同的病人才是本体。
      • 尘波无痕:不怕不知道,就怕不知道的那人以为自己知道,甚至还指导别人。
      • 兔莴苣:老师今天跟我们说的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不能害了别人也不能不保护自己。
        记得第一次整理案例时,在评估诊断这一项时,我查了好多的资料却仍没办法下诊断,案例中跟各项诊断标准出入很大。所以我觉得难度很大,总是理不清楚。这也是我的一大困惑。现在想来可能就是基础知识太弱,又不能融会贯通再加上没有实践经验所致吧。
      • 大力133338:抑郁症,太普遍了。
      • 窦泽燕:往往用个人体验说事,这年头的通病。需要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那个差异的存在,追根溯源,才可能会更近一步
      • 梳雨_8fee: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是两码事~
      • SZ_68de:很多时候都是“好心"办了”坏事”,除去同病相怜的亲近感之外,难免有好为人师的成分在里面。
      • 猫猫在路上:抑郁症者对症状的感受是最深的,但不能代替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做诊断和治疗。
      • 丁金波波种快乐: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康复经验,并不一定能复制到另一位抑郁症患者身上去。
      • 飞_b86f: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欢喜张: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
      • 漠上苍穹:总有一些人,宁愿相信一些江湖上的“专家”,也不相信正规的专业人员。
      • 76239a65b588:曾经朋友亲戚的孩子 ,自述患了抑郁症 ,有失眠,厌学,自杀倾向,他问我能不能为孩子做咨询。我经过慎重考虑后 ,告诉他,孩子还小 ,我感觉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帮到那个孩子。建议她先到正规医院看心理医生 。医生诊断后,给他开了抗抑郁的药,目前孩子在家休学,我希望在他症状减轻以后,你帮到他 。
      • 陶然_0e27:助人的事,是严肃而专业的,不是单纯的热心能搞定的。
      • 衡润心怡: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国家有着严格的科学规范,无关于古道热肠;如果不顾及这一规范,出了问题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 孙丽芹_5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唐山赵建慧: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

        您患了抑郁症只能证明您是个抑郁症患者,但并不能证明您就了解作为一种(类)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更不可能替代精神科医生给人家作出诊断和治疗!
        科学是严谨的,有需求,找专业的人!
      • 33053de55913: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您患了抑郁症只能证明您是个抑郁症患者,但并不能证明您就了解作为一种(类)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更不可能替代精神科医生给人家作出诊断和治疗!
      • 唐铭含:个案与个人体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可以作为依据,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方不失为负责任的研究者。作为咨询师,我们面对的是有抑郁的人,而人的抑郁症,请专业的医师先行诊治吧
      • 3936a4014bd6: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

        您患了抑郁症只能证明您是个抑郁症患者,但并不能证明您就了解作为一种(类)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更不可能替代精神科医生给人家作出诊断和治疗!

        “久病成良医”只是民间的说法,不是事实。
      • 清净_6584:抑郁症?抑郁?抑郁患者?
      • 魔法药水:树木与森林是两回事,虽然树木组成了森林,但并不能代表森林。
      • aa192dca9d85:抑郁的根源是缺少欲望。天天饿肚子的人一般不抑郁,因为他有吃饭的欲望。嘻~哈!
      • 觉悟_b2f4:“久病成良医”只是民间的说法,不是事实。
      • 王振法: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
      • 暖心木子: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是两回事,前者是指患抑郁症的人,后者是医学上定的病名,就象头痛、发烧、流鼻涕这种现象叫做感冒一样,抑郁症患者更了解抑郁症患者患上抑郁症的体验,但不了解抑郁症这种病,只有专业的医生才了解,就象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一样,同样称为感冒,一旦用错药将南辕北辙。一个感冒的人是不能为另一个感冒病人诊断的。
      • 千江的月:术业有专攻,久病并不能成医。
      • 王明鹏:如果说支持鼓励是“给一个甜枣”,“启发引导”就相当于“扇一个巴掌”,这个巴掌你能领会用意就叫做挫折后的成长。
      • 丹睿丹睿:老师教我们,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愈加明朗。我们的常态往往局限于目前的状态,以偏概全,就像得了风寒感冒的人去指导风热感冒的病人治病一样。不能全面的了解“抑郁症”,而是以自己的体会、感受,去指导他人是一种不负责。专业就是专业,尊重科学。
      • 清晓视野:盲人摸象,把自己摸到的尾巴,或腿或鼻子等,当成了大象。但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患者把自己的体验当成抑郁症,就象是盲人摸象。
      • 清晓视野: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做,隔行如隔山,不讲科学,只凭经验,很有可能掉到坑里的
      • 曲晓岩:精神科医生谈的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谈的抑郁症不是一回事。
        精神科医生谈的抑郁症,是有严格诊断标准的,只有符合诊断标准的,才是抑郁症,是科学范畴的,给人的感觉是严格,规范,冰冷,像冰山美人;
        而抑郁症患者谈的抑郁症,是自己的抑郁症体验,是个人的,给人的感觉更生动贴切,易于理解,容易形成共鸣,像邻家18岁的小妹。
        你可以找邻家小妹给修个眉,但你要是敢让邻家小妹割双眼皮,那就真的只能说是胆儿大了!
      • 骑着蜗牛看风景V:分享是个奇怪的存在,分享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被分享者个人入个耳,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就这个事,分谁来听了。

        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很大,你选择相信哪个呢?你能分辨出这之间的差异吗?

        个性与共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被共性制约,你觉得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儿呢?
      • 怡然风轻:个案咨询要立足于来访者的个体体验,以个体的体验来给一个病症下结论,不就是“以偏概全”嘛!
      • yy点点:你只能体验自己的抑郁症状,却不能代替别人的感受,更不能枉然诊断😰
      • 19e1fde69862:抑郁症被调侃了
      • 心语花香:感恩老师的教导,有所思,有所获,学习了!
      • 闻岱:“医生”害人更甚!
        528d3a56da7f:@一米阳光心理诊所 还是好人多🙂
      • 李宜秦:这不就是3楼和30楼看到的不同风景吗?
      • 穆占叶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反之不成立。精神科医生理论层面学习到的是共性,在实践方面接触到的是个性,抑郁症患者只是个性中的一个,所见只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精神科医生除了笑笑和转头走以外,也不能做什么啦。
      • 辛迪Cindy:看此文章之前,我也是赞同“久病成医”这一说法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了解抑郁症患者,但抑郁症患者一定不如精神科医生更了解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是两回事。”看了老师的说法,我想通了更多,久病成医只是说病人更懂得自己的症状,懂得自己病症的一些常识,而并非医学里的这个疾病。
      • 我的自由鸟far:我觉得我是个神经衰弱者,因为我现在是暑假,什么事也没有,但每天都很乏,午觉和晚觉都很自律,晚上10:30就熬不夜了,必须得睡,早上6点左右就醒了,这时候大脑活跃,但是一吃完午饭就想睡,很累很乏,然后中午总是睡不醒。昨天下午出去玩,忽然觉得自己精神挺好的,一直走了很多也不累,心情很好。我一直觉得我神经有点衰弱
      • 79d35d37693a: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国家有着严格的科学规范,无关于古道热肠;如果不顾及这一规范,出了问题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国家有着严格的科学规范,无关于古道热肠;如果不顾及这一规范,出了问题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感冒咳嗽还分为内伤性,外感性。据说川贝冰糖梨水对内伤性咳嗽有效果,对外感性则是反效果。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孩子小时候试过,有时候咳嗽吃这个会好,有时候吃这个会越吃越咳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因为我们长的这个病,吃了这个药好了,就觉得长这个病就必须得吃这个药,只能吃这个药。我们就是个病号,不是专家。只有专家才能对专业领域做出专业判断。
        我们普通人还是不要掺和了。
      • 528d3a56da7f:‘久病成良医’不是事实!个人体验不是科学,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
      • 808e1ccc5854:读今天这篇文章,很有体会。前段时间尝试人工受孕,也加入不少群。群里的不孕不育患者非常热心,常常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虽然出于同病相怜,都是好意,但有的群友由于屡败屡战,经验教训更多一些,就会去指点甚至指导,其实可能有时会误导。所以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些事一知半解是不能随便发话的,特别涉及生命与健康。
      • 苗尔平:许又新教授:“由于过去受前苏联影响,神经衰弱这个诊断在我国长期流入滥用,实际上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一部分病人中相当一部分患的是抑郁症。神经衰弱的情绪障碍主要是烦恼(为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现实生活事件而烦恼)、精神紧张(担心挫折、失败、丢面子等二持续紧张,无法松弛)、易激惹(由于感到受了不公平待遇而内心委屈,长期压抑,终于变得一触即发)等,这跟抑郁症的持续心情低落,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什么都不感兴趣等是不相同的。”
        神经衰弱的“易疲劳”受心情和兴趣影响很大,而抑郁症的心情低落和兴趣减退却是广泛的。神经衰弱疲劳时心里想的很多,欲念活跃,有上进心,有抱负,不甘心无所作为;抑郁症典型症状对个人前途不抱希望,什么也不想干,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和动力;神经衰弱者入睡难,抑郁症易早醒;神经衰弱症状晨、早轻,晚上重;抑郁症晨重夕轻。
      • 王冬青_a475:学习了。即使自己抑郁过,也不能确保他人的抑郁和我是同样的。
      • 张凯丽1985:①【“抑郁症患者可能更了解抑郁症患者,但抑郁症患者一定不如精神科医生更了解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是两回事。”】
        ②【个人体验不能替代科学实证,更不能凌驾于科学实证之上。您患了抑郁症只能证明您是个抑郁症患者,但并不能证明您就了解作为一种(类)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更不可能替代精神科医生给人家作出诊断和治疗!“久病成良医”只是民间的说法,不是事实。】
        ……
        希望生了病的人,都能第一时间走进相应的专科医生诊室,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标题:李克富 || 谁更了解抑郁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h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