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的快乐很简单,一个毽子、一条皮筋、一根大绳,甚至一块瓦片,都可以开心的玩一整天。
小时候,我们的喜欢很真诚,我喜欢那个布娃娃,我喜欢那个小朋友,只要是真心喜欢的东西,我们都会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
小时候,我们的拒绝很果断,我不和他玩,我讨厌那个叔叔,只要是内心不想做的事情,我们都会决绝地说出我不愿意。
小时候,我们的理想都很高大上,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科学家,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警察,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画家……,即使还是未知,我们也总是会在别人面前炫耀。
儿时,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就像歌曲《童年》里唱的那样,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如今,我们到了儿时盼望的年龄,是否活成了儿时盼望的样子?
1、小时候,幼稚地以为长大了,就可以摆脱父母的管束。
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打扮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购买零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听歌追剧。
可以不用时刻听他们的唠叨和指责;可以不用每晚必须在几点前回家;可以不用接受他们各种各样的审问。
可认为是认为,现实是现实。
现在每次回家,妈妈总会变着样给我做各种好吃的,爸爸总会无意识地把遥控器放到我的手中,妈妈的唠叨变成了嘘寒问暖,爸爸的指责变成了心灵沟通。
每次离家时,妈妈总会悄悄地在我的行李箱里装上我最爱吃的辣椒酱,爸爸总会偷偷地在我背包的小侧兜里放一些零用钱。
每次到达目的地,打开行李箱,拉开背包链,看到包里的东西,泪水总会模糊双眼。
越长大,越觉得自己儿时的想法是那么天真;越长大,越觉得能陪伴父母身边有多幸福;越长大,越觉得爸妈的管束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爱。
2、小时候,单纯地以为长大了,就可以过上自由的生活。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儿时的我们,总是把理想挂在嘴边,以为只要有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我以后要当有钱人,我以后要住大房子,我以后要环游世界,我以后要兼济天下”。儿时的我们,心怀壮志,志存高远,好像自己就是生活的主宰者。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高考时没有被自己钟意的学校录取;招聘时没有被自己心仪的公司选择;恋爱时没有被自己喜欢的男孩表白。
一次次打击,让我们离儿时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远;一次次挫败,让我们明白了原来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儿时的快乐,儿时的纯真,在岁月的日积月累中慢慢隐藏,在易逝的时光中渐渐丢失。
越长大,越发现随心所欲真的很难;越长大,越发现自我主宰真的很难;越长大,越发现岁月静好真的很难。
3、长大了,才明白,原来人生有这么多的无奈。
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和心爱的人开一个花店,在花草簇拥的角落,放一把躺椅,闲暇之余,读读书,喝喝茶。
这是我大学毕业时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当时舍友还笑话我没出息,但就如此简单、看似容易的愿望,现在却依旧在路上,还未实现。
毕业以后,真正踏入社会,才明白生活的不易,才明白过去的岁月静好,不过是父母的负重前行成全的。
所以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不再让他们殚心竭虑,我选择了考公务员,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如愿拥有了一份在爸妈眼中很有份量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一路走来,我平淡的生活,就这样悄然从指间划过,没有大喜大悲,亦无大风大浪,但曾经的那些梦想始终在心中搁浅,终有一天,我会建起那片属于我的花田。
4、长大了,才明白,原来人生的诗和远方不在远处,而在心间。
过去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过去一直以为诗和远方就是放弃眼前的柴米油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以为只有诗中的美景才是远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苟且、诗和远方有了不同的理解,其实苟且就是现实,诗和远方是理想。
真正的诗与远方,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心里,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寄托,是一种憧憬。
很喜欢知乎上的这句话:若你始终安于现状,怎配拥有诗和远方?
《奇葩说》中对于努力是这样诠释的:努力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张底牌,是所有失败的借口,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张王牌。
所以,而立之年,没有实现儿时的愿望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应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而立之年,才是人生真正的起点,我们经历了生活的苟且,更懂得了诗和远方的珍贵。
而立之年,一切都还不算太晚,一切都还来得及,那些在儿时就许下的愿望尚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