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不觉
01
是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是网络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怎么说呢?周阿姨将某个男生的照片发过来的一瞬间,我和堂妹之间首先就隔了一个世界。
“这个还有必要见吗?”
我没有冒犯的意思,也不针对他的脸和身材,可是照片里的男生确实该做健康管理了。
“你看了有感觉吗?”
堂妹淡淡一笑,摇摇头。
我很认真地问她:“你有没有想过,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拥有怎样的爱情和婚姻?”
堂妹非常淡然地说:“我对这些没有期待。”
“你已经对世界绝望至此了吗,妹妹?至少也要找一个有眼缘的吧?”
她点了点头,说:“还好。”
其实在我的“眼缘”里,包含了一丝好感的味道在里面。而我知道,在她的“还好”里,其实就是“一般,没其它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跟她老生常谈了一段我其实并不愿意回顾的所谓的恋爱经验,更多的是教训,想以此强化她对标准的重视。
完全没有标准和有很严格的标准是两个极端,一个会让人谈到后来连自己都搞不懂,在逐渐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要时将滤镜碎了一地,而后怀疑人生;另一个会让该有的浪漫和喘息一道消亡,甚至连开始消亡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有一定的标准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我这个奔三奔得只有一米距离的人眼里。
可是堂妹似乎不这么想,她对任何人事都不想怀抱期待。比起期待现实生活中能发生什么让她为之震惊的事情,她更愿意期待网络小说里有什么不一般的情节,很多她都看烂了。
古人说观史能使人沉淀、通透,她确实像看破红尘的样子,如今也不排斥去见相亲对象,除非对方真的扎眼。
这样看,照片里的男生还很幸运,尤其是周阿姨还特地强调了他的经济实力。说得也很惋惜,要不是个子矮了些,人又有点胖,也不会32岁了还没谈到对象。
相亲市场还是很现实,能让本来不那么现实的人瞬间把人当成机器拆解,比对他的硬件软件,忘记他只是个人。
还是有部分人带着相亲只是形式,目的还是想有个谈恋爱的过程去的。只不过,这个磁场被刻板印象固化得没那么容易调对节奏,在闪婚与后来演变成直接查户口之间蹦极。
堂妹同意了中秋放假有机会见一面。对她而言,如今比较现实的目标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还有,看着还行。
她父母那边闻言很高兴,赶忙就去敲定了。也是,否则还得听一段父母舌战不想找对象的子女的桥段。
我与我父母之间,在舌战这几年之后,他们终于尝试对我放弃治疗,让我自己看着办。我很欣慰,努力还是有点效果的。
我掏出手机,开始玩我的,心里唱着:我的标准在多远的未来?反正现在还没有看到。
02
继刺猬先生之后,终于还是出现了一位说话做事总是能超出我的想象的存在。
在地铁上遇到的那个男生,给我发了一串自我介绍,还附带他的个人照片。我居然嗅到了一股浓烈的相亲味儿?
仔细一看,他的姓名、年龄、星座、工作、兴趣、特长……全有了,将800字的作文分成3段,小段里还知道空行,这份细致在相亲市场里也是闻所未闻。虽然我从来调研过相亲市场。
他也是个握笔杆子的,某某公司的文案总监被他写成了“一手握笔杆子一手摁头安利产品服务的王”,他大概觉得这样写很幽默。
有意思的是,他的自我评价一栏里对个人性格的描述居然是“高冷”,确实是高级的冷。他是把他的求职简历也一并给我发过来了吧?
恍惚间,我已经模糊了求职简历与相亲档案之间的差别。也对,相亲档案不就是为了能够就职某某女性的男友或老公吗?瞬间觉得合理了。
在他身上,我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能力,让别人在看不懂他的操作时,主动帮他逻辑自洽。我就是其中之一。不愧是当领导的,才27岁,中文系毕业的领导。
这么长的内容,我都不知道如何下口吐槽,他难住我了。
我也给他回了一条消息:“墨羽,大你两岁,星座克你,就爱怼高冷。”
他给我回了个示弱的表情,看到“求饶”二字,我的心情瞬间亮了。可惜,也没持续几秒。
该来的质问还是来了:“我发这么长这么详细,你就写这么简短啊?”
我的“没有故事,浓缩的都是精华”才发到一半,他就甩开一句:“是让我靠近你自己研究的意思吗?”
“你的阅读理解是美术老师教的吧?这么能放飞想象力?”
“是体育老师教的,他说要勇于接受挑战。”
我的脸莫名有点红,心跳快了一点点。
“不愧是当领导的,在哪个领域都是老手,油腻套路都不一般。”
他似乎听出了我的话中之意,正经了起来:“我就是想了解了解你。”
了解我,然后呢?男性的好奇心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有兴趣的时候,能拿出十二分的勇气,三分钟热度后,就什么也不剩。
心里笼罩着一层阴霾,心跳节奏都沉了一拍。我始终记得,开启爱情的钥匙若是好奇心,终结爱情的毒药就是都了了。尽管往往是自以为是的“都了”。
也许是因为堂妹的不期待与我的在梦里碰撞在一起,我的思维与心绪也在极端跳跃,对于眼前的这个新异性的这番操作,充满了困惑,甚至防备。
我给他甩过去一个两毛钱的红包,说:“一半给欠你的大白兔奶糖,另一半给你的小作文。”
他沉默了一会儿,随后收下了红包。
我以为故事到此终于结束了,没想到他又回了一句:“我的小作文就值这么多啊?”
在我想回怼他“我又没求你发”之时,他又发来一句:“你发多了,只值0.1分钱。”
随后,他发给我一个备注“一毛钱”的红包,又发句:“这样,你再发我0.1分钱就行。”
“0.1分?红包顶多支持两位小数你不知道?”
“那就下次见面时给我现金吧!”
“哪来这样的现金?”
“你写给我就有了。”
“……”
我才发现我上了他的套。
“我居然跟你讨论这么无聊的问题?”
“对嘛,所以我们讨论些有趣的问题。”
我又被他把节奏带跑了。我沉默了,不想理他。
他最后找了一个台阶下:“今天都累了,早点休息吧!”
我依然没有理他。他最后给我发了句“晚安”。
我上滑了一下聊天记录,暗自感叹:都什么呀?我居然会跟一个陌生异性扯淡?
我已经很久没跟陌生人、异性这么聊天了,好像有点内容,又好像什么都没有。两个人又不熟,还要从姓名性别开始介绍。
现代人常说自己孤独,没有朋友,尤其是没什么新朋友,好像从学校毕业后,就没办法交朋友,那种长久些的朋友了似的。
总是有各种不同的顾虑,怕被坑,怕付出,怕浪费,怕自作多情……怕很多很多,就是不敢拿出曾经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新人新关系。
起初,还能拿老朋友进行自我安慰。毕竟相识的时间够长,若是分班有缘些,十年老友不是问题。彼此之间很熟悉,脾气也都了解,很多也能忍受。新朋友就显得麻烦多了,自然没有老朋友好使。
可是,友情果然不愧是阶段性的产物。在这点上,我真觉得比亲情不足,比爱情也是半斤八两,热度下来了、节奏凌乱了也就散了。
如今24岁就是一个分水岭,本科生泛滥之后,24岁也该搞事业找对象了。28岁普遍已婚已育,所以在用人单位写招聘要求时才总有这么一条年龄限制“28岁以下的成年人”。针对性很强,伤害性更强。
基于这种普遍,28岁也普遍成为人们正式焦虑的开端,明显感知孤独重量的伊始。尤其是对于别说未育,都未婚,甚至未恋爱的人来说。
我的老友们就处于两种极端,要么已婚已育,要么单身到投入学术研究里,眼里只有远方与哲学。比较中庸些的老友则是逢年过节抽出时间,按照父母的期许、自己的期待去相亲。
我在其中就显得很尴尬,因为我都不属于,我甚至不算中庸。相亲不想相,恋爱也不想谈,很有抱着电脑和书本过一生的样子。
既不打扰老友,也不太想交新朋友。确实缺少共同话题,对寒暄的尴尬体验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甚至此次搬来南京也是极大的挑战,为此,我把周围的一切,包括人,都当成素材,当成生活的调剂品。去观察,但并不想太深入到有瓜葛。
这个男生的出现让我有点莫名的亲近感,难以名状,却觉得他或许能读懂我的话。明明比我小两岁,也才聊几句,却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
在我大脑联动的空白时间里,我已经把他的自我介绍部分截图,放到了他的备注信息里。包括他的照片,莫名越看越帅。
点开他的朋友圈,没有设置多少天可见。内容并不多,不密集,但却看得出来有点分享的味道。偶尔也会写个短内容,不激进,还挺客观。
看了这些,心里对他似乎有了些不一样的东西。我好像在他身上看到了某个时期的我的片段,这里面有让我怀念的地方。
可这一切也让我心生警惕。对我来说,只是寻常倒还好,可他并不寻常。尤其是当我察觉到在没几个小时里,他就让我异常几次时。
这种感觉从未有过,我也分不清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愫。这种感觉会让如今的我有点害怕。
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许是人对未知事物的天然反应——好奇心里夹杂着恐惧。
我就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挣扎中睡着了。
早上醒来时,他发来一句:“今天中午若有空的话,把0.1分给我呀!”
你的脸皮够厚的,唐柏木。要不改名叫“糖白目”吧?这是我给他的备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