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基础工作,出上等成绩,这是一种很牛的境界。
01
近日,《人物》杂志社实习记者吴呈杰发表了一篇名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人物访谈,在网上引发了读者热议;而就在访谈发布一天后,被访者就立刻发表了一篇名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付云皓自白》对吴呈杰的文章整体内容和诸多细节进行了反驳,并在网上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翻看网友对两篇文章的评论,可以看到有人惋惜,有人气愤,有人平静,有人反感,其实抛开各种情绪、诸多细节,双发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奥数天才到底坠落与否”。
从吴呈杰的角度看,付云皓作为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当年无限风光被保送至北京大学,而现在只是在给一群“二本师范生”教初中数学知识,这就是天才坠落了。
从付云皓的角度看,他对吴呈杰所传递价值观的不理解,难道优秀的人从事基础工作,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坠落吗?
暂且先把谁对谁错放一下,我觉得通过这件事情更值得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如果像付云皓这样的天才“坠落”到我们身边,我们会是什么反应?我觉得听完几个故事,可能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02
看过今年《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的朋友,应该对杨易的印象特别深刻。这位本科、硕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是当年北京通州区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他就像最强大脑战队的定海神针,用一场又一场稳定的发挥,帮助中国队获得了国际比赛的冠军,个人也荣获“全球脑王”的称号。
清华教授施一公参加节目时说,杨易是我教过的学生,我的那门课他是班上唯一的100分。看到如此优秀的杨易,大家知道他从事什么工作吗?一名新东方的线上小学数学老师。其实很多人不理解杨易的选择,但是杨易这样解释到:
“树苗之所以会成为参天大树,是有沃土和阳光雨露的滋养,我希望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到更多孩子。我想做的是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把我的一些想法和大咖们总结的经验讲给孩子听,并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更多的中国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数学基础教育。”
而杨易本次参加最强大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希望上电视后能被学生看到,给学生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03
记得去年看过一篇有趣的报道,名为《中科院博士“下嫁”郑州高中当老师》,讲的是王俊博士到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学的故事。王俊中学曾获物理竞赛省级一等奖,因此被保送至南开大学,2010年中科院博士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做研发。
工作两年感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他便通过引才计划进入郑州外国语学校,博士去当中学老师这在郑州还是首例,当时引起了不少人关注、质疑和不解。然而在担任班主任的这几年,王俊博士却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给学生、家长、学校带来了很多惊喜。
就以王俊所带的2017届15班为例,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1人进入国家集训队,22人获河南省赛区一等奖。今年高考,这个班共有4人被北京大学录取,4人被清华大学录取,38人被“985”高校录取,占全班总人数的70%。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高学历人才当中学老师的现象很普遍,对于这种现象一个知乎网友评论的很到位。
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去北京、上海的优质高中,每年能培养出几十个top50的美国本科学生,他们毕业后要么去湾区加入新兴公司,要么去纽约芝加哥当宽客(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者),要么在世界一流大学当教授造福人类,要么回国和商界政界大佬谈笑风生,这其实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04
再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事情,大四那年参加考研培训班,至今还对当时的英语辅导老师印象深刻,一是因为他讲课特别风趣幽默,二是他经常说自己三个哥哥都是清华的。
一般人都会觉得他家条件好、父母会教育,其实他父母都是农民,而且大字不识一个。后来老师告诉我们文革时候上山下乡,他们村来了一个改造的大学老师,平时老师跟着乡亲们一起劳动,空闲的时候就教他们几个小孩子学习。
在那个贫苦年代,老师手把手、面对面地教,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才能让他们在后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正是这个“坠落天才”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05
讲了一圈再回到付云皓身上,他真的是天才坠落吗?
我觉得并没有。他只不过30多岁,人生才过了3分之一多点;他是教育数学的博士,还在继续推进教育事业;他依然钟爱奥数,还在为国家队贡献力量;他没有放弃科研,也许某天会有惊人发现。
其实对于付云皓、杨易、王俊等这样优秀的人,选择从事基础教学工作,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职业选择,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现象,并不是什么坠落天才的表现。
作为已是家长或即将成为家长的我们,如果我们孩子的身边出现这样一位“坠落天才”,我们不应质疑、不解,而应感到幸运、幸福,因为他可能就是那个引导孩子长成参天大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