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刀王五(四):另立门户,德容感化
前一篇文章请戳:话说大刀王五(三):解骖相助侠义无双
我曾经与一些朋友交谈,他们都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过去的大侠非要以天下为己任,非要以德报怨,非要多管闲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心中所谓的侠义精神吗?还是另有原由?如今社会,好像“相对自私”才是标定的行为准则,“相对性格缺失”或者“故意培养的脾气秉性”才是一个人魅力所在,那王五的故事,是否有利于现代社会参考?由王五引发的思考,究竟有什么价值?
这个问题,要是细细地讨论、阐述,可能我会写成一本几百万字的心理学书籍,然后会被喷的满头狗血。真是从古至今把有过的侠客都给您讲一遍,分析一遍,您都得疯。我也没那么大的本事,您也没那个耐心。咱们就简单谈谈,我再给出一些我的想法。在这件事情上,咱们谁也别较真儿,人活着都是为自己,我下面可能有哪句话说的不对,您别揪扯。
194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的概念。他将人类的毕生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至高分成了清晰的五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们挪将过来,将其用于王五大侠生平经历的“解剖”,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尝试解出“为什么王五要这么做”的问题答案。
有人说我讲故事磨蹭,没办法,身为一个理学本科生,“写小结”是我每次做完实验后必须的步骤,要是没有写小结的过程,我会觉得不完整。有的时候,蛛丝马迹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而新世界的始端、蛛丝马迹的发现,往往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才会被挖掘出来。
为了得到答案,我们从上述五个部分入手。第一部分,生理需求。什么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就是吃得饱,穿得暖,有日子过,这叫生理需求。王五的最开始,咱们讲了,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外地小乞丐。那年头要饭的不饿死在街头就算不错了,能有什么别的想法?终于在那一天,他来到了沧州,走进了顺兴镖局,王掌柜可怜他,供了他几年的饭,把他养大了。这第一阶段算是完成,因为生理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然而王五不安于现状,逐渐地要开始走向自己的第二阶段:安全需求的满足。
有人可能会说,那简单,就一辈子在饭店打工呗,你看,生理需求照样能满足,同时还安全的不得了。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诸位,什么是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相对而言的。安全需求是,一个人从事的这个行业的现状或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平平稳稳,踏踏实实,不会有明显的后顾之忧,这叫安全需求。您想啊,在晚清的一个小饭馆里打工,还是临时工,您觉得他能有多大的安全感?不一定哪天,小饭馆一黄,他就失业了,到时候连生理需求可能都满足不了。所以,他为了追求安全,他选择了转业。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自我实现需求提前破土出芽,他强烈的进取欲望迫使他离开这个小岗位,去追寻一个大目标,去拥有一个稳定的、出人头地的好工作。
我认为这是一种常见的超级跳跃模式:王五有思想和理想作为源动力,有清晰的发展目标作为可见的终止点,有各种心理作用做前进的工具和手段,例如赌徒心理、固执心理、虔诚心理、积极乐观心理甚至仇恨心理,等等。所以第一阶段刚结束,王五理应当重点追求的其实是安全需求。但是内心强大的他却一下子就拥有了四个需求,上面分析过了,现在就不显得奇怪,而且完全解释得通。
古人云“饱暖思淫欲”也是在说这种欲望逐级上升的现象。注意,这个“淫欲”只是指其他的欲望,虽说多半为贬义,但绝对不是专指某种欲望。这个“淫欲”可能在王五身上就体现成了“更高远的未来”“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想到的邪恶欲望。这也恰恰是他没有步入歧途的原因。如果他真发展成了邪恶,那我们今天讲的故事可能就不会是“大刀王五”而是“大盗王五”了。
这时候王五的状态是已经可以吃的饱穿的暖,并且同时有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四种追求。这在当下我们看来是有些“过分”的,但我们应当鼓励,我们应当支持,人家是有梦想的。为了追求安全的生存环境,他选择了如火如荼的保镖行业;为了追求广泛的社会交际,他选择了名气巨大的“双刀”李凤岗;为了追求尊重自身,他选择了镖师作为职业并对未来生涯进行不断规划;为了对自我进行实现,他可能也想成为一代大侠。
为什么前三种我是肯定语气而最后一种是“可能”呢?因为那个时候的王五并没有极高的觉悟,也没有那种仁者侠者的风范与性格。他当时能想到和做到的,无非就是“重情重义”。那么这个时候他有没有耀眼的人格光辉呢?其实没有。他在实习镖师的时候,步步平稳,恪守的是镖师职业道德,而并非侠义精神。他的一生,若真是极度重视侠义精神、嫉恶如仇的话,那他肯定当不了镖师,他能做一个好警察。
彻底成为了镖师的他,在满足了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渐渐地拥有了安全保证(镖局行业如日中天,一时半会不会倒闭)、社交能力(业内外的社会人士以及大部分土匪都喜欢他)、很大的受尊敬程度(名气巨大朋友众多)和轻度的自我实现(武艺高强、能力出众)。但是,开阔了眼界、步入了中层社会的王五,不可能再以“吃饱穿暖”和“学武保镖”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一方面是这些小目标他已经实现了,另一方面,就是那些名声对他本人的影响,使他很快就认识到,有些东西,是值得自己终生追求的。
那就是侠义精神。不但能转换成财富,还能树立自己形象。这是他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也会是他最终向往的价值所在。
王五在这个时候,肯定想继续成为一个侠客。而要想继续成为一个侠客,他就得继续追求自我实现,也就是说,他必须不断地“打碎”自己,完成一个新的“自己”,把原来的那个王五抛弃掉,彻彻底底成为一个侠客。
有人问,怎么打碎自己,怎么成就自己?我给您往回倒倒,您看这个事情。
前文书,王五爷解骖相助,说白了,这是王五为了还人情。但如果当时他想的不是“还人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他就完成了进化。对,就是这样的一念之差,就是那么一个概念问题,一个想法的源头问题,就能决定,他是不是一个侠客。
有人说那不对,王五爷没那么想也救了人,回来也被人称为王大侠了,目的这不是达到了么!诸位,那可不一样。王五爷现在被人称为王大侠,某种角度来讲,是被“逼”的。你说他解骖相助的时候,他想过“我干完了就是大侠”吗?他考虑过“我这个行为会使自己成为大侠”吗?他没有,他都没有这个概念,那个时候他还停留在生理需求被满足的状态上,还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第一阶段美好完成的胜利果实,他还没用心去找,下一个阶段就直接自己上门了。
也就是说,他成为大侠,是无心,但是想要维持自己“大侠”的身份,他得努力。这不是假情假意,虚头巴脑,各位,他真要是没有那个高尚的精神,赶鸭子上架,硬推他,他也不会成为大侠。
他要真是无情无义,勾心斗角,铁石心肠,那一看冰天雪地,顺兴镖局的人在这儿杵着,心里就别提多开心了,过去喊一句:“冻死吧孙子!”这边一走,那边舆论就出来了。小伙计们跟在后头不得叨咕他?
“这人啊,没良心,呸,什么玩意儿!”
王五有心也好,无心也好,反正他现在是登上神坛了。想下?可不容易,何况下去干什么?
成为了一代大侠,王五爷一丝不苟,该干什么干什么。名气大了,渐渐地也有人求他办事。比方说XX镖局的,跟王五关系还可以,在哪个哪个山头让土匪劫了,王五出面吧,从中调解。那段日子他积极帮助他人,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有的时候,两家打起来了,王五爷听说了,还得过去劝架。王五爷一生没少劝架,可有一次,他这架劝得太棒了,太出名了。因为那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民族纠纷。
怎么回事呢?那时候王五已经脱离刘家镖局,伙着几个好朋友,自己在北京城里开办源顺镖局了,就在西半壁胡同,有自己的“码头”。源顺镖局生意红火,借着“镖界楷模”大刀王五的名声,日进斗金。虽然镖局不大,但是人特别多,最多的时候养了一百多人。而且经常施舍穷人,周济老百姓,冬舍棉、夏舍单,过节日办流水席,朋友来了还给盘缠。那个时候王五的源顺镖局就好比什么呢?宋朝的水泊梁山。梁山上是土匪窝,王五这儿是镖局,除了不杀人放火,他们跟梁山没区别。有的穷人、逃犯、落魄的贵族,但凡走进了源顺镖局,先请你吃顿饭,你只要说一句“我跟王五爷有点交情”,哪怕你说“我当年跟王五爷在哪哪碰见过,打过照面”,不管是真是假,都给你十两银子当盘缠,不够再给。
您说,王五爷是不是一代大侠?他这侠义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到这天,发生了这件事情。
北京城经常有庙会。比方说初一十五什么的,但凡是个节日,都可能组织庙会。这次是小东岳庙举办了个庙会,赶庙会的时候,可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推不动搡不动,放眼望去全是脑袋。免不了就有些磕磕碰碰,挤挤踩踩。这时候,有一个无赖,叫二东子,来逛庙会了。无赖嘛,走路多少都有点不太稳当,摇摇晃晃,扭头晃屁股的,一不小心就把一个回族的小伙子给撞了,还挺重,小伙子一趔趄差点摔了。
按理说,自己撞人了,道个歉就完了呗。二东子一句话没有,跟不知道似的继续往前走。回族小伙儿就有点不乐意了,张口就问了句:“呦?”其实就是语气词,表示惊讶与愤怒,是给你个机会让你道歉。二东子也回头来了句:“啊?”
要不怎么说这两个人智障呢。正常人哪有跟无赖过不去的?哪有人指望着无赖道歉的?这么多人,撞一下就撞一下呗?二东子也是,这么乱,让人说一句就说一句呗?你自己干啥了不知道?
俩人一起发火,当场就打起来了。
看过打架或者打过架的,应该知道一对一其实并不是十分严重。两个人打架,你说能怎么严重?这么多人挤着,赤手空拳,又没个武艺,谁也不能打死谁,就连打掉颗牙都困难。可是回族人不一样,这个民族心齐,抱团,一听说自己人跟别人打起来了,嗬!这还了得?据说对方还是个小混混,不用说了,自己占理啊,抽他丫的!呼呼啦啦来了十多位,围着二东子这顿踹。
二东子也是吃过见过的,周围不少认识的人。一看对面人多,他先喊了:“来人啊!回教的欺负人了!救命啊!杀人了!”好家伙,一群汉人冲出来了,双方打起来,越打人越多,越打越激烈。
这功夫,来了一群人,也就是四十多岁吧,拿着大棍子,把架劝开了。大家一看,原来是衙门的人,都住手不敢打了。衙役看看,还真邪门,谁也没受伤,就连被群殴好久的二东子也什么事情都没有,没法定罪,也没法抓人,想了想,说你们双方要么就和解,要么就另找一个地方,约一架,北京话叫茬架,也有叫“甩点儿”的,你们茬架吧,决出胜负来,出出你们的恶气。
双方都是刚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子,血气方刚,一听这话:“干啊!肯定干服他们啊!”
“必须收拾他们!茬架!”
“对!茬架!你们说在哪吧!”
“陶然亭!”有人出主意了,“陶然亭僻静,谁也影响不着!”
“对!陶然亭!明儿晚上,陶然亭不见不散!”
“谁不来谁是孙子!”
那个时候,北京陶然亭还是荒地呢,是众人皆知的乞丐聚集地,空旷且安静,周围也没有正经人家,一般茬架都上陶然亭。这两帮定好了时间地点,当场就散了。
回族的人直接去了牛街,拜入清真寺找到“老筛海”,也就是伊斯兰教的长老。请老筛海出面,派几个武功高手,赶紧赴约。为了赢取老筛海的信任,几个小伙子添油加醋,汉人怎么怎么瞧不起回人,怎么怎么说穆斯林,反正就是瞎编乱造呗。老筛海一听,什么玩意?这还了得?来人啊,备战!
这边二东子众人也不闲着,找了北京城有名的汉人拳师、武师,满大街喊:“回回儿欺负汉人喽——回回儿说汉人是孬种喽——”诸如此类吧,反正引起了巨大的民愤,这边也筹划备战。
按理说,王五跟这事儿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换个角度说,关系还大着呢。为什么呢?王五比较特别,这是一个信奉穆斯林的汉人,这是个“汉回”。原本他是汉人,但是老师李凤岗是回人。所以在拜师学艺的时候,信奉穆斯林,本身是汉人。两方面一茬架,王五懵了,回教的也给他发请柬,汉人也给他发请柬,坐在镖局里,王五哭笑不得。这事儿得管啊,可怎么管呢?
眼看第二天快晚上了,王五爷急的跟什么似的。这要打起来,官府最开心,怎么呢?这是械斗!满清法律严禁械斗!北京城内汉回械斗,那好家伙,说难听点,把汉人和回人都弄监狱里去,满人不就得逞了么?
正在着急的时候,王五爷愁眉一展,计上心头!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