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舟坑的原村民不多,22户90来人,一下增加了16个铁中知情,加上之前先到的两个中专学生。一户洋口镇下乡居民,两个福州市遣散人员,住房一下子紧张起来。
我们九个女知青被安排住在村里最好的一座土木结构楼上左后间。“住楼上”说起来好听,但不好住。一是矮,原用于堆放杂物;二是房顶只盖了一层瓦片儿。冬冷夏热,而且小动物也很多。蜈蚣出没、蚊子群舞、老鼠无法无天。刘文光和闫勇智(小四)、闫勇正(小五)三人住在一层右后间。聂太平、章哲宣、樊天一、林雨晨四位住在我们隔壁的一间竹片做墙、贴报纸挡风、屋顶漏雨,还放有几个酒坛子的小房间。
头三天,队里安排专人给我们做饭,菜不错,有酸菜,炒藠头(薤)还有一盘儿笋干炒咸肉片儿,听说当地毛竹特别多,吃笋肯定很容易。
晚上在我们住的土墙房子里点着煤油灯,召开社员大会。我们了解到一些队里的情况。小队长叫黄金喜,是一位实干家。他的妻子邓秀金是党员,热情开朗,笑声不断。1960年,为了少挨饿,母亲把她从大干镇的居民户嫁到沙舟坑当农业户。排第二位的领导是政治队长邱陈生。小队长叫黄金华,他和儿子黄润生都是单身汉,保管邱水生是邱成生的弟弟。
难忘沙舟坑(二)村里的小学只有12个学生,三个年级唯一的魏老师。她家有三个在读男生。小的由妈妈亲自教,大的两个上公社学校,她的丈夫是公社水利技术员,一家五口人住在右前间。上级要求每天早饭前,社员要列队、升旗、说祝福语。每天晚上要集中学文件,有时候大队干部和宣传队会来传达上级精神。必不可少的是安排第二天的农活。为公平就是抓阄。还有每月的自报公议评一次工分,每十天一墟按户预支,大户4元,小户2元。村里最高学历是20出头的黄兆福。曾步行到顺昌县中学读过初一。他刚结婚,老婆是富农的女儿。却是全村最白最漂亮的姑娘。
住在同一座房子,一层左后间的的是梁金荣一家八口。老梁曾是临县将乐万安公社牛红鼻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出席过福建省干部大会。住过军区宾馆,见过大世面。身高体壮,吃苦正派。不善言谈,梁婶善良勤劳,只会说不好懂的将乐话。他们有六个孩子,最大的顺清16岁,眉清目秀。当地习惯,老梁为他买了个童养媳。先当女儿待,尽管全家拼命劳作,却始终过着半原始生活。为了解决温饱,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沙舟坑谋生,连12岁的二儿子花清在内,有四个未成年人出工。
农民的厨房有三个特点:柴火多垒上墙,炉灶大可当床,自来水儿清又甜,竹管接来不花钱。尽管沙舟坑的水好,空气好,但是没通电,晚上没电灯,碾米要到主村。
我们发现山谷间经常传来好听悠远的声音。“呜——呼——!”那是他们互相召唤的专用语。他们还发现一个现象,村里大部分男士的发型是三七开,不分老幼。看惯了男同学的平头,再看当地人的三七开很别扭。原来村里人请木工、蔑工来家做活儿,也请裁缝师傅、理发师傅到家,便宜省事儿。当地流行三七开,理发师傅只会理三七开。每月来一趟的理发师,对所服务的家庭一律统一发型,不过知情的到来砸了他的饭碗。起初是年轻人改变了发型,几个月后,村里就不再有三七开了。
难忘沙舟坑(二)第二天下雨,淅淅沥沥的,直到傍晚才停。几个女同学想到村里走一走,看看沙舟坑到底有多大。
沙舟坑村位于一条山谷的中,大小不一的梯田顺地势排下来。300多亩水田,分散在几个山垄。村子中心最宽的路是一条近一米宽,30多米长的大田埂。水田北边沿着山腰呈弧形挨着住着八户人家,除我们住的土木结构房屋外,其余都是漏缝的木板房,厨房一般用竹片围,杉树皮当瓦片儿,非常简陋。最后一户给我们印象最深,男主人黄存养是队里强劳力,一号技术能手。大女儿招娣小巧可爱,还有几个弟妹发育不良,妻子体弱多病,不能出工,常年吃药,家徒四壁。
水田的南边,顺着难走的石头山路分三层住了7户人家,也只有一户是干打垒。走到最高处是新竣工的二层仓库,那是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听说三里外的里坑还有两户人家。一户是外地来的移民,另一户是村里的牛倌,他的老婆是哑巴。
村子外围的山坡,山头上,有很多大小品种不同的树木,还有许多姿态优美的毛竹,小路边上有好几根竹笋。我和郎凤琴仔细的观察,很想挖一根出来,提前体会一下挖笋的快乐,队长的母亲发现了我们的企图,高声大喊:“不敢挖呀,不敢挖呀!留种的笋不敢挖呀!”她的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引来了几位村民的关注。“哦,毛竹要留种?”
难忘沙舟坑(二)第三天是墟日。农民都非常重视。他们要买盐、买烟、买菜苗、买鸭苗,……卖米糠、卖酸菜、卖竹刷、卖鸭蛋……我们也非常重视第一次出山,想象着第一次赶墟一定很好玩。而且我们要买煤油,以后晚上照明得自己准备小油灯。尽管不时下阵子小雨,又要翻山走好远的路,特别是门前的山垅、田埂湿滑,很不好走,但这些算什么,大家各自收拾停当,陆续走出屋子。我穿着雨鞋,刚走到水田边,就看到前面不远处,刘俐、南平在田埂上小心翼翼的前行,停下,又返回,只见她们穿着整洁,手拿油纸伞,背着小挎包,青春年少,亭亭玉立。刘俐穿着一双新买的老北京黑布,鞋底边儿沾满了烂泥,一只脚连袜子都沾上了泥水,看来刚才她是滑下田埂了。
几天后,我们陆续收到了上级统发的劳动工具:简易的小斗笠,沉重的锄头和山耙,还有柴刀,扫山刀、一副竹米箩,外加又厚又重的蓑衣。
沙舟坑主要栽种双季水稻,山梁之间的谷地被开垦成水田。平坦的地方田块大,光照充足,可用牛耕耙,产量较高。地势高的地方田块小。农民说那是眉毛丘、斗笠丘,一个蛤蟆跳三丘。
(待续)
难忘沙舟坑(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