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沙舟坑
【一个朋友的讲述,一段真实的经历】
一、满怀豪情盼下乡
1968年12月25日晚间新闻节目播发了党中央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把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高潮。第二天上午我到学校,看到校园里贴了十多张决心书。大部分都是高中、初三的学生写的,有的是一个人署名,也有十来人联名的。下午再去看,又有更多的决心书贴了出来。
第二天,福建日报社记者到铁路分局座谈采访。报道铁路职工学习中央最新指示的心得。很快报纸上登出了铁路工人响应中央的号召,要送自己的孩子到农村去锻炼的新闻(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的父亲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过了两天,听工宣队的师傅说,兄弟姐妹会被照顾安排在一起,大家也可以自己组合,我和另外三个要好的同学商定,我们一起去插队,一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找到了经办人员杨老师,请他用“华捷”做我的姓名,办理相关手续。
听说铁中360多名学生被安排在鹰厦铁路沿线的闽北顺昌县插队。那里森林茂密、物产丰富、粮食充足、民风淳朴。我们还被告知春节后才能出发,因为农村县、公社、村各级组织要为“新生事物”做大量的动员准备工作。
春节过后,学校公布了插队的分配名单,我和弟弟是去顺昌县大干公社罗坊大队。其他几个同学及同学的弟弟妹妹也和我分在同一个大队,五个初三,四个初二和七个初一一共16人。年龄最小的是我弟弟,报名的时候刚满16岁。
每个插队的知青都发到一张供应券,可以买一床粗制的垫毯。听说下乡后第一年,每个月国家发八块钱的生活补助费,还能到粮站买30斤大米,三斤油。这意味着,我们将能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难忘沙舟坑二、山清水秀沙舟坑
1969年3月29日的傍晚,“呜——”汽笛长鸣,一列由货运车厢组成的知青专列开出福州火车站。几百位知青家人在激昂的《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歌曲声中,向缓缓移动的闷罐车挥手告别。当沉重的铁门被关上的那一刻,我的周围传出了呜咽声。初一的学妹舍不得离开父母,这种感情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久久等待之后,我们终于带着家人的嘱托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车厢的顶棚正中挂着一盏小马灯,任凭车晃风吹,不熄的火苗始终闪烁着微弱的灯光,为我们这些不知前路如何的“下乡人”照亮。
约凌晨四点起,火车在细雨霏霏中陆续停靠,在顺昌县的建西、洋口、顺昌、浦上几个火车站,在喧闹的锣鼓声中,一批批知青从前面的车厢跳下来,背着行李,拎着提袋走出车站。
“怎么没人来领我们?”有人问。
迷惑中,我们的专列又慢吞吞的开了。十来分钟后,我们这节最后车厢的乘客在顺昌县的最后一个火车站——富文停了下来。一行人下了车。刚下过雨,雾气很大,每个人都快步跟着前面的人,绕过一个大村子,走到一条大河边。
难忘沙舟坑“好美的景色啊!看,有一条船在等我们呢。”有人惊呼。
要到罗芳插队的16个铁中知情用好奇的目光、欣喜地观察着周围的景象。已临近清明时节,小雨连着中雨,时停时下。远处的群山层层叠叠,山上浅绿,深绿,翠绿,墨绿的树木,竹林不断变换着色彩。白色的云雾在山间萦绕,那条小船载着我们在富屯溪顺流而下,就像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中航行,清新淡雅,变化无穷,令我们目不暇接。
不到半小时,船靠岸了,顺着湿漉漉、不规则的台阶上行,我们上到一条贴着欢迎标语的石板小路,公社、邮政所、供销社、卫生院、饮食店等都在这条不到600米的沿河街上。在欢迎的几位干部中有一位农民模样的高个儿走在我们前面,它的脖子上围着一条淡黄色发糕模样的塑料袋,一直热情的帮着我们拿东西,他就是罗坊大队的民兵营长黄万生。穿过村庄,绕过一座像碉堡似的三层方形土楼。(大干公社的中心小学)我们走过一大片水田,几个农民正驾着肥壮的水牛在田里劳作。他们有的在翻耕田中盛开着紫花的绿草,有的在水田中把大块的土离碎耙平。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罗坊大队的付村第四小队,地名叫沙舟坑。距罗坊主村和公社大干都是五里路。沿着山边的小路,时而上坡,时而绕弯,在大队干部、小队干部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走到山顶。十几个小学生由一位40来岁短发女老师带领等候在那儿,呼着口号、笑容满面的夹道欢迎我们。沙舟坑就在山谷的半山坡上,走下坡很快就到了。
(待续)
难忘沙舟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