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8

作者: 大补丸 | 来源:发表于2020-01-25 21:40 被阅读0次

>(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檐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白话文

有一个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有一天死去了,这个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却让自己和家人离开那所屋子。邻人对他说∶『您为什麽不把死了的儿子拿出去埋葬,却让活的人离开家庭呢?这个行为太笨拙了。』这个人听了以後,想道∶『话是不错的,人死了,应当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样拿呢?哦,只有这样吧,再杀死一个,那就可以放在扁担两头挑出去了。』结果,真的他就再杀死一个儿子,和那死了的儿子凑成一担,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条戒律,不想改悔,还要企图掩盖事实,假作持戒清净。被人揭发了,告诉他∶『修行人守戒,应该和保护珍贵的眼珠一般,怎麽可以违犯而不忏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恶事,以便一同忏悔,这正像杀子成担,以便一同出埋一样的愚蠢无知。


大补丸的读书笔记: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点:

第一个,就是经文中说的那个,如果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要在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后,仍然心存侥幸,欲盖弥彰,更不要破罐破摔。

第二个,当愚人的儿子死后,他选择全家离开而非将儿子埋葬。当意识到问题已经出现且无法挽回的时候,愚人选择逃避而非动手解决。

理性来看,全家离开相比于安葬亡人成本和对活人的影响都要大得多,但逃避唯一一个好处是可以暂时不处理当下棘手和纠结的状况。

当我们作为局外人来看待这种情形时总是不以为然,以为自己不可能是这种愚人,事实上,在那种纠结和煎熬的境地里,很多人都会选择逃避而非直面问题。

第三个,就是要分清楚目的和手段。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正如文中的工具扁担),确实是有固定的使用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按照使用方法才能发挥工具的效能。但是不能为了维护方法、工具、手段,而使得目的的完成造成其他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hs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