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20

语文分享教学·20

作者: 洪丰乔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5:47 被阅读204次

    4.7 母语习得理论——母语是一种天然的养成

    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译作“获得”。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中小学生学习母语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对于语文来说,习得即是指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语文生活的获得。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还有一个与习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习,有人把它译作“学得”。所谓学得,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序列内接受语文训练的获得。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其实,此种运用只是语言习得的一种外化。只要没有语言障碍,任何人都具有先天的学习母语的条件潜能和体验。而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学习,与当前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习是成人掌握语言的两种不同途径,不过,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学习只起辅助作用。在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也有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过去,我们只注重学习这条途径,而完全忽略了习得这条途径。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习得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起主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学习尖子都有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经历。它昭示我们,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习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对语文的学得,是一种对语文硬知识的获得,是一种识记的、靠灌输而得来的;而习得的知识则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它的生成过程往往是一个学生学力、智识、情意的生长过程,它是靠学生感受、体验等获得的。

    但是目前也有人认同语文教学中有习得和学习两种因素,不过学习起主要作用,而习得只起辅助作用。为何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母语习得中的自然习得,即在课外,学生自己进行的自由读写,没有看到母语习得中还有非自然习得。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这就是母语的非自然习得。如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法就是一种母语习得,而且是一种非自然的习得。

    习得的含义就有通过使用而获得的意思。习得的本质是实践的。多读才会读,多写才会写,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道理,却是经过了不少曲折才逐步形成共识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曾经是、现在在一些地方也仍然是以讲析的一统天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现在,满堂灌的课文讲析法逐渐失去市场了,但是另一种作法却大行其道,那就是以大量的练习、大量的检测题代替讲析,而这种主要关注形式的练习和检测并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真正的语言实践是指的与生活紧密相关,与学生思想紧密相关,有真实信息的输入或输出的语言实践,即母语习得。在母语习得的实践中,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主动的大量的自由读写,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才会有切实地提高。

    语言和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和文明会伴随每个人的成长。语文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加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和文明。既然语文时时伴随我们的左右,既然每个人都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和潜能,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语文分享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天然的习得中潜移默化得把语文学好。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从表面上看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到大学,语文课占用的课时是最多的,然而这些时间实际上被大量的讲析或大量的练习所占用,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量也少得可怜,一学期下来,也就读了那么几十篇课文,写了那么七八篇作文。而课外的时间又被语文作业和其他科目的作业所占用,以致出现了学生在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却没有足够母语习得的奇怪现象。古人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不仅会增强语感,对文章加深理解,而且自己的写作风格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自己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通过熟读成诵形成的语言积累,也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里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如果仔细读读苏轼的《赤壁赋》,一定会感到有些语句好似来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品诵王勃的《滕王阁序》时,一定会被王勃的才气所感染,一定会被文章的美所感化。当然我们在被感染和感化的同时,也一定有所感受:文章中的旁征博引,王勃的无痕化用,无不来自王勃对古人文章的熟读和烂记于胸。

    语言不仅是人的表征,还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特别是口语,更是一个民族风俗人情的呈现,只要生存在这种风俗人情中,只要是正常人,我们即可掌握自己母语的口语,掌握自己的母语。同理,任何一个正常儿童都能通过自然习得成功地掌握其母语的口语。母语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母语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文所表达的息上,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母语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我们敢于放手于学生,当然语文分享教学中的放手于学生,并不是说放手不管,而是一种“无为而治”。是反对在学生本身就很喜欢语文的情况下,因为老师的过多介入,而让学生对语文敬而远之。叶圣陶曾告诫过:一篇课文读完后,学生听了很受感动,而老师又再分析,学生就觉得乏味了。许多学生都说过类似的话,他们爱看书,但对上语文课不感兴趣,尤其不喜欢课文分析。原因何在呢?语文分享教学认为:那些不该有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太多了。比如那些繁琐的作文技法讲解,真是到了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是不明白的地步。“语文的常识性内容是否掌握,只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但与写作能力的大小无多大关系,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及相互关系后,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疑惑顿消,灵感丛生,好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分享教学·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u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