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系【简村夜话】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见一个牧童,身披着蓑衣,手拿着横笛,倒骑着牛背……”
一段传神、优美的描写,登时唤起了童年时光的回忆,那遥远的乡村生活画面便如漪澜般,一阵一阵的,不停地,从记忆深处涌现,飘过来。
小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着牛,少的一头多的数头。农忙时没时间-人忙牛也忙,到了农闲那几个月-夏季,每天到了下午,大人一般都会吩咐家里的小孩去放牛。
那时候不懂,大人为什么要专门安排一个人花一个下午去伺候一头有草就能吃饱的牛,完全可以给它干粮自己在牛棚里吃的,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每当接到这样的任务就怏怏不乐。放牛就意味着失去自由了,得时刻盯着它,免得它糟蹋了人家的田地吃了人家的庄稼-在它们眼里,兴许庄稼更鲜美可口。如果仅仅是吃了庄稼还好,赔偿不会太重,可万一庄稼喷了农药就不啻赔偿的问题了,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此外,还得提防它跟同类打架,别看它们平时老实巴交的,打起架来,那块头,天崩地裂!
随着年岁增长,慢慢理解了父母当年的用心。在那个年代,没有机器,农活、家里家外全靠一头牛,它既是犁地机,又是代步工具,还是运输车。
犁地的时候,牛身上套着犁具,向下弯的犁刀前端切入土壤中。犁具后是农夫,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握着由牛鼻子引出的牛绳及另外一条单独的鞭-用来调整牛前进的方向或者给它“加油”。很多时候,地里的土都是干巴巴的,坚硬如铁,犁地的难度可想而知。烈日下,经常能看到一头头牛累得边喘着粗大的气儿边口吐白沫,白沫从嘴边滴下,还不时承受来自主人的鞭打,即若如此,也未曾罢工、反抗。现在回想起来,如“痛”同身受,心疼不已。
代步工具,就是拖着农具、肥料等物品和主人从家里到地里,完了从地里回家,相对而言,这块比较轻松。
运输工具,到了收获的时候,比如豆角、玉米、茄子、黄瓜等,拖着这些收成从地里到交易地,少的时候几百斤一车,多的时候一千斤以上,在牛车上堆得跟一个成年人一样高;有时就一趟,有时一趟接一趟。无论是平坦大路还是崎岖小径,抑或上坡,再大的困难它也不会跟主人撒娇耍赖什么的,径直硬着头皮上,从不退缩,绝不会置一车人、物于危险之中。
什么叫任劳任怨!
所以,老百姓很珍惜它们,尽量疼爱它们。在农闲时的专人伺候就是体现之一了,竭力让它们吃得饱、吃得鲜,晚上还为它驱蚊呢。
昔时以放牛为折磨、受罪,如今想想,这个过程,其实是有收获的,黄昏时分:
黄牛悠然田野间,炊烟袅袅斜阳下。
多美的画面,是任何高楼大厦都呈现不出来的美,是一切人参补品均达不到的治愈!
身融绿野,清风送芬。这是创造于黄牛的美,这是放牛特有的福祉。可惜那时未领悟。
现在,钢筋水泥玻璃见多了,甲醛尾气吸多了,怀念了起来。有时候,单单闭上眼睛去想象那样的画面,就能感到,无论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是精神上的紧绷、压力,所有有形的无形的枷锁、重负,全都烟消云散了,身轻如燕、爽朗喜悦!
我想,那段回忆,会一直封藏于脑海,需要的时候,就去打开,让那馥郁的芬芳充盈全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