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持续的教导,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身,都是终身的功课。在要求孩子前,自己先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01
很多人,无论男女,都曾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
如果自己有了一个孩子,将会如何养育他/她、教导他/她?
有人说,我一定不会再像我的父母那样!
我会给与他/她最多的温柔,最好的陪伴,我会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给予尽可能多的耐心,还会努力为他/她创造更优质的物质生活。
我会让他/她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我将教会他/她吃饭穿衣,接人待物;
我会培养他/她面对困难不屈的意志,与面对胜利不骄傲的品格;
我会锻炼他/她遇事有担当的勇气,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会……
很多很多的畅想,很多很多的期待,这既是我们对于自己人生遗憾的填补,也是对下一代延续的畅想。
这些都很好,但,且慢,在打算如此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之前,甚至在还没有生下他们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先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你坚持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吗?如果是肯定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 ——你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先培育自己吗?
可能很多人会先想一想,觉得从理性角度来讲,是的 —— 我要求孩子要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可以做到,这样去培养自己应该也是更适合的。但,从情感感受的角度,却有很多的人觉得自己难以做到。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图/网摘)我相信,任何一位为人父母所提出的要求,出发点一定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的。结果是否能达到先不谈,但出发点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会更加优秀,也能活的更加开心。
也相信,如果有若干个达成目标的方法,我们也一定会为孩子从中选择哪怕最辛苦,但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换句话说,我们会用最优质的资源、自己尽所能的最佳教育方式、最大的耐心与爱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也就是说,这些方式将是自己认为最利于一个人走完一生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如此对待自己呢?
要知道,先于下一代或者其他任何希望之前的,是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价值。
因为自己有遗憾,所以我们会希望下一代能生活的更好,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先从自己减少遗憾做起呢?
其实,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有时很难用即便自己明知正确的方式来要求自己,这其中有松懈,有无意识,也有遇难而退,有时也是因为过分苛责己身。
无论如何,真正的力量来源于自己,我们与其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来间接实现心愿,或者期望降低事情难度来解决问题,都不如努力让自己更加强大一些。
所以,今天文章,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用正确的方式爱自己,你,怕了吗?
如果你拥有面对的勇气,或者想看看如何更真诚的面对自己,那么,让我们一起思考下去。
(图/网摘)02
我觉得在已经明确知道该如何培养一个孩子 —— 或者说知道如何能令一个人变得更优秀,能持续进步提高 —— 的情况下,仍无法落实在自己的身上,理由大体不过三种可能:
一、方法不够可行,问题考虑不够客观全面。
我们在要求他人时总是会忽略了一些事情必须走过的过程,而提出较为停留在理论却缺乏实践基础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一天要背50个单词。
这不是不能做到,其实这是对很多人来说都能做到的事情。
但,它是否是第一天就能做到的事情,或者它是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才是计划是否具有可实施的关键。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要求孩子,第一天记10个单词,第三天记12个,第七天15个,在第二周时每天20个,第三周则每天35个,第四周每天记忆50个单词。那么,当到第二个月的时候,他/她自然习惯了记忆单词这件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拓展了记忆单词的能力,自然,一天记忆50个单词不再是问题。
而对我们很多成年人来说,也有学习一门语言记忆单词的需求。有时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给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但自己实质却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因为 —— 提出的计划缺乏了循序渐进的客观考虑,以至于在第一天就被严重打击了积极性,后面的自然也就坚持不下来了。
这也是很多时候孩子会抗拒你的要求的原因 —— 因为实施起来不是不能做到,但真的太难了。
如果巧妙的换用一些方法,考虑到更多客观的接受过程,那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我们提出的要求将能更容易达成。
(图/网摘)二、过于溺爱自己,逃避困难问题。
计划没有问题,考虑也很全面,但孩子都按照你的要求做到了,自己就是做不下去。这个根源就是自己太惯着自己了。
我们都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确实不容易做到。
躺在沙发上吃薯条、薯片、水果、瓜子,边看剧,边要求孩子在旁边必须克服诱惑乖乖写好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
凭心而论,如果两个角色调换过来,又有哪个大人做得到做得好这种情况下自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呢?更何况是对于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抵抗力也不足够的孩子来说呢?
而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们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很多人会动辄打骂,却未曾想过,如果自己做不到时又是如何面对的自己?
大多数的情况,我们给自己找的是大把的借口,什么“上一天班太累了,休息个个把小时没什么”或者“人生苦短,我要对自己好点儿”……,既然是有各种推辞的自己,就不要怪孩子心里会有不平不甘了。
我们透过自身这扇窗观望世界,保持愉悦的根本,是自己的言行合一。
逃避的心理会让人一直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内心认知的不和谐是很多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源。
(图/网摘)三、过于苛责自己,走向偏执。
放纵自己当然不好,但很多人也犯了过于苛责自己的毛病。
不少现代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这既与现在的快节奏高压力高要求有关;有时也与自身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以至于难以达成,又无法释怀,进而在恶性循环下产生了自我厌弃的情绪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轻则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逃避、拖延同时罪责自己的情绪,重则可能出现自罪妄想等问题。
有的人形成这类情绪是由于原生家庭长期施加的不正确责骂、贬低等环境因素;有的人则是因为在某个时刻曾过于苛求结果,或者有一定的强迫倾向,或是某个时期肩负了过重的责任负担等等。
成因很多,但无论怎样,过于苛责自己,或者苛责他人,都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状态。
良好的心态像一个左右适量的天平,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刻有轻微的摆动,但绝不是大幅度的倾斜。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此类情况,那么应该及时自省,追根溯源找到形成的原因,然后或自我开导,或依托外力,及时解决。
如果是因为曾经的一些不可追溯的因素,那么也请记得这句话:
做出改变的秘诀不是多么努力地和过去做斗争,而是全力以赴地去打造全新的自己。(Socrates)
(图/网摘)想要克服困难,不是要把困难最小化,而是自己要努力变得更强大。总之,无论是由于方法考虑的不够客观,还是逃避困难,或是过于苛责,直面自己想要的,并做出努力,就是最好的锻炼。
03
同时,我觉得持续的教导,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身,都是终身的功课。
有人在告别校园后,再未曾拿起过书本,这是很不智的行为。
对小猫我来说,书中即便没有颜如玉,也肯定是有“猫罐头”的。
充沛的精神食粮,能带给一个人不一样的开阔眼界,这能让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跨度下,走过不一样的经历体验。
那种仿若将思维放入大海,畅游嬉戏的快乐,是只看过工具书、教科书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书本,不仅仅只有课本、考卷这么单一。它是一扇光华烁烁的大门,打开它,你将能随古人品读风花雪月,诗书经纶;于当代走遍全球各地,远山大川;在科技与幻想、星辰大海与微小细胞间游历宇宙的神奇与广博。
当一个人心中装有无穷奇妙的美好世界,他/她又怎会拘泥于眼前丁点的苟且,又怎会轻易就不开心了呢?
母鸡会纠结于主人给的饲料自己的是否比旁边的多,而老鹰则会紧盯住几公里外的猎物,思考如何获得。
不同的眼界决定了思想的不同。
《权利的游戏》里曾说:这个世界如此辽阔和美丽,而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在同一个角落里不挪窝,没见识过别处的风景,而我不想成为那种人。
而倘若不能让身体行走在路上,至少我们可以让思想畅游天地,不是吗。
(图/网摘)04
与此同时,持续的教育,也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
倘若用“璞玉”来形容一个人,那么经年累月的细细打磨才成就了其非凡的光彩。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与抱负,而机会永远不是等来的,在你对自己的认知里找到机会,在你对未来的梦想里找到路径,在你的抱负里找到可以让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些都能让生活更加充实,而人的很多杂思杂想与抱怨指责,都是由于心灵空虚的结果。
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或者现在被迫走上了哪一条道路,正如你将你的孩子带来这个世间时,未必有最好的条件给与他/她最佳的照料,但你可以选择今后培育她/他的道路,一如你对自己的培养。
没有人改变得了过去的曾经,但所有人都可以决定以后的生活。
十年一大变,五年一小变,回首往事,你是否也会想起曾经某刻的峰回路转,那让你自己都感慨人生无常。
所以,即便现在失意又如何呢?谁知道不会在下个路口就遇见转机?
倘若你要教导你的孩子不放弃,那么你也应该坚定自己的脚步;
倘若你要培养你的孩子更坚强,那么你自己也应学会勇敢面对的勇气。
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
生活本没有固定模样,走出来的就是自己的道路。
既然我们能提出认为对下一代最好的决定,那么它也将能成为培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不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直面属于自己的人生,在要求孩子前,请先用正确的方式,学会爱自己,培养自己,让我们能更坦然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