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书”瑞屹
上课之前,我们对昨天学习的《自相矛盾》进行听写。
以前,我把改听写当作一种实力的认可,谁自己听写全对,才有做“小秘书”,去批改其他同学作业的权利。本身对词语已经很熟悉的他们,做起“小秘书”来,效率不逊于我,能把听写最快速度发给大家。最近,我喜欢让优化大师随机抽出“小秘书”,不论他们听写是否正确,一律对着答案进行批改。其实,这样虽然速度慢点儿,但是对于“小秘书”来说是个好事。对词语再陌生的孩子,批改完十来个同学的听写,就意味着自己要把这个词和原答案比对十来遍,谁说这不是一种复习呢?
复课以后,八组同学变成了六组,我却总是反应不过来,于是按着每人两组的量,我请优化大师帮我挑4个秘书。今天被选出来的成员是雅婷、欣欣、瑞屹和可怡。大屏幕上出现瑞屹名字的时候,台下一片哗然。
“把瑞屹去掉吧,正好多一个人!”不少同学发现了我的数字错误,开始起哄。
瑞屹难得得很激动,眼睛里亮晶晶的。我猜,他其实心里是很想做一次秘书的。
“怎么,瑞屹同学就不能改作业了吗?”我偏不听孩子们的,就是要给他一次机会。于是,我请雅婷和欣欣各负责两组,请瑞屹同学改两组,然后请字词正确率最高的可怡做“监工”,又给瑞屹定下了一个规则:不管他自己这次听写怎样,如果能把大家的词语都改对了,就可以不订正。如果不小心把谁的词改错被可怡复批出来了,那就只能“认栽”,把这个词抄五遍啦。
下课了,瑞屹破天荒地没有出去玩。我把答案写给他,让他干活。
下一个课间,瑞屹来找我报告同学的情况。他已经把秘书的活儿干完啦!
赠书仪式
昨天孩子们就在念叨着今天要代表学校参加活动的事。今天只有一个同学没穿校服,大家都穿得整整齐齐的校服来,雪白的上衣配着鲜红的红领巾,看着煞是好看。
第二节课,孩子们终于如愿到了多媒体教室,参加了赠书仪式。仪式要再选18个学生代表,我们直接用班级积分的排行来进行评比。那些分数已经达到六七百分的孩子,可不是爱看书的孩子是什么?他们理应当这个“代表”。
真到临场参加仪式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出来孩子们的羞涩的。一群人在上班会的时候,队礼能敬个八九不离十,单独拉出来敬队礼的时候,就会感觉参差不齐,动作不美观。接受书和礼物的时候,都是小小声说“谢谢”,没有落落大方的感觉。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觉得礼仪教育我其实做得还要多些,再多些。
祚熙同学昨天就拿了自己写的发言稿过来,是他独立完成的,我也没改,只是对内容的增减提了点意见。我很喜欢他那句“因为有书籍,校园里多了一股淡淡的墨香。”
感谢今天参与捐赠图书的叔叔阿姨们,看来周五的阅览课,孩子们又有新书可以看啦!
“找米”和“煮粥”
“今天是写日记的第18天。”
鑫瑜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每天日记的开头都是这一句。这种一丝不苟地记录法,让我不用数着日子,也能看到孩子们的改变。
雅希、泽宇、雅婷、婧涵、馨怡已经写完了第一本日记。我请他们把自己的日记本先拿给我留念,再去加上第一本的“坚持不懈”的加分。
看到加分,孩子们忍不住了,纷纷来问我,是不是写完一本就可以加分?听到我肯定的回答以后,孝文先喊起来:“啊,亏大了!我每次都是写完一页就停了的啊!”
向前更是恨不得捶胸顿足,连连称自己才是“亏大了”。知道内情的我,允许他写完半本就可以来加分。咦,为什么有如此优待?向前迫不及待地冲着大家解释:“因为我为了排版好看,把每个格子里写了两个字呀!”
这18天里,孩子们的改变是巨大的。从一开始每天记录的“今天又是无聊的一天”,孩子们慢慢地找到了当天那些新奇的小事件:上学放学路上的谈话,家里弟弟妹妹的趣事,爸妈的交谈,自己收到的礼物,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课间做的游戏……这些不算典型的小事,恰恰证明着孩子观察能力的提高。
最近,我在看青葭老师推荐的《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我很赞同。
“作文教学是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学生学习作文,虽无定法,但有规可循。那么,作文课上教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两个部分——“找米”和“熬粥”。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观察、选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作为作文素材;我们也可以现场“造米”,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如果说正式的习作课是在教孩子们如何“把米熬成粥”,那么我们每天的日记,大概就是“找米”的过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