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123,你再不走我就走了”
“我数123,快把剪刀放下”
“我数123,再不收拾你的东西,我都扔了”
相信很多爸妈都用这一招解决过孩子充耳不闻、拖延迟缓的问题,甚至是屡试不爽。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浸于“数123”的父母,却迎来了不同的局面:
有的家长,数着数着,从孩子的眼里读出了恐惧;
有的家长,数着数着,就无法停止,否则孩子会变回原形;
有的家长,数着数着,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数着数着,就把“自律”的钥匙顺利交给了孩子。
为何家长喜欢用“我数123”?
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认知:我们的职责是守护孩子成长,我们的经验有助于帮助孩子进步,我们要交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
从表面看,家长在上述认知的鼓励下,希望自己能成为的驱动者,进而启动孩子的内驱力,只是有时候容易居高临下的指导和管理孩子。
但实际上,“我数123”却是家长面对孩子问题束手无策时,最无力的宣言。
回顾下我们说123时的场景,不难发现:在开始数数之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经验讲了孩子不能感同身受”,“道理讲了孩子不能树立边界”,“命令下了孩子反应迟钝”等困境。
“当足够的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有限的帮助孩子的机会”的矛盾僵持不下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力感”就会促使家长去选择“我数123,否则……”的方式,先解决当下的问题。
经常被“数123”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1、听话的孩子
糖糖妈妈是个暴脾气,当知道打骂对孩子的损害之后,开始尝试用“数123”的方式提醒孩子。有天,糖糖妈发来困惑:“为何糖糖听见我数数时,从惊慌失措到立即安分的反应,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这种数数的反应,为何让我感到更难受?”
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要孩子在“让自己开心”和“得到他人认可”中选择一个,通常孩子会选择“得到他人认可”。
对于糖糖这种典型的“乖孩子”,更是如此。因为这类孩子很可能受过家长的权威(甚至是暴力管制)的惊吓,她十分清楚父母的底线在哪里,一旦逾越就会让爸爸妈妈不高兴。
所以,当孩子听到123时get不到“自律”的信号,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爸爸/妈妈生气了,我必须按他们的赶紧做。”而在充满压力的亲子关系下,孩子的身体反应是很难被自己的大脑和父母的期待相匹配的,这时候因无法达到预期而产生的恐惧感就会早于身体反应流露出来。
2、调皮的孩子
前两天在小区玩,一个孩子顺着无障碍通道走到了距离地面比较高的地方,我刚要提醒孩子危险,就听到他的家人边向孩子跑边大喊:“龙龙危险!我数123啊,赶快给我下来!”哪只原本小心翼翼的孩子,突然兴奋着往前跑,差点掉下来。结果家长过来就是进一步的痛骂,“你要不要命了!上次摔的还不够狠是吧?干脆摔死你算了@#¥%&……”
分析:
美国儿童认知心理学家文迪·奥斯托洛夫说,好奇心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具备的。龙龙的冒险行为,正是处于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受好奇心驱使进行的探索行为。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热情如火,容易“人来疯”的红色孩子,对家长禁止、特别是激烈禁止的事情,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因为对他们来一切什么都没有“好玩”重要。
同时,这种性格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不关注的事情免疫。比如龙龙的性格驱使他判断:“自我安全保护的提醒”与“好玩”无关,家长的大吼才是刺激有趣的,所以启动了“跑与追”的游戏模式。这时候,再继续进行吼和追,等于把孩子推入了更危险的境地,俗话说“好奇害死猫”就是这个道理。
3、叛逆的孩子
之前在街上,看到一个妈妈教育女儿:“你乖乖少玩手机,我就不吵你也不打你,特别是我数123提醒你的时候。”女孩大概三四年级的样子,并没有说话,而是回了妈妈一个结结实实的“白眼”。那充满厌恶和不屑的表情,让人看了心里直发毛——小小年纪就四散了青春期叛逆的各种信息。
分析:
不少家长在数123时,往往带着焦虑、愤怒或抓狂等负性情绪,这是孩子接收“自律”信号的最大阻力。
因为在我们交流时,信息的传递始终受“73855”这组魔力数字的控制。对方接收的信息7%来自于我们说话的内容,38%来自于我们的语调,而55%来自于我们的肢体语言。
所以,在我们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说什么已经微不足道了。这时候“我数123”几乎都成了“语言暴力”。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受“我要独立”的潜意识驱使,就会变得暴躁、易怒、逆反。
从制服孩子到驱动孩子,123还能做什么?
对于听话的孩子,我数123将吼去了他的灵魂
对于调皮的孩子,我数123将让他陷入了恶魔游戏
对于叛逆的孩子,我数123将夺走你留住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不少家长感概,一入数数深似海,身不由己怎么破?
其实,数123也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令行禁止对孩子来说比较难,而“数到3”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过渡时间,让孩子能从一个注意力向另一个注意力转移;
孩子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但123孩子很熟悉,所以用“我数123”可以让孩子拥有紧迫感,快速行动起来。
所以,只要我们利用好,“数123”也是大有可为的。
前提:基于尊重,而非你的控制欲
目标:他律转化为自律
行动指南:让123变得快乐起来
1、用“123木头人”重新定义“123”
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也可以帮他们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道理。
“123木头人”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数数游戏。家长说123,孩子各种放飞自我,当说木头人时,就必须定在那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去尝试用各种夸张和搞笑的动作,挑战静止时的状态。
在这个游戏中,123不再是父母不可违抗的命令,而成了孩子可以掌控的创造力自由,而“木头人”这一停止信号,不带有任何条件和后果,只是你我的约定俗成。
这样的重新定义,可以让孩子从“123”的负性影响中走出来,重新理解“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思和价值。
随着孩子的自觉意识提升,我们就可以改为“灯”,最后改为,“想一想需要做什么?”逐步把自律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2、改变结局,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我说123”的负性影响,不少是来自它的后半句,如果你做不到,就要承担什么后果,这意味着,孩子只能被动接受。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把“我说123”的后半句的选择权教给孩子。
比如,当孩子不走时,把“我说123,再不走我走了”改为“我说123,你来决定是跑到妈妈怀里还是妈妈过去抱你。”
这样,孩子将成为事件发展的决策者,孩子也更容易做到。当孩子做到后,给她一个鼓励,告诉他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将是启动他内区马达最好的动力。
3、用语言交出主动权的钥匙
对于速度类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一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而让自己成为孩子攻克难题的战友或共同前进的伙伴。
比如,该起床了,但孩子还在赖床。接下来,我们可以说:“好了,我们该起床了。你数123,我们比赛谁先……”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孩子在大人数数的时候,会因为未知产生压迫感,进而更加的不知所措、反应迟钝,甚至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会焦虑大哭。
如果把这个时间过度的主导权交给孩子,数数的方式、自己行动的节点都更有把控性,他从一开始就会进入到兴奋的状态,这是更有利于孩子进行积极的行动和回馈的。
我是一个有儿有女的二胎老妈。
在追寻阳光育儿路上,愿与你携手娴聊,共同成长。
喜欢就关注我@娴聊成长,更多干货持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