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北京朋友,孩子今年3岁了。为了孩子以后能上重点小学,他把五环外的房子卖了,然后在二环内买了一套学区房。看房,选房,卖房,买房,装修,搬家……忙的焦头烂额。
因为价格差别巨大,原来的房子120平米,不但宽敞,朝南,采光好,而且买的时候是新房,周围环境也不错。新买的房子,不到60平米,不仅面积小,空间狭窄,而且户型差,采光不好,还是老房子,隔音差,又靠近路边,周围环境也不好。
居住环境变差了,还背了一屁股债,生活质量也下降了,都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上的小学,由朝阳区普通变为东城区重点。朋友还说呢,就是没钱,一路之隔的对面,就能上西城区的市重点小学了。
我就问他,上了重点小学会怎样?他坚定的回答,就可以上重点初中啊!然后呢?就可以上重点高中啊!再然后呢?就可以上名牌大学啊!再再然后呢?他想了一下,没再回答。
北京重点学校一本录取率很多都在95%以上,即使一路考入清华,北大,读研,即使出国,即使读博,最终,大部分人都得找工作,结婚,过日子。
北京的普通高中升学率也不低,2016年,北京一本录取率62%。在北京的普通中学,只要努力,进不了清华、北大,考上个211大学,难度并不大。然后也是读研,读博,出国,最后也得找工作,结婚,过日子。
以我的经验看,身份证是110开头的211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找个不错的工作不难,硕士、博士就更容易了。我曾经的那些北京的同学,当年都是比较早拿到offer的。
我硕士毕业找工作那会儿,北京市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就有这样的规定:北京企业单位接收3名外地生源的毕业生就业,就必须接收一个北京本地的毕业生。
当年我们学校有5个硕士研究生进入公司,其中4个外地生源,一个北京本地的。同时还接收了一个本科生,也是北京的。
所以,身份证110开头的毕业生,大学是211的,即使是本科生,大部分都能找个不错的工作。读研,读博,出国的孩子们,要么留在国外,要么回国,找个很好的工作更是容易。
儿女找个不错的工作,和相爱的人结婚,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辈子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不正是父母们最朴素的愿望吗?难道非得要让孩子成为顶尖科学家?知名专家?国家首脑?亿万富翁?……
2
我外甥女今年考入了山东当地最好的高中,开学前我姐和姐夫就商量陪读的事。
为了所谓的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保证营养,家长们都要在学校附近租一套房子,举家搬过去,一日三餐做好,学生回来吃,晚上回来睡,可免集体宿舍干扰,这就是所谓陪读。
在高考竞争激烈的山东等地,陪读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带动了学校周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当年也是在这所高中就读的,那时候还没有陪读。我家离学校不远,骑自行车15分钟可到,原本应该走读的,那时候只有乡镇的同学才住校。我主动提出要求住校,得到了我爸的支持,就这样住了两年集体宿舍。
通过我个人的体会,这两年的住校经历极其宝贵,个人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集体生活的融入,人际关系的处理,规章制度的适应……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尤其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成熟的年龄,这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重要一课。
我就建议外甥女住校锻炼一下,哪怕一年也行。我姐坚决反对,她说现在都陪读,吃得好,睡得好,不容易分心,要锻炼,以后上了大学再说。
大学生的年纪,已经比较成熟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已基本形成,重塑很难,只能微调。大学里有太多入学成绩好的学生放任自流,不学无术,或者适应不了集体生活,最后很多天才就被湮没在了茫茫人海之中。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曾说过,一个人教育好坏,90%取决于家庭教育。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主要靠考试,必然导致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以孩子的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往往忽虑其他方面。
人总要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工作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又有多少是靠学校里的书本知识决定的呢?决定成功的,往往是课堂上很难学到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胆略眼光,坚持不懈,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我的中国梦就是,在北京的延庆或者怀柔,这些空气好的地方,买个大房子,周围环境好,保证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性格,正当的爱好,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考入一所211大学,找个不错的工作,和相爱的人幸福过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