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合
《芳华》是冯小刚导演,严歌苓编剧的一部军人题材片。
影片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文工团为背景,塑造了工人子弟活雷锋刘锋、右派子女何小萍、干部子弟郝淑雯等不同家庭出身人物的矛盾冲突和命运,有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和对人性的追问。
影片上映后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撩起了一代人的记忆,引起人们很多思考,我作为经历过的人也想掺和几句,那时我和我的战友们就属于成都军区的。
01
我们就是《芳华》的那一代。
《芳华》即将上演,我们期待。
《芳华》撤档,我们失望。
《芳华》又定档,我们兴奋。
战友们说过,青春是用来绽放的,也是用来缅怀的。
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做好了激情重燃的准备,因为那毕竟有我们曾经绽放并值得缅怀的青春。
全国12月15日上映,我11日就收到了战友们传来传去的样片,尽管手机那么小,却迫不及待地观看。
然而……准备好的激情却并未燃烧。
对此片的艺术、技术、心术都是佩服的。
尽管看到主人公刘锋、何小萍命运悲催时,也流了几滴泪,但那不过是青春被撩过的一种本能。
当这种本能过去后,理性带来的是诧异、失望和遗憾。
面对一片唏嘘不知如何表达。
张斌的微博《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把我们的诧异、失望和遗憾都表达出来了,谢谢张斌,真军人,讲实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还要忠于生活。
图片来自战友珂珂02
把画面拉回到芳华那个年代。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战友之情是很纯真的。
无论是工农子弟、黑五类子弟、还是干部子弟都很融洽,像何小萍这样的脸又好又努力的人是不会受欺负的,受个别人欺负有可能,但群起而撕之,不可能。
《芳华》的编剧和导演,都有部队的经历,不应该说外行话。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男兵中绝大多数不是干部子弟,但女兵中绝大多数是干部子弟。
女兵中又分三种,卫生兵,通讯兵,文艺兵。
文艺兵是特招兵,所以有干部子女,有非干部子女。
卫生兵和通信兵几乎全是干部子女。
可以这么说,论女兵,天上随便砸下来几滴雨,就会落在省部级干部子女身上,那军师团的就更别说了,中央级的也有。
还可以这么说,既然女卫生兵全是干部子女,那么那时候的部队基层医院的工作,干部子女至少顶起了大半边天,因为医院男少女多。
恰恰就是这些干部子女,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经历了魔鬼般的训练,也挑战了生死的考验。
平时,他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活雷锋很普遍。但是《芳华》中的干部子弟怎么却没一个象样的。
其实,那时的干部子弟,牢记父母的嘱托,到部队是去吃苦去锻炼的。
那时的干部子弟好像有一个默契,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像一个干部子弟。
谁要敢象郝淑雯那样说一句,“江山都是我们打下的”,在干部子弟中是绝对没有市场的。
师医院从战场归来03
全军的干部子弟,我听说的不少,身边的随便就能找出几个活雷锋。
第一个,我刚当新兵时的班长,也是发小,比我早当一年兵。那时她父亲已是国家某部的司长。
她教我们打背包,整内务,带我们挖战豪,练射击,赤着脚在冰水里劳动,吃苦的活儿从来都走在前面,嘉奖立功对她来说是常事。还经常给我们讲道理,我真佩服这个发小。到现在还当着模范医生呢,何小萍的病,她会治。
第二个,我从军校毕业分配到医院政治处时,接待我的女干事。我和她同住一屋。她父亲文革前就是省委书记。
但是她比平民还要平民。
我和她同吃同住,干活是她多,剩菜剩饭也是她吃得多。
她有一股子劲儿,参加全院组织的十公里越野跑,跑到半路,脚起了血泡,索性脱了鞋光脚跑。
她还有个犟脾气。有时探亲回家要归队,偏要自己坐公交,后面的小车追也追不上她。象她这样的女兵,还用得着刘峰给她挑脚上的泡吗。
第三个,我工作过的野战医院有个护士长,父亲也是高干。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她调到南方一所医院,只好从头当护士,愣是再一次当上了护士长,又当了护理部主任,还走上了医学院领导岗位,目前她编著的全国护理学教材已经第四版了,贡献不次于《芳华》等文学作品吧。
其实像她们三位这样的干部子女太多太多,卫生兵有,文艺兵有,通信兵也有;女的有,男的也有,怎么在《芳华》里就没有?
编剧不是在部队当过记者吗?
图片来自发小.亚利空间04
《芳华》里有的却是这些干部子弟去取笑工人子弟刘锋,他们一帮人去撕扯右派子女何小萍的胸衣……
最让人刺耳的一句话,郝淑雯在安慰哭着的丁丁时说,医生、干事谁都可以抱,刘锋为什么不能抱啊?
影片的结尾说到林丁丁时,还要加上一句,刘锋用假手都不想摸。
林丁丁好像是这里形象最不好的女兵。
不对,郝淑雯是这里最不好的女兵。
郝淑雯是高干子弟。
她张扬跋扈,说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
她不厚道,怂恿男兵揭发肖穗子,带头欺凌何小萍。
她无能,手风琴拉不好,打靶也打不好,环数虽高,却因何小萍的子弹误打在了她的靶上。
她霸道势利,因得知陈灿是高干子弟,闪电般爱上,并通牒肖穗子,我和陈灿是门当户对。
干部子弟不是没有缺点,但把所有人的缺点都放在干部子弟身上似乎不公。
图片来自发小05
其实,与工农子弟相比,干部子女在部队没少吃苦,没少出力,没少流血。
我没机会参战。但参战的女兵都这样说,“我们都写了战书,剪短头发,大家抱在一起,表示坚决生死与共,没有一个脸变色的。”
我的一位立了功的男发小亲口对我说,“我们上战场怕死的没有干部子弟,我称呼我们是军人的后代,那是几代军人骨子里固有的本质”。
图文来自亚莉空间关键是还有不少的干部子弟,他们的父母在那个年代,也受过冲击,也有过委屈。但他们绝不耿耿于怀,而是不忘初心,阳光依旧。
干部子弟最大的优点、也是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简单、直爽、善良。
没饿过肚子的人,见不得别人饿肚子;没被别人欺负过的人,一般也不知道怎么去欺负别人。
怎么在《芳华》这里就变成了:那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反而更能记住别人的善良。
我不认同这句话。
《老炮儿》里的城管,《芳华》里的城管,我敢打赌,他们决不是干部子弟。
好了,说得够多了。
我觉得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他叙述历史的方式,这无可厚非。
同样的历史,每个人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也无可厚非。
过去的历史,我们没经历过,所以全信了,看了《芳华》我知道我该怎样了。
对历史信不信由你,信多信少也由你。
不管《芳华》有没有失忆,我们没有忘记。
那时的干部子弟并不比刘锋差。
但是,但是影片也在扭曲刘锋。
在战场上,一只胳膊血流如注,面临死亡之际,刘锋想的却是如何当英雄去取悦林丁丁。不忍。
一个工人的儿子亲口对我说,这个镜头我不接受,如果面临死亡,我想到的是责任,决不是想为了一个女人去当什么英雄,就算有什么念想,我也是想我妈。
是啊,干部子弟和工农子弟,本来就没有谁比谁差,大家很和谐。其实,早就看出来了,在某些人的眼里,对你我,他们都不屑!
06
那时的芳华,如今依旧芳华。
无论他们职位高低,
无论他们钱多钱少,
无论他们是不是干部子弟,
无论岁月有没有给他们委屈,
无论他们显得苍老还是年轻,
他们都怀念那段真实的芳华。
《芳华》在片尾中旁白的所谓影片只能“定格”在青春,担心重逢后的芳华们会失落。那倒是编导有点过虑了,因为真实的芳华们根本就不用担心。
他们不怕白首之后的相聚,因为他们的青春是在一起绽放过的,他们的心与心,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距离。
图片来自战友end
网友评论
坏人哪里都有,与身份无关,一部电影或文章能够引起众人热议,足以!
不论功与过,留与世人评说。
电影芳华能做到,作者也应能做的。
中宣部、 广电总局还是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吗?为何会批准这部虚无历史、抹黑领袖、军队和英雄的《芳华》公映?!八一厂还是解放军的宣传阵地吗?为何会参与亵渎军队影片的制作?
此片公映后的两极反映,可看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分裂有么多严重!至少,我周围所有在那个年代当过兵、上过战场的战友,我的发小、同学、曾经的同事,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痛批这部黑毒片。另一方,诸多传媒联合公知,则是大力赞扬。而人数最多的吃瓜群众,特别是不了解那段历史中军队真实状况的年轻人群体,更多发出的则是迷惑、不解与疑问。
四十年来,中国意识形态价值观严重扭曲!文艺作品不再弘扬真善美,而是表现假恶丑。创作者们不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不少人因往事,不自省,反仇恨久聚心,借作品发泄,用家仇私恨编造谎言,抹黑丑化历史、毛主席、共产党、军队、英雄和模范,从舆论上严重误导了整个社会。
不得不说,冯严正是借《芳华》在泄私愤,为反华势力的推墙换旗起到了推波助澜之作用。
你可以给大家讲你的芳华,但不要因为其他人的芳华和你的不一样就写文攻之。
朋友圈吹出来的落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