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读书
学习《中庸》的启发

学习《中庸》的启发

作者: 新民日新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4:57 被阅读92次
学习《中庸》的启发

《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的两篇入门经典,都以“法天”为立论基础,前者启发世人经由“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平天下,后者教我们“率性、修道”,以实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盛相。从内容看,《大学》为我们指明了“学大”的方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学大”的路径(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并将这个路径细化为格致诚正修齐冶平八个步骤,《中庸》则不仅指明了“用中”的方向、路径,而且不厌其烦的传授走好这条路的不二“心法”。

    一、何谓中庸?《中庸》,记中和之为常用,故谓之《中庸》。中,不偏不倚。庸,常用为庸。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中和是道,须臾不可离,故常用,故为定理,故谓庸。而且要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态度检查自己是否保持中庸。

    《中庸》记中和之常用,何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仅从中和这个层面看,我们的儒家先贤大谈的实际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情绪”问题。这么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庸》却给了它极高的定位。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处理好情绪问题是大本,是达道!对,各位没看错,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不对称的等式。

    为什么说致中和,也就是处理好情绪问题,是大本、达道?因为这是天命,是天教化我们要这样做。天是人最早感知、最强认同的生存启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然而然按天的启发处理问题叫自觉,叫率性。想办法影响别人也按天的启发去处理问题叫他觉,叫修道,也称之为教。天的启发是什么?好生、无私、自强就可以强大而且持久,天即使表现喜怒哀乐也是在教化世人,反者道之动。所以说中和是天命,是大本,是达道。

    二、为何中庸?

    中和既然是天命、大本和达道,人人率此性而为就可以了,世界一片井然,修道施教都不需要。但是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舜在禅位于禹时以“十六字心传”郑重告诫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各欲,道心难求,只有以诚以中才能驾驭。对此,孔夫子以“性相近、习相远”解释。我认同“性相近、习相远”,但不认同先贤的具体解释,特别是对“性”的解释持有异意。人的性相近,但不是与生俱来“本善”。人自动物进化而来,丛林法则先在人类遗传基因上打上烙印。实际上,在人类早已离开丛林几百万年的今天,人类的大脑在处理问题时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以是否有关生死为第一决策依据。在父母的哺育和与人合作生产中,爱与合作等也慢慢进入人类遗传基因。因此,窃以为,人本性上是私善并存,私大于善。我不认为私即是恶,有些私是必须的,甚至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时人又有向善的本性,这个向善即向天学善,因为人类看到了天的善让其强大、长久。习相远,即遇到的具体环境进一步分化和强化了人向善的方向和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处理问题的脑回路和反应习惯。习相远提醒我们,一是对人的差异化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见怪不怪,不可强求,沟通上也要因人而宜;二是要懂的慎其独就是慎其习的道理,不要任由自己的习发展为远离道的恶习。

    作为领袖,不管载体为何,终极目的都是教人法天,其难在过程中对各色人等的组织,必须以中和处之。不以向天之善不能形成最大公约数。所以喜怒哀乐或不发,发则中节。态度不明则已,明则让各方都心悦诚服。处处散发出天的气度,让所有人既敬且畏,认为你是对的,愿意心悦诚服追随。久而久之,引导身边人都重回向善的正途。

    三、如何中庸?做到中和不是简单的事情,孔夫子感慨“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为什么?因为私欲,“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辟也”。私欲不止,灾祸必至,因为私欲伤及他人生存的利益,能不引来仇视?但是嗜欲深者天机浅,私欲让人忘了中和之道。也因为不能理解中和的真意,所以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于是孔夫子又感慨“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更因为人心微妙却人世又少不得中和之道。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子接着为我们树立了三个用中的标杆。其一为舜。有这么高智慧的一个领袖,仍然“好问而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主动多问多想,对别人了无新意的话也要在头脑中思考。其二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其三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居之的南方之强。这是告诉我们,要做到中和,必须做到智仁勇。

    智仁勇是什么?理解可以有很多角度。既然做到中和这么难,夫子尽可能让方法更明了,于是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力行尽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被称作天下之达德,得自天下之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这五个关系是和这个总的达道的主要表现,也就是说喜怒哀乐发到什么程度要放在处理好这五个关系中去具体考虑,这是进一步将中和之道具体化。

    怎样处理这五个关系?主要靠修身,因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故为政,处理各种关系在人。修身主要是做到一个“诚”字。“不诚无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是自然而然的按天的启发行事,就是道,使人诚则是教。怎样做到诚?孔夫子有三不。一不走怪路,即使可以留名于史,也不索隐行怪。二不半途而废。三不追求虚名,择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愠。概括起来就是走中庸的正道和坚持走中庸的正道。

    怎样做到诚?《中庸》不断向具体处讲。一是素其位而行,素就是不掺杂质,全力担当尽己本职,每一件事情都能在修养上有所收获,即“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每面对一种情形都能处理得体,做到中和,这也叫“时中”。二是自小事自基础做起,君子之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三是坚持积淀。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修养表现在外在气质上不是一天之功,形成了气质就有了可持续的能力去承载、翼覆。

    方法还可不可以再具体些?当然可以,那就是忠恕,因为忠恕违道不远。那就是面对一个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功夫。

    《大学》中也讲,“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真正做到了诚,就可以尽天之性自然而然按天的启发行事,尽人之性教人按天的启发做事,尽物之性按天的启发让物或物物组合以尽其性,最后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之境。

相关文章

  • 学习《中庸》的启发

    《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的两篇入门经典,都以“法天”为立论基础,前者启发世人经由“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平天下...

  •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一、感悟、启发: 细述什么是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 修身、齐家、治国...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5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5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 关于《中庸》第2章的学习

    2022.8.6 周六 格致轩 《中庸》第2章学习 一、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 人生七字诀

    《人生七字诀》 仁爱仁爱再仁爱, 中庸中庸再中庸。 重复重复再重复, 成功成功再成功。 低调低调再低调, 学习学习...

  • 吃了三十多年的饭,终于吃出了《饮食滋味》

    你,会,吃,饭,吗? 这看似是一个很傻的问题,却在学习了《饮食滋味》后,给了我新启发。 孔子在《中庸》中说过一句话...

  • 人生定见—人生价值的体现

    最近因为重读傅佩荣教授的一些作品,启发我重新学习了一遍《大学》,《中庸》和《论语》,教授的见解很独到,让我觉得豁然...

  • 【学习启发】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今天听了《阳光课堂的秘密》受益匪浅。邵校长能用网络让农村实施均衡教育,真是教育的领航人!如...

  • 学习启发

    启发第一: 通过我们“无结构式的教学”我理解到我们每天打卡体验,看打卡给各位小伙伴赋能,也能感受其他生命正在发生变...

  • 四书五经(中庸1)

    今天学习本书的第二卷:中庸 所谓中庸,宋代程颐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是跟《论语》《孟子》并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中庸》的启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i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