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谈写作的章法

作者: 寻虎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07:55 被阅读39次

    网友的文章:

    虽然我不停地向城市的更深处一步步挪动,但心里却始终惦记着那一片曾经的乡村。

    正是十五,天空响晴,去省城听课学习。听完课已是黄昏,等到吃完饭下楼时才发现天已全黑,好久不出校门的新鲜感裹挟着大家,所以大巴车上玩笑不断,兴奋不已。

    不知不觉车已驶出城区,突然发现四周安静了不少,没了城市的灯光,光明也不曾减少。我贴近车窗玻璃往外一看,不由得大叫起来,快看,好大的月亮!

    车窗外,山影幢幢,一轮圆月已升上了天空,远山的山巅在月光的朗照下显出浅灰色,而山腰山脚则是深黑,空中则是飘着白云的浅灰。车窗是密封的,但我似乎已感觉到了山间凉爽的空气,那种微风吹来,会让人打一个寒颤却又精神抖擞的感觉。

    开头两节是不需要的,情感外泄了。应该收着一点,就比较好。

    车窗外,山影幢幢。从这里开始就可以了,读者知道你坐在车里。月光是有节奏的,它随着大巴车飞转的车轮飞奔。后面暗示或者明示的,不需要铺垫,大多数铺垫都是多余的,事件自己能表达的尽量表达,不能表达很可能是表达能力问题,并不是铺垫问题。以所谓铺垫代替作品的丰满,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读者能看得出来,对自己高标准要求,才能自信地面对有鉴赏力的读者。

    末尾:有月光加持,心会更澄澈。也是不需要的。

    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唯恐读者读不明白。修改的时候更多的是做减法,多余的去掉,下手要狠一点。多余的东西去掉,作品的完整和谐就有了,不就是美吗。

    就像一个玉石一样,泥土什么的要去掉。当然一些包裹的外皮,那是天然的东西,可保留。并非说打磨成一颗钻石戒指,保留一些天然的外皮是好的。

    一般来说,要做减法。一些天然的看似多余,但有意味的,可以保留。当你去掉多余的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内容不够充实,那就在核心的地方进行充实。

    这是一些原则性的,只能说到这里,没法再具体了,一定保持一种好的趣味,不能拉拉杂杂,或者以自己的趣味代替作品的趣味。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2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3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如果现在看。第一句就是不需要的。朱自清再好,我们也不能认为他什么都好。

    如果去掉这一句,是不是感觉更好些?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里开始,他写得还是很好的,情绪控制得非常好,这些不是多余的。而我们总是写几点钟上车,走了那些地方,完全多余。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他这些铺垫都是很好的。

    同样是一路走一路写,他写的如同十八相送,每一节都有意思,不是为了写旅行路线。我们往往会将旅行路线图写出来,何苦呢,意义何在呢?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末尾朱自清写得很好。没有多余的话。

    再回头看第一句,更觉多余。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很多作家都被我们的教育封神了,不能一味相信。

    文章有它的章法,但章法是很多元的,不是死的,章法的标准是趣味,是美,是和谐整一,是不多不少刚刚好。章法是我们在阅读中揣摩的,品味的,综合判断的,不是考古得来的,更不是盲信盲从,奉行教条主义,随大流是没有判断力的,也无法获得审美经验,章法就谈不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背影》谈写作的章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fx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