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古人,古人的概念,也可定义为周朝人,也可定义为夏、商人,或秦汉,汉唐时期,宋。或者你干脆定义成:辛亥革命以前的人,都可矣。以下简称:古人。
这片土地上的古人……对于文明的重视程度,从今天的角度看,几乎可以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有一个成语,叫:繁文缛节,对于,不太关注古礼方面的人来说,那就是四个字而已,但若是看过,研究《周礼》、《仪礼》和《礼记》的人来说,以上三部书,也称:“三礼”。对于爱好,和研究“三礼”的人来说,繁文缛节,还真的是:挺“繁文”,挺“缛节”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规矩,和现在比,可是太大,太大了。大多了。我们不细说“三礼”之中的具体的内容,一语带过,既:古人非常重视文明。完。文明是什么,简单来说,文明是:区分人,与兽类的表象。文明是一种:表象。他(既:文明)代表的,是:人类与兽一刀两断的果决,和决心。这是文明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了。
道理是一样的。人,和狼不一样,人和熊,也不一样,人,更不是牛、马、猪羊。这是,这片土地上古人,祖先发现的一种:先进。当,人发现人跟兽不一样的时候,那么这种:先进,如何体现出来,如何彰显,和尽致的体现出来,这就是古人研究先进的课题了。道理是一样的。人跟兽不一样,我们(人)若能最大限度的,人為的区别这种:不一样,那么我们人為的程度,就是我们和兽之间的距离。
道理是这样的。一样地。那么这种人為的发明,即叫做:礼。古人认为,“繁文缛节”,是我们区别兽类,彰显自身高贵,与美丽的标志。故,古人尚礼,其实是源于对自身美的认识,以及决绝于兽的决心了。这是古人尚礼的原因,因为有着这样的决心,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祖先,很早就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既:是人。
我们认为,自身是:人,故文明,愈演愈烈;道理是一样的。文明地茁壮,与茂盛,前提条件的本根,是:人。正因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们,率先意识到了:吾是人,人,于是才有了,那接下来的,与兽愈拉愈大地,那文明地壮盛发明了。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因為源于区别于兽地决绝之心而产生地壮盛发明,其名曰:禮(既:礼)。这是,源于:‘人’了。因为是人,所以才应高贵,和美好。高贵和美好,好比盛开的花朵,形态各异,颜色各异,这就是:礼的本质。
就像,花,区别于:石头那样,人区别于狼,体现在外表的,则是:“形态各异”,以及:“颜色各异”的繁文、和缛节。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是:花,那因何不绽放。如果是:人,因何:無礼。礼,是人的标志。
道理是一样的。礼,是人的标志,既像香气,是花地特点,一样。但,有礼的未必是:人;同理,能香的,也未必是:花。不一样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摘自《论语·八佾3.3》)以及,子曰:“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3.8》)礼,那(本应)是‘人’以后事情,未仁(既:‘人’)而礼,也有,故子曰:“不知其仁也。”(出自《论语·公冶长5.8》)正此谓矣。
道理是一样的。“不知其仁也”,既:只是能开花,能散发香气的,就是花吗。
能够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就都:‘人’吗。《论语·子罕9.27》记载:“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出自《论语·子罕9.27》)是道也,何足以臧,既:只做到这样,怎么能算好呢。
1.
是道也,何足以臧。只有礼,怎么能说够好呢。道理是一样的。人性,需要开发。各人所用时间,方法,都不一样,所以很难说,谁有仁,谁还“未仁”。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出自《论语·子张19.15》)这就说的很直白,你未仁。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出自《论语·子罕9.22》)“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既:如果只绽放,又散发香气,那就一定是花吗。
2.
不一定。所以,对于:礼,这项华夏祖先的:大发明,以及,华夏古人地:大心血,大呕心,华夏古人、先辈呕心沥血地发明创造,实际也并非完全地,绝对地“隔离”了人和兽。人是兽,但人也是‘人’。而,‘人’地表象,就叫:礼。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禮 庚子年 二月廿七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