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有佛气儿儒释道传统文化
一旦了解自己是一个造恶众生,我们就能够起死回生

一旦了解自己是一个造恶众生,我们就能够起死回生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11:11 被阅读36次

    主讲|净宗法师

    🍂 建议在 wifi 环境下点击观看

    视频文字 

    关于“纵令一生造恶”这六个字,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误解。

    其实这六个字,它的语意本身应该说也没有什么误解,都比较圆满的。因为它是显示“抑止门”和“摄取门”,两种含义都包含在当中。也就是说“一生造恶”这四个字,它是摄取门的意思,就是已经造恶业了,那么还是要摄取往生的。

    那从“纵令”两个字来说呢,就有抑止的意思,就是即使,当然在没有造恶之前是不希望我们造恶的。也显示通过“纵令一生造恶”这六个字,摄取所有善人甚至圣人。

    它的经文的证据,一个就是本愿文当中最后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既然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很显然这一条愿是为造恶众生,主要是指救度造恶众生的。我们不可以想象说阿罗汉圣者,甚至五戒十善的佛弟子,会去造做五逆谤法这样的重罪。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显明它是以造恶众生作为主要救度对象,当然这两句在下面还会详细说明。

    第二个经证,就是《观经》下下品,《观经》下下品的众生就是一形造恶的众生。所以道绰大师是以《观经》下下品来解释第十八愿,也是以第十八愿结合《观经》下下品。这是我们净土宗祖师在解释第十八愿和《观经》下下品的时候他的规矩,不管是龙树、昙鸾、道绰、善导,都是一脉相承的。

    有的人或许不容易看到这一点,这样对经文的理解就容易偏失。

    那为什么会产生误解呢?

    主要就是对他这个根机的认定。如果说自以为是善人,以善人自居,可能看见这六个字,“哎呀,那这不是会鼓励人家造恶吗?”

    当然他的心还是好的,不过总还没有阿弥陀佛慈悲。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想遮止人家造恶,不过总是没有阿弥陀佛有智慧;同时也是有骄慢的心理存在,以为说“我是一个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那如果这样给别人看到了,可能人家会去造恶。”如果有这样的心理的话那是缺少惭愧的,这样也就会产生误解的,以为别人可能会怎么怎么样。问他自己,说“我是不会的”,你不会那别人怎么就一定会如此呢?

    如果具有机深信,能够自我觉悟到“我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一生造恶的众生”,那这样他看这六个字就不一样了,他就感到很亲切,“哎呀,这么广大宽怀的慈悲,我得救有希望了。”

    所以他就会心很调伏,也有惭愧,也很谦卑,不会那么傲慢。因为想到说“我这一生啊,一辈子都是不清净的,所以称为有惭有愧之人。”他看到这六个字就会欢喜,就会安慰,就会看到这六个字里面的光明。他不会看到黑暗,说“哎呀,这个会有副作用,这个不好啊。”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而且这样的人,可以说才真正是一个善人。

    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样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是造恶的,那么他就是有惭愧的人,就是一个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会造恶,那这个人可以讲是一个恶人;如果也不知道自己是无知,那这样的人可能说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

    为什么这么讲?

    一个人如果埋没在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当中,认为自己很有智慧,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是没有智慧的。

    他如果知道自己是没有智慧的,那么那个能知道这个没有智慧的这个心,是灵明的,所以他和这个无知就产生了剥离,他有一个“知”,无所不知的这个灵明的心在观照、在了解,说原来那是无知的,是很有限的,狭窄的。这样他会有一个立场,这个立场是一个很大的空间,所以他应该说是一个智者。

    在善恶这一方面也一样的。他如果都不知道自己有恶的话,他就是埋没的,是整个埋在恶当中的,并不代表他真的没有恶,除非他成了佛菩萨了。

    就好像掉到黄河里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那样子,他反而不知道了。像我们一般人不修行,觉得说我很清净啊,我没有什么烦恼啊,怎么怎么样。一旦修行了,就发现妄念纷飞,是因为他有那个清净的心,一个源头来对比。

    所以,一旦了解自己是一个造恶的众生,那就是一块清净的地方。有一个清净、善的反衬对比,让他心中有一个觉悟,这样就有个收缩,就有个良心,就有个观照,这样他就能够起死回生。

    一般的往往都很讲大话,就是心很高,也就是埋头造恶,埋头造业,还认为自己很善良,“我很不错”。

    所以这“纵令一生造恶”,他是由不同的人来看,就有不同的解读。

    如果以阿弥陀佛的慈悲来说呢,这六个字倒是很能够说明的,因为阿弥陀佛他是要救度十方众生的。

    那救度十方众生的话,十方众生里面,有凡夫也有圣人,那比较起来到底是以救圣人为本怀呢,还是以救凡夫为本怀呢?

    净土法门凡夫为本,因为圣人他都已经是离苦得乐了,他即使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不会去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凡夫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救度的话,那只能是造罪、造业,受苦受难,轮回无穷。所以,是以救度凡夫为本怀。

    那么在凡夫当中,也有善人,也有恶人,这两个再比较,你看是以哪个为本怀呢?

    那是以恶人为本怀。为什么呢?

    因为善人他会修五戒十善,他虽然还没有成为圣人,但他也不至于堕落三恶道,他来生还可以在人天道当中,还有机会熏习佛法。而造恶的人呢,是要堕落三恶道的,是要受大苦恼的。这样相比较的话,慈悲救度,总是要救度那个苦恼的、危险的、堕落的,没有力量的,需要救度的人。

    就像医生看病,总是要救那个病人的,健康的人倒不需要医生。那病人里边也有一般的小小病,还有那个急号的,疑难杂症,特别那个急症号,那么急症的人当然也就要先救。

    圣人和凡夫相比,是救度凡夫为主;凡夫当中善恶相比,倒是恶人更需要救度,要急切地救度。

    所以善导大师说,“譬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掉在河里,那么掉到河里的人也有两种,一个还有一块木头抱着,还不至于沉下去的;一个连那个木头也没抱着,往底下直掉的人,哪个先救啊?那要救那个没有木头的啊。

    有木头抱着的是指那个善人,他虽然还在六道浮沉,不过他抱着一块五戒十善的人天的木筏,还不至于马上淹下去。那个没有木头抱的,就是纯粹的恶人,造恶的,他不就往底下直栽了嘛,何况下面再绑个大石头,那麻烦了。

    恶人当中也有两种类型:一个就是临终之机,一个是平生之机。

    这两个比较起来哪一个更需要急切地救度?那临终之机更需要救度啊。因为他都要临终了,现在再不把他救起,就像刚才那个人没有木头漂,甚至那个头发都已经埋下去了,只能看见一点点,马上就抓那个黑头发把他拽起来,那还能够在那里呛来呛去的,头上头下的稍微还能缓一点。

    就是平生之机他有可能,因为他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或许他还有可能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遇到某某大师了,哎呀,一念反省了。就是说虽然是恶人,但是平生之机相对来讲,还可以缓一缓。当然佛是有那个能力也不需要缓,现在呼喊救度,现在马上救度的,只是比较。

    那个临终的人就没有可能了,所谓“大命将终,悔惧交至”。那么,他即使后悔了,想改恶自新,有时间吗?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不救他的话,“啪”,就掉下去了。

    所以,弥陀的救度,尤其是以一生造恶直到临终的人。

    如果这样的众生也能快速地、立即地、安全地把他救度起来,这才能够显示阿弥陀佛彻底的大慈大悲,对不对?

    所以道绰大师这六个字,其实讲得是非常恳切,就是“纵令一生造恶”直到临命终时。

    其实我们一般的人如果想一想,刚才说了,看见这六个字觉得不舒服,觉得人家可能会造恶的人,往往是因为我们缺乏机深信,也缺乏对自我的反观觉照。

    真正讲起来,我们众生都是会造恶的,甚至,几乎每一位都是一生造恶的。这样讲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这就是所谓的骄慢覆盖了自己的心。

    这个造恶是我们的本性所决定的。不是说我想造恶,说你主观动机就造恶,不是的,主观动机倒不一定这样,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

    为什么呢?

    所谓五浊恶世众生,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是浊乱、浊染。见浊就是邪见。你没有破我执,没有破法执,那么你所有的一些见解都是维护自我的,从自我的立场、自私的角度出发的,这个怎么能保证你不失误呢?这就是一个恶的根源。

    再一个就是烦恼浊。烦恼浊就是你贪、嗔、痴烦恼特别炽盛,你无法控制,没有办法自主左右它,这样也会造恶。而且见浊、烦恼浊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就是你常在河边走,你不能不湿鞋啊,这就是造罪。

    那么我们这样本性所决定,总之你即使是行善,也是有为有漏,当然比造恶那是两个概念。这就是我们从根深蒂固的贪、嗔、痴、烦恼所展现出来的心念行为。当然,恶多善少,我们不能说完全都是恶,但是恶的成分多,善的成分少。

    这样如果我们每天来反省自己,加加减减,其实都是造恶的多,行善的少。这样每天都在负分,都在减分,那你一辈子不都是造恶吗?

    所以《地藏经》里面就直接了当地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我们这样的世界众生。这样的话都是刻骨铭心的。

    我们看看上人这个解释,其实是非常好的。他说,“纵令一生造恶”:使得我们在黑暗当中看到了光明。使我们有罪的众生有了获救的希望。

    也说到:

    老实反省,检讨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的时候,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是善多恶少

    但这是要老实反省的人。

    有的人老就拍着胸脯说:“我就是善人,我就善多恶少,我就没有恶。”这个就是无惭无愧才这样说的。

    往往遇到阎罗王的时候,阎罗王第一句就问:“某某人呐,你生活在世间,佛法流行的时候,碰到法师给你讲净土法门,叫你行五戒十善,三学六度。请问,你是行善多少作恶多少啊?你有依佛法修行吗?”那个时候你狡辩都不行啦,那个“生死簿”一翻,里面哪一条哪一条记载很清楚啊,赖都赖不掉的。

    所以,往往越是检讨自己,就会越加惭愧,从而心地柔软,不会贡高我慢,认为自己很会修行,很会积德,就不敢这么说了,反而会低下头来,而惭愧地说:“哎!像我这种恶人,到底哪一个法门可以救度我,使我将来能够脱离阎罗王的审判,能够远离地狱之火呢?”

    这个确实要有这样的一个反省。如果有这样的叹息,这个人就有福了;如果有这样的苦恼,这个人就有福了;如果有这样的绝望,这个人就有希望了。

    但往往我们都会骄慢的,不会有这种自觉,那就危险了,很麻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旦了解自己是一个造恶众生,我们就能够起死回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pk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