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各个霸主的更替,说明了霸主有风光,更多的却是危机和隐患,只有能识别其中的利害关系,才不会众矢之的的,成为各个诸侯的箭靶。
当秦国的势力变得慢慢地壮大起来以后,有人便来游说秦王。话语中充满了哲理,更充满了智慧,让人深思!
当土地广博了,国家未必会安定!
当人口众多,国家也未必强盛,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因果关系。
若当真如此,那么夏桀、和殷纣的王朝,就会延续至今的。
从另一个侧面来讲,秦国要强盛,不要片面的追求土地的广博和人口的众多。
"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 《战国策·秦策四》
其中所蕴含的意思,却是耐人寻味的。
只单纯追求土地广博,人口的众多,或许会走上桀、纣的老路!
为了能让秦王更加的信服,接着有列举了赵国的事例。
赵国以前是很强盛的,向左可以压制齐国,向右可以击败魏国,制服了这两个万乘大国,就像制服千乘的宋国一样。
当赵国修筑刚平城,卫国就失去了东地,就连放牧打柴的人,也不敢从东门迈出。
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由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 《战国策·秦策四》
当时的卫国的形势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面对赵国盛极一时的气势,天下的士人便对赵国有了看法,便相聚在一起,开始谋划。
谋划的内容,无非就是,赵国现在的形势是即将威服天下,若现在还不及早作为,那么以后已经是危及到自身的。
试问,我们甘心向赵国俯首称臣吗?
诸侯们都意识到了这种危机,所以,各个诸侯便不约而同地发起了倡议,攻打赵国。而且,响应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从晚上发布命令,到第二天的早上就行动了起来。
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 邯郸 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令朝行。 《战国策·秦策四》
邯郸被魏惠王攻破了,打败了赵国。
由于魏惠王攻破了邯郸,所以,由魏国在逢泽这个地方主持诸侯会盟。
魏惠王乘坐夏车,自称中原之王,率领诸侯去朝拜天子,诸侯们迫于威势,不敢不从。
魏伐 邯郸 ,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战国策·秦策四》
魏惠王的做法,引起了齐国的警觉。
齐威王听说这件事以后,立即出兵讨伐魏国。
由于魏国失义在先,在齐威王的号召下,各个诸侯都一致响应,魏国的锐气和嚣张的气焰就被打消了,致使魏国丧师失地,频于危亡。
魏惠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迫不得已,带上了重礼向齐威王请罪,表示甘愿对齐威王俯首称臣,诸侯们这才从魏国撤兵。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 《战国策·秦策四》
楚威王见齐威王有称霸的雄心,变得寝食难安,其实,各路诸侯对齐国的雄起,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楚威王便号召各路诸侯,发起了对齐国的进攻。
楚威王率领各路诸侯和齐国的大将申缚大战于泗水之上,大败申缚。
赵国见齐国大势已去,便乘机占领了枝桑,燕国则乘机攻占了格道,这样格道和平陆的交通都被断绝了。
当战局发展到了这个形势,赵国如鱼刺卡在喉咙里一般,欲战不能,欲谋不得,只好派出了陈毛为使,向南听命于楚王,又向西去赵国好言相求,向北去燕国游说。
诸侯们这才对齐国停止了进攻。
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际绝。齐战则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 《战国策·秦策四》
这样楚威王渐渐得势,又成为了各个诸侯攻击的目标。
是楚威王政治腐败,谋略失误造成的这种局面吗?
其实不然,主要的原因在于:楚国以强力面对天下的诸侯,必然引起天下诸侯的警觉,所以,天下诸侯才谋划讨伐楚国。
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 《战国策·秦策四》
说客有条不紊地依次总结了霸主更替的规律,说明了各国要逞强出头,野心勃勃的话,一定是会招致其他各国的妒忌和怨恨、讨伐攻击的事实。
赵王,魏惠王、齐威王、楚威王,更替的规律,也希望秦王能够认识到当前的事实,从而不要重蹈覆辙,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战国策·秦策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