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佛系这个词语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一种看淡一切活法和生活方式(源自日本的释义)。
我自身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大概概括为:“我什么都可以,你来定就好,我听你的。”其中表现为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都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对具体的事情都表现出:做得好,还不错啦;做的不好,也还行啦。处处都给自己留了后路,能拖延则拖延。
佛系和拖延症出现在大部分现代人身上,而我自身也不例外,没能做到:高度自律,即绝对自由。
高中的时候上的是中职,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那会儿学校里的老师多数是普通本科毕业的,营销和财会办公室里面只有两个985、211毕业的老师,其中财会专业的老师是个爱唱戏的老师,之前还参加快乐男声,据传和张杰是一届的;而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市场营销的老师。在高中那会儿,我一度坚信我们的营销老师是我见过最自由的人。
他从不参与办公室的聊天话题,他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也没有什么深交,看起来本本分分、话很少,但他依旧有许多挚友,还都是各行各业比较精英的人物,他每天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每个月有固定几天或者几周骑车上下班,下了班后就健健身,偶尔与老朋友聚聚;每年寒暑假都有固定的闭关时日,期间不接电话、不理俗世,住在自己的农间小屋,院子里种着天然无公害的蔬菜,想吃便吃。最重要的是当时感觉他的思想、思维让我佩服,每次我想问的问题他都能一语道破其中,给我一个我一直思索不得的答案。
大家肯定会想,既然是老师,当然想的比你多,见得世面也比你多,懂得比你多,自然也能解决你的问题。不得不说这么多年,上了多少年的学,能让我佩服的老师很少。寻常老师对待问题总是就问题本身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站在多角度去考虑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我在他身上学到的就是思维的活跃性以及他的高度自律。从个人的环保理念到控制身材这样的自律,由衷让我敬佩,所以每次他的课都会听得很认真。有一节课上,他问我们:希望以后工作的性质是什么样的?我当即就脱口而出:自由的,不论是什么性质,我希望是自由的。后来他说: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或者说你们不从事工作,也或许你们一毕业就能找个富二代/潜力股嫁了怎样的,你们要记住,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人活得太自由也是一种痛苦,就像那些准备抢银行、绑票要赎金的人,他们是挺自由的,想抢就抢,干完一票就可以“吃三年”,但是一旦被抓住,他们的余生都是没有自由的。还有自由是自己给的,要切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微博上看到一小段话:你学习到晚上11点,有人学到1点;你早上7点起床,有人6点就在教室读书;你数学考到130沾沾自喜,有人考140暗自落泪;你古诗文倒背如流,有人提笔文言文作文满分;你词汇量8000,有人15000;你比别人付出双倍努力觉得很累,有人付出超你四倍。六点起床很困难、背单词很难、静下心来很困难,但是总有一些人五点可以起床,一天背六课单词、耐心读完一本书,谁也没有超能力,但是你可以决定一天去做什么事情;你以为没有出路了,其实路可能就在前方一点点。
在准备写“自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看了微博上和知乎刷到一条评论:一个讽刺的事实,今天是我坚持自律打卡的116天,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马上去截图整理试图告诉大家自己做了如何多的关于自律的事,浪费了20多分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此刻,我突然顿悟到,我的自律难道就是为了这个时候的优越感和虚荣心的吗?真正的自律是内化于心的品质和生活的气质,不是为了自我感动和虚弱的过给别人看的。
大多数不自律的人,总在学习了一会儿的功夫,就想着我要不要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打个卡的?我已经学习了半个小时了,要不要休息一下?上课也是有下课时间的,我休息一下玩个手机。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劳逸结合。总给自己找无数的借口来拖延今天的任务,而后就从拿起手机的那一刻开始,那一整天的所谓自律就已经彻底崩塌。再到放下手机看了看天色已晚,算了,明天再学吧。
周而复始,总喜欢放过自己。
我们所谓的极度自律的人,在他们心里可能根本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律的人,他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而这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就是自律的表现,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这么想。他们已经不用刻意而为之,就像是一天三餐一样,已经形同日积月累、根深蒂固的习惯。
对现在的自己严格一点,当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一旦你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记住你是谁,并且要保持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