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传播历史有意思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
春秋聊斋——诗经国风中十五国之间的关系

春秋聊斋——诗经国风中十五国之间的关系

作者: 陈迹 | 来源:发表于2019-04-27 13:51 被阅读41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共收录了十五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分别是《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那么这十五个国家或地区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一,豳、周南、召南与王风

豳(邠)是周朝先祖公刘所创,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北部的旬邑县,东接陕西铜川,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但豳风不仅仅记录了此地的人民生活,应该是至周初时期的歌谣。

周南、召南已经是到了周成王时期。公刘之后姬亶(周太王、公亶父)避狄难迁都到陕西峡山建设了周原,其孙姬昌(周文王)于商时被封周国,最终武王推翻商朝在镐京建立了周朝。武王登王位后两年卒,其子成王年幼,于是命周公(武王亲弟),召公(族亲)辅助成王治理国家。

周公和召公就分河南陕县(今属三门峡市)而治。东面为周公管理,诗经中的“周南”,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西边“召南”是今陕县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而周公的采邑在成周(洛阳)畿内,召公的采邑在召地(今陕西岐山西南)。

王风是指东周洛邑之诗。西周未年,幽王无道,废太子姬宜臼。姬宜臼逃到母族申国,申侯就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朝,周幽王与郑桓公被犬戎所杀,平王继位。为了避犬戎之难,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王风哀思,周道无章”,“周平王 东迁,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

所以豳——周南、召南——王风也反映了是周王朝的变迁。

二,邶、鄘、卫三国关系

这三国都是武王时所封。周武王灭殷以后,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了殷的京都沫(河南鹤壁市淇县西北)。并将朝歌分为三地:北为邶(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卫辉市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西边是太行山。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三监之乱”后,周公合三地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封,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为卫国。

诗经中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多数为西周末东周初时期,并视三地为一体。

三,齐、曹、陈的关系

齐国为姜太公的封地。齐国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太公在成王期间留儿子在朝堂,自己到齐国治理东夷,建立了新的治国理论,成绩斐然为以后的齐国强大奠定了基础。不过齐国与陈国有什么关系呢?

陈国是武王的女婿姒满的封地,都城在今天河南商丘柘城胡襄镇姒满是虞舜的后裔,他的父亲遏父是商降臣,担任文王的陶正。武王立国后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姒满,以奉祀虞舜。

妫满因国都又被称为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是胡氏与陈氏姓始祖。后代经两次复国最终于公元前478年被楚灭国。其公族中有个叫陈完的人就去了齐国,改姓为田,这就是后来战国时期有名的代吕齐的那个田氏,因此陈完为齐国田姓始祖

曹国是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地,国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曹国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是诸侯各国往来必经之地。陶丘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中”,周朝经济大都会。叔振铎在武王灭纣进城时充当驾驭手,被封曹国后,又因其地形成为西周早期分封的重要的十二诸侯之一,与鲁、齐共守国朝东土。

诗经中陈风10首,齐风11首。曹风仅有4首,从内容判断多为东迁以后产生,在风诗中,它和齐风一样反映了山东地区人民的生活。

四,郑、桧、秦

郑国是周宣王封给弟弟姬友的。原本在陕西凤翔南的棫林,属于畿内封邑。但姬友(郑桓公)认为此地离戎狄太近,不安全,就向东迁移,借了东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各五座城邑建国。这郐国即桧国。

桧国仍祝融之后妘姓国,商朝时陆终第四子会人封于此。后来周灭了商,仍将妘姓封于郐,称为郐国。

到了平王东迁时,郑恒公已随幽王而去。其子(郑武公)公元前767年灭桧国占了桧国地盘,后来郑庄公又东迁到新郑。郑国是我国法家思想的起源地。

秦本为周的附庸。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于诸侯国,建都为雍(今陕西凤翔),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共十首。时间大致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公元前622卒)时期。

而郑风有21首,桧风4首,桧地与卫国一样本为殷商旧地,郑东迀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于是当时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郑卫之音”。

五,唐与魏的关系。

唐国在周朝是成王封给弟弟唐叔虞的封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原本为尧之后的地盘,因其在成王时期作乱为周公所平,周成王就把唐国所在的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虞(剪桐封弟),而将尧的后代迁到了杜国(陕西咸阳)。杜国后代隰叔为晋卿士氏(即范氏)的始祖。

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他将国迁到晋水旁,改国号为晋,晋国诞生。

而周朝的魏国是周成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内。在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后,封给毕姓后裔毕万。此人仍是文王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国被戎狄灭后,逃到晋国当上晋献公的大臣。

毕万封地为魏,于是又姓魏,其孙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后来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在公元前445年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

晋魏可以说一脉相承,诗经中唐风12首,魏风7首就是反映了先秦时期,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人民生活的诗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聊斋——诗经国风中十五国之间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ch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