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让人更加淡泊一点。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他的悲喜要高一个层面。
比如看到一个乞丐,恻隐之心升起。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文学要求我们超越狭窄的眼前事物。
公园里
[法] 普列维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高行健 译
就是说,把眼界放宽一点,不要有焦点地看,朦胧地看
日常中我们是有焦点的看,看书,看客户,看商品,看望一个朋友。。。
文学中是无焦点的看,也就是“观”,观即是“现”
所观的就是所显现的。
这是整体的看(观)
这时候看的不仅仅是画面大全
而且超越时空的,是历史的,也是地理的
历史是历时,地理是地之理。(不是教科书的历史、地理,那是素材和知识的堆积与整理,知识化的历史和地理,不是我要说的)
小结:不但超越了眼前之事物,也超越了眼前。
这有一个词叫“聚集”
当我们写父母兄弟妻儿,职场婚恋,阴谋与爱情,战争与和平。。。。。。通通都要提醒自己,不要执着于眼前之事物。放弃焦点来观之,来超越之,聚集之。
如此就放下了“执念”
不执着任何“事”和“物”,而是超越它们。
在阅读上就是放弃对语义层的追逐,语义层必然是某些人的某些事,就成了对故事的追踪,陷入执念,超越无从谈起了。
感受力的日常工夫
讲一下日常工夫,审美感受力,审美敏感性。
散步和记录算是比较高的打捞意象的方式,初级的也就是日常的审美感受力或者在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也就是相对不那么刻意努力的时候,日常的。
比如我在考虑写作。故乡,很常见,父母肯定有触动,不过这些东西首先容易俗套干扰,其次由于太近而预设。所以一般不建议一开始写这些方面。大家可能也知道。
那么次之。比如童年小伙伴,也是大家比较常写的。可以。
每当我们想到童年小伙伴,童趣之类的东西,可能是田野,小伙伴摘果子摸鱼之类的游戏。
我们就要注意,不要进入套路,套路不多说,报刊到处都是。
就像那个作家对辣妈说的,作品和生命要有关。
那么,童年趣事就不值得写,而要和生命有关
生命不是性命,不一定非要直奔生死。
举个例子。一起玩,可是自己掉到沟里崴了腿。但没人知道。好不容易爬回家。
这件事不需要渲染
重要的是这件事关系到生命体验,很多复杂情绪会涌来。所以只需要大白话沉下去表现即可。不需要拔高总结。
如此,味道就有了,就很特别,敞开了一个空间。读的人也会觉得自己沉下去,徘徊。
这就算比较好完成了。
那么我们在做这个日常工夫的时候。小伙伴,这时候要控制住套路化。
浮现了掉到沟里,继续控制,不要预设什么高大上的人生哲理
“掉到沟里” 这个可以记录,也可以不记录。但是它是一个感受,一个体验,放在心里盘一盘,发酵几天,或许就是不错的一篇。当然也不必非写成不可。 多来几次这样的工夫,必然感受和体验有提高。 因为一个很核心的东西做到了------压住了按住了,控制住了。
时间久了,就敏感不麻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