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子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中庸》:失去了真诚,世界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中庸》:失去了真诚,世界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作者: bd33eb86e1f9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17:23 被阅读165次
    中庸之道

    ”之哲学意义

    01

    “诚”在儒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尤其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多次精辟论述,极具核心地位。

    “诚”本意是不欺骗别人,有真诚、诚实、诚信之意。

    在《大学》中,曾子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就更进了一步,不欺人,不自欺。

    在《中庸》中,子思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将“诚”推至形而上的高度。

    子思响亮地提出“不诚无物”这一终极问题,相当于说:“如果失去了诚意,世界上就不存在万事万物”。

    儒家重在伦理道德和经世致用,对于宇宙本源问题很少提及,凡遇形而上的问题都笼统地归于“天”。

    如此斩钉截铁地抛出了“不诚无物”的重大命题,可想而知古人对“诚”的敬仰与推崇,也就不难理解“诚”为儒家修行之不二法门。

    对于当世普遍之诚信道德问题,“不诚无物”无疑是当头棒喝。如世人还不为之惊醒,到头来终是“枉费心机,两手空空”。


    不欺人,不自欺!

    02

    不欺人,不自欺。为人要厚道、诚实,不欺骗别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

    以诚相待,真心相对,是为人之本分。中华传统以诚信为本,妇孺皆知,老少咸宜,是我们始终坚守的道德底线。

    不知起于何时,忠厚老实成了“愚蠢”的代名词,油嘴滑舌成了“公关”的时髦语,假冒伪劣成了“经商”的主流派。

    相互欺骗,损人利己,道德底线被践踏。

    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人人做起,如果私欲泛滥良知丧失,终将沦为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道德品质的养成,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诚实不欺,做一个真诚老实之人。

    而且要让人们明白“悖入悖出”的道理,你以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如果说“不欺人”是一种道德行为,那么“不自欺”就是修身的功夫。

    人们往往被自己蒙骗,亦或是有意而为之,“自欺”实质上是良知与私欲斗争之产物。

    明知是非对错,可还是违心地去做,这是典型的“自欺”。

    看到弱者需要帮助,可私欲战胜了良知,自己骗自己就当没看见;

    羡慕别人之成功,可就是不愿意付出,惰性战胜了勤奋,自己骗自己能力不及;

    明知言论荒谬,可不敢违背上意,软弱战胜了正义,自己骗自己从众心理作祟。

    “自欺”较之“欺人”更加隐蔽,也更为恶劣,因为“自欺”是明知故犯。

    面对不良行为,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渐渐形成了大众之“自欺”心理。

    犹如“皇帝之新衣”,整体沉默了,良知泯灭了,真理淹没于人心冷漠之汪洋大海。

    “自欺”是一种病态心理,导致良知与正义之缺失,摧毁人之精神,沦丧人之节操!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03

    诚实,是天地万物之大道。诚实的品格,是人之大道。

    天生诚实之人,不勉强不思量就能从容地遵循中庸之道,这是圣人。

    有诚实品格的人,是那些能选择善的东西而坚持践行的人。

    他们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审慎思考,明白辨析,坚持践行。

    子思将“诚”提升到“天道人道”无上的高度,这是形而上的宇宙观,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实为《中庸》之精髓。

    “诚”的意义得到了肯定,由“天之道”扩充至“人之道”,体现了儒家朴素的宇宙观。而且指明了实现“人之道”的修行路经,坚守善念,不断践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儒家闻学知道之座右铭,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最为恰当。

    儒家立志之高远,治学之严谨,践行之坚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之法则,绝非孤陋寡闻之人所言之腐朽没落。

    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快餐文化盛行,“心灵鸡汤文化碎片”泛滥成灾,可悲可叹!

    人们再没有耐心去“学、问、思、辨”,更没有信心去“笃行之”。

    娱乐文化成了主流,人们喜欢随心所欲,喜欢物质享受,“肤浅”弥漫在整个天空。

    那些历史所积淀的,民族所传承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似乎渐渐淡出,犹如陈旧的“古董”跟不上年轻人奔跑的时代步伐!

    “学、问、思、辨、行”正如五块试金石,也好似五个巨大的问号,在时时考问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生而诚者”的圣人毕竟少有,而“择善固执,学思悟行”是“诚之者”修行之法门。

    尤其是搞学问的人,大学生、教授、科学家、工程师等等,国家之希望,民族之脊梁。

    要想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学、问、思、辨、行”是正道,唯天下之至诚,则能尽人之性!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第二十五章)

    04

    诚,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而道,有自身的规律,自己引导自己前行。

    诚,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宇宙万物。所以君子最注重的,就是人生中努力实现诚。

    子思对“诚”的理解已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万事万物从生到灭都离不开“诚”,否则就不存在万事万物。

    儒、道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的“诚”和道家的“道”都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具有形而上之意义。

    “诚”彰显本源之特性,而“道”是万物之母,本是一体两面。

    王阳明之心学继承了孔孟儒学之衣钵,强调“诚”即“良知”,是心之本体。

    阳明认为,《大学》之“三纲八目”,其要义无非就是“诚意”二字。从“格物致知”,一直到“明明德于天下”,都离不开“诚意”。

    在此,“诚”有“真、纯、净、明”之意,真实而本原,纯洁而无暇,洁净而无垢,明亮而可鉴。

    这些品质都是宇宙本源的特性,是万事万物所秉承的最高规则,是颠扑不破之真理。

    失去了“诚”之本性,宇宙万物生命之源泉将枯竭,生命将黯然失色归于寂灭。


    失去了真诚,世界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05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万物和谐共处。

    但在对待“不诚”的态度上,绝然而否定,坚决主张“不诚无物”,一反中庸的处事之道。

    这也反映出真理的唯一性,“诚”为儒家学说之基础,也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法则。

    有句俗语,“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不勤劳耕作,就会挨饿。

    “三鹿奶粉”事件,使整个乳品行业集体沦陷。在欺瞒损害大众的同时,也毁灭自身,终究逃不脱“不诚无物”规律的惩罚。

    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以诚为本,合作共赢。

    近几年,“煤电之争”是个热门话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个“诚意”问题,如果缺乏“诚意”,长期合作就是个假命题。

    双方各怀心思,纠缠于短期利益,就整体而言是徒劳无功。

    失去了真诚,世界充满虚幻景象,虚幻终将破灭,世界不复存在!

    宇宙万物皆是如此,日升月落,寒暑交替,严格按自然规律运行。

    稍有差迟,四季紊乱,物种将频临灭绝,地球万物将不复存在。

    宇宙是真诚的,没有丝毫虚假,多少亿年演化之结果,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生态平衡万物和谐共处。

    人类对大自然无尽的索取,破坏生态,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

    如果人类不能诚心对待所处之环境,生态平衡一旦崩溃,那将是灾难性的,一切经济发展的成果都将化为乌有。

    在国际关系中,如果国家之间缺乏诚意,大国冲突引发全球战争,人类将回到石器时代,人类将自我毁灭!

    传统儒家文化充满智慧,“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让我们秉承“诚者天道,诚生万物”的理念,以诚待人,以诚待物,真诚面对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e3241a08837:单是以「真诚」、「不自欺欺人」来说「诚」并不够,人的虚伪多半因为有欲,但一个人在街上见到身材火辣的女子起个色心,你能说他不真诚,说他自欺欺人吗?诚,真实无妄之谓,一则无妄,二则妄矣。故《中庸》曰「其为物不贰,则生物不测」。这就是「诚者天之道」的意思。人思虑纷纷,都是矛盾纠结,都是「贰」,须是做功夫、复体复性才能「一」。此之谓「诚之者人之道」。不动心才能说「诚」,但又不是槁木死灰那个不动心,而是自有活泼之机。
        bd33eb86e1f9: @乾知大始 好!

      本文标题:《中庸》:失去了真诚,世界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or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