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想法
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05:46 被阅读15次

          随着丘吉尔有条不紊的讲述,二战的蓝图已徐徐展开。1941年6月,英国在一系列的失败和考验之后,迎来了二战中的第一次转机——苏德开战。德国在东线分三路推进,入侵苏联。英国在法国沦陷、德国空袭、巴尔干半岛失利、北非被隆美尔占尽先机之后,终于获得了喘息和休整的机会。在苏德的战事中,英国除了物资上支援苏联,并在中东确保向苏联运输的畅通外,并没有承担其他义务。对于斯大林多次呼吁的开辟第二战场,完全没有响应。然后,英国等来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受挫,希特勒和拿破仑一样,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陷入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对英国来说,更好的事情是日本炸珍珠港,然后美国参战。这时是1941年12月,距德国占领波兰两年多时间,英国等来了最有力的同盟。从二战开始时丘吉尔向罗斯福请求美国旧军舰支援,到后来的租借法案,美国一直是二战中的影子帝国。从丘吉尔叙述的二战史中,可以看到美国当时的国力是何等雄厚,英国和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相当部分来自于美国。当美国对日本这样资源匮乏型的岛国制裁的时候,可想而知日本受到怎样的压力。在谈判中,日本没有拿到期望的在不撤出中国的条件下免于制裁的条款,在国内政治中占上峰的军部悍然决定发动对美国的战争。12月7日,轰炸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不宣而战。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最终改变了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使战争有了真正的转机。至此,丘吉尔的讲述刚好到半程。在过去的半程里,丘吉尔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大致看出了英国,无论是不列颠,还是英帝国,在抗击德国中均显出捉襟见肘。也许这反过来解释了绥靖政策的源头:对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估量。从1940年德国开始轰炸英国本土,到德国入侵苏联,几乎一整年的时间,英国取得的业绩如下:保证了大西洋的绝对制海权;确保本土没有德军登陆;在北非打败意大利;遏制德国向中东渗透。此外,只有一系列的失败:隆美尔称霸北非,地中海的制海权受到严重威胁,埃及亦不能高枕无忧;希腊沦陷;克里特岛血战后失守。其间,除了英国本土部队,加拿大师、澳大利亚师、印度师、新西兰师等殖民地军队亦从战争开始便参与战斗。英帝国竭一切之力,基本只实现了守卫大西洋和本土的目标,完全不能撼动德国。待日本开辟太平洋战场,对于东方的殖民地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无论海军还是空军力量,都完全无法提供防御支持。到此时,能安慰殖民地国家的核心只有一句话:美国已经参战,灾难过后就会胜利。至于这种灾难和牺牲,其实和当时的中国并无二致,放亚洲给日本侵略,因为同盟国的核心国家在西方自顾不暇。

    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这大致是美国向日本宣战时的图景:同盟国不仅在西方和德国的较力中处于劣势,太平洋战场上由于珍珠港的被炸和英国主要军舰在东方的沉没,英美已经失去太平洋的制海权。唯一的亮点在于:苏联确实抵抗住了德国的入侵,从而牵制了德国的相当兵力,使德国闪电战的梦想破灭,短时期内无暇他顾。

          对英国来讲,这似乎是战争中非常糟糕的时刻:地中海战事裹步不前,酝酿了很久的进攻最后功败垂成,主要军舰接连损失,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受到重创。而在地中海和巴尔干的历次战役中,空军从来没有得到过完整的制空权,所以在北非,尽管输送了大量兵力和物资,并无预想的收效。而太平洋战事的扩大,使英国不得不面临殖民地的压力。甚至在太平洋战事伊始,澳大利亚总理即在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声称将寻求美国和苏联的支援,并和英国等国家一道抗击侵略者。要知道英国才是澳大利亚的宗主国。不列颠的压力可想而知。

    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也许这正是看丘吉尔讲述二战史最大的好处,很多历史书会告诉我们当时发生的事件,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导致这些事件背后的思考方式。丘吉尔恰恰揭示了这一点,不仅是他自己的,还有罗斯福的、斯大林的以及希特勒的。这就像小说,或者说史诗,正面描写了一些人的行动和心理活动,侧面描写了另一些人,但是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把所有的拼接起来,于是一幅图画便出现了。在这幅蓝图中,所有事件都连接在一起,互为因果,整个情节便滚滚向前。而在一切背后,是决定事件走向的思考和判断方式。

            在这样糟糕的时刻,同盟国的领袖们不仅预见了胜利的必将到来,并且清晰地阐述了战事的发展阶段。各个战场胜负难料,但是从战争中的物资供应到各个战区可能的潜力(被占领国家的起义军亦被计入抵抗力量),到敌我双方动态的力量对比,可以预计经过艰苦的、牺牲的1942年,同盟国将在1943年迎来战争真正的转机。

          由于丘吉尔使用了大量战时的公文和信函,以上结论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最高潮的一段在于珍珠港被炸后,丘吉尔及时来到华盛顿,和罗斯福一起工作近三周,英美双方在《大西洋宪章》基础上,拟定了同盟国合作纲领,参与签字的国家超过20个,这样在二战开始两年多后,同盟国才真正形成。同时,英美双方广泛磋商了作战计划及武器和军备的供应计划,并建立太平洋地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丘吉尔在去美国的航程中,和自己的智囊团制定了用于和罗斯福讨论的全部文件,这些文件真的给人以极大启示。战略的好处是永远看全景,而不是局部。就像丘吉尔历次同战时内阁讨论过的,非洲的战事全盘失败,并不足以导致二战的最终战败;就像在亚洲打败日本也不足以导致二战的终结。局部战场再重要,也重要不过全局。这其实是英国一开始就很明确的目标。所以,主要兵力死守本土和大西洋,在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牺牲局部战场。我们不讨论这样的战略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从英国本身来说,这是成功的战略。在这样战略的指导下,英国挺过了独自作战时期,慢慢等来了战争转机。

          以前最喜欢看的可能是隆美尔这样的将军,决胜千里,克敌制胜。现在才慢慢明白,战略远比个别战役重要,全局的逻辑远胜过一城一地的胜利。胜利不足以导致真正的成功或失败,战略才可能有此作用。二战史,有很多看点,其中之一,就是从根本上揭示了战略的重要性。战略决定取舍,决定资源分配。所有成功都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获得的,如何将资源和战略目标优化匹配,是领导者的第一职责。战略也决定了时机,进攻抑或等待。一直采取攻势而不知等待的,从不是好的决策者,甚至不是好的执行者。有时,等待比进攻更有力量,而决定等待,必然源于战略的考量。形势和力量对比,都可能在等待中慢慢变化。好的战略是确保生存到形势变化的时刻。英国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敦刻尔克撤退,不是在北非战胜意大利,不是在中东的相对优势,而是集帝国之力,保证了大西洋和本土安全,等到了苏德战争和美国参战。

    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在人生中引进这种战略管理思维。好像很多人的追求是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尤其是在孩子教育上。小升初、中考、高考、毕业后的工作,都是只能胜不能败。取得很多战役胜利的一方并不见得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德国和日本在欧洲、亚洲战场上都有势如破竹的记录,可鹿死谁手看的是最终的成果。如果推广到人生,用“胜负”就更见狭隘。人生最大的战略是什么呢?可能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吧。如果是这样,一城一地的得失就更加失去其重要性。在见心明性的终极目标下,有些所谓成就,不过是阻碍。当然,追求目标不同,战略亦不同。世界充满了不同的目标和前进方式,但是在前进之前,看一下自己的全景图真的非常有帮助。这样,有时可以六出祁山,有时可以“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有时集中优势兵力一击获胜,有时就要休养生息以图后效。进与退,取与舍,尽在其中矣。

          时至中伏,暑热更盛,能得一方思想清凉处,亦是快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局与胜负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书笔记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xu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