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空之城水晶之城读者园地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读书笔记(一)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读书笔记(一)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12:08 被阅读9次

    《丘吉尔第二次世纪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是去年在万圣书园买来。买来后有个打算,就是先看《欧洲史》,然后再看二战史。结果,买的那套《欧洲史》一直读不下去,估计是太没有基础的缘故。于是,为了这个愚蠢的打算,二战史也被束之高阁。五月份由于看了很多枯燥的材料,感觉功力有提升,于是又拿出那套《欧洲史》,结果还是不能读。后来想,还不如先试试二战史。没想到,丘吉尔著的二战史是这样好。这世上,好东西自有,永远有,差的是自己心里的想法。谁拦着我们走不到亮处去?自己罢了。

      开读之后,才发现译林出版社出的这套二战回忆录其实并不容易买齐。在读了第一本《从战争到战争》和第二本《晦暗不明的战争》之后,因为第三本《法国沦陷》断货,只能看第四本《单独作战》。不过今天很开心,终于买到了《法国沦陷》的二手书,且待到货。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读书笔记(一)

      之所以写下这些,就像我们要讲一位朋友,先讲讲和这位朋友的渊源。对朋友的讲述,往往是这样如数家珍,因为我们内心珍重。对于好书,好作者,亦当如是。

      我只看过两位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作者的书。第一位是茨威格,他写的《昨日的世界》我很钟爱。第二位就是丘吉尔。两位的不同是一目了然的,茨威格是奥地利籍犹太作家,这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二战中的遭遇。他的记录,是二战中被剥夺者的记录。茨威格曾避难于英国,最后在巴西自杀,恰是二战结束的前夕。茨威格的书写了一个生命在战争中的失去和苦难,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变量中如果加进战争,寻常人的生命会怎样被改写。

      丘吉尔的书不同,这是一个政治家在人类苦难面前的理性战斗。第一本《从战争到战争》是丘吉尔一直作为下院议员,对整个形势的描述、分析、判断和反思。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二战爆发,这中间有漫长的20年左右时间。丘吉尔有条不紊地描述了德国怎样从一个战败国崛起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书里有大量当时的演讲稿、书信和往来文件,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里似乎有让人很震惊的结论,也许历史总是这样,就是让后人看起来昭然若揭的事实,当时局中人似乎无知无觉。以前课堂上学二战史,似乎觉得张伯伦和法拉第真的太无能,可是真的在当时的场景中看,其实里面有很多依据,这些依据有的偶然,有的必然。丘吉尔笔下的张伯伦,是一位理性的、为英国殚精竭虑工作的精明的政治家。同样的,英国的议会和内阁中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人士,可是就是这些人,还有对德国的强大寝食难安的法国人,就是在这些人的眼皮底下,纳粹攫取了德国最高权力,然后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开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苏台德地区,然后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些军事上的动作,是各国一系列内政、外交、军事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无论怎样看,在这个过程中,同盟国在客观上都成为德国崛起的帮凶。在二战爆发前,英国不但自己裁军,甚至花很多精力催促法国裁军,还限制自己的军备,希特勒在1935年就宣称德国已经拥有无可争议的空中优势。这些过程后来看起来令人痛心疾首,在当时可能顺理成章。丘吉尔对此有很中肯的评价:“那些在气质上和性格上喜欢对含糊暧昧而困难的问题寻求斩钉截铁的解决方案的人,那些在一遇到外国的挑衅就立即准备应战的人,并非都是对的。另一方面,那些倾向于低头忍受、耐心而忠心诚意地寻求和平妥协办法的人,也不一定都是错的。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场合下,后者可能是正确的,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看,都是如此。忍耐和坚持善意曾规避了多少次战争!宗教和道德同样都主张谦让和卑逊。这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多少次战争是由于煽动者促成!多少次引起战争的误会本来可以因延缓决定而得以消除!往往也有多少国家,彼此间进行过残酷的战争,而在几年和平之后,不仅成了朋友,而且结成同盟!”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读书笔记(一)

      在《晦暗不明的战争》中丘吉尔已经作为海军大臣入阁,并成为战时内阁的负责人,当然要向首相负责,并无完全的实权。这中间德国入侵波兰,势力开始向北欧扩张。而在这中间,苏联参与瓜分了波兰,同时入侵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国上学时在教材上总是一起出现,现在读起来还觉得朗朗上口,仿佛一个国家)已经沦为苏联的附庸,而意大利虽然未宣战,已经在地中海和非洲占有一定优势。而这时的同盟国,只有还未准备好的英国和貌似有强大陆军实则涣散的法国。这时的力量对比已经很明显,德国无疑在空军和陆军上都有优势,而且在吞并了奥地利、波兰,占领苏台德之后,人口优势和军工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德国对英宣战前的这段晦暗不明的阶段,英国并没有在挪威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掐断德国从挪威获得铁矿石的运输线。在《晦暗不明的战争》的结尾,张伯伦引咎辞职,丘吉尔就任首相,开始组阁。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套书时,我一直下意识地在检讨自己的过失。看到第四本时,慢慢明白,因为这套书客观、系统,它不只展现了史实,更展现了一个卓越的智者、行动者的思考过程。这让人不自觉地跟着一起互动,试着换一个视角去反思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丘吉尔讲了一个海军作战计划的论证过程,先是就这一计划反复论证,可是即便细节全部敲定,当放在整个战局中看的时候,发现这个作战计划的胜利与否对全局并无积极影响,这个计划就会被放弃。我们真的曾经很全局性地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吗?好像每个都不可以失败,每个都不可以放弃。这样的人,其实人生是没有蓝图的。真的有蓝图,就必然会有战略上的进和退。每战必胜并不是最上乘,最上乘的是赢了关键的战役。若要找出不成功的罪魁祸首,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是缺乏系统性。系统性的意思是,从开始我们便知道终点的大致方向,然后即便有偏离,及时回归,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决定进退取舍。可是,想想自己的人生,可能连个十年的方向都没有。这种得过且过、遇事随机的方式,如果也能指向成就,这“成就”二字也是太廉价了。

      还有一项,就是我们能以多开放的态度来听取不同意见?在丘吉尔叙述的大量史实中,我们看到,分歧是政治、军事中的常态。可是,不管我们是否能说服别人或者被别人说服,最终,我们只能采取一种方案。那么,这个论证的过程以及结束之后,都需要我们能够有胸襟和能力来理解并执行。经历过长期工作训练的人都知道,这是任何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是工作的常态。可是,这个过程往往并不愉快,也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我一直不喜欢职场阴谋论的说法,其实更多的,只是人们意见和见解的难以统一。记得以前我很讨厌人力资源的工具,什么KPI指标啦,什么360度考评啦。可是时至今日来想,这些工具确实使用起来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可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如果没有,那就是当时条件下的最好选择。是当时太主观和狭隘了。

      继续读下去才知道,这套书根本含了欧洲史的一部分,还有关于地中海复杂的地缘政治、北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广大领域。不只是历史的恶补,也是地理的恶补。可惜现在读书太慢了,最慢的时候一天只能读两三章。估计补习都是这路子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正当年华,思考和学习方式经过科学的锻炼。也许这是青少年学习的要义之一吧。

    且记录至此,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bm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