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开朗,越孤独?

作者: 写作训练营 | 来源:发表于2016-05-27 16:02 被阅读2777次
图片来自网络

“哦,我这样一个开朗的独处型人。”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感叹时,留言附和说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竟然不在少数。

也有同学说这是“明媚的忧伤”,大概是觉得我这样一个喜欢到处跑的开朗的人,根本没办法忍受孤独吧。可是,我必须承认自己真的越来越不喜欢很多人在一起的感觉了。作为一个开朗的人,我也真的很想知道:自己到底爱的是哪门子热闹?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开朗与外向、乐观、喜欢热闹联系在一起,把安静和内向、审慎、偏爱独处捆绑在一块。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人这种复杂的生物,哪是简单的开朗或安静、外向或内向就能囊括尽的?如果这样,世界上也不必有职业心理学家了。

不知道开朗如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很多人在一起的聚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聚会,同行交流啊,同学结婚啊,基本上就是跟坐在身边的几个人随便聊一聊,同事聚餐可能还相对好些。对于这类人多的聚会,我根本没办法像“交际花”(无任何贬义)一样沉浸其中。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跟自己呆在一起,一个人看花看草看风景的乐趣比无聊的聚会多多了。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聚会人的大多彼此不熟悉。其实熟人聚会也一样。想一想,无论是小时候过年,还是长大后春节回家,是不是都有很多人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走亲戚?即便爸妈威胁说如果不去就只能在家吃剩饭,还是很开心能从虽然热闹但感觉孤的聚会环境中逃向自己一个人。而这些都跟开朗与否无关。

那么,这跟什么有关呢?前面提到的非熟人聚会,觉得无趣不愿参加,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开朗的人比较愿意表达自己,一大群人在一起时,焦点分散,自己无法从中获得更多关注;二是一大群人在一起时,交流很难深入,获得的都是没多少营养的碎片信息。无趣就是浪费时间,当然就不愿意参加了。

那么一个开朗的人不愿意参加家庭聚会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表面看来好像是因为我们跟亲戚没有共同语言,在一起聊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甚至回避的事,其实这是内在“独处”的需求在分化。我们需要回到独处的环境才会感到舒适。造成“独处”需求的原因跟教育有关。这也是我从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得到的灵感:在谈到独处的进化时,书中提到:在传统上,独处作为一种奢侈品是跟财富与上流社会相关联的,他们的财力和时间使得他们可以大量地接触书籍、教育以及其他自我投入的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受过相当的教育,有更多体验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和可能,看书、看电视、看电影、刷社交媒体,这些事一个人就能做,“独处”时的“孤与独”成为一种能够补给能量的场域 。相比之下,亲戚聚会则起不到这种作用。 这大概也是我们常说的“哪怕在人群中也会孤独,即使一个人也很开心”的原因吧。

《穿越孤独》

你看,独处分明是对我们有益处的。只不过现在人们对关系和依恋的大量关注,掩盖了对孤独的需求以及孤独带来的益处的讨论。(这里插一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是个例外,他关注独处,甚至提出“独处能力”,认为独处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我在很多心理学书籍里看过他的名字和他提出的非常多的有价值的应用心理学观点,一直打算看他的传记《温尼科特传》,还没开始看,等看完再写文)实际上,“必须保持距离”也是一种内在自我保护的需要,跟性格开朗与否无关。《穿越孤独》书里的一个说法我很喜欢:所谓“独处”,是指在身体和心理上从他人那里撤回,这是一种单独和自己相处的状态。独处是自我的容器。它不一定是从世界中逃离,而是一条不同的参与到世界当中的途径。开朗的人独自一人时做些什么呢?应该说,安静的人一个人时做什么,开朗的人也可以做什么。一个人读书、写字,一个人旅行。不会因为是一个人就觉得无趣,相反,能从与大自然、书、自我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独处的人,他在内在世界里与其他事物也保持着丰富的联结,这种联结足以让他丰盈,因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常常造访这个世界——开朗的人也有独处的需要。

我们常说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其实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即使是亲密关系中,也需要给彼此空间,让对方有机会在自己的内在世界里享受自我。说到这里,我想起刚工作时的领导,她和她老公都是在北京工作的韩国人,四十岁上下,丁克家庭。她在北京,她老公在上海。但是两个人从来没有因异地抱怨,因为两个人都是独处需求非常高的人(艺术家、作家里高独处需要的人比较多),这种相处模式让他们彼此都舒服。他们常常通话,定期见面,平时则在各自的城市里享受一人世界。工作之外读书、写作、学汉语、看中国电影电视剧、跟朋友逛街聚餐……太多对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填满一个人的时间,独处帮他们保持着自我的完整和年轻。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样,但应该学会从更恰当的敞开方式中获得滋养和能量。我想,这大约是独处给予的力量吧。

独处有益,所以有些人会去追求它,比如练习冥想。当然,冥想也是无论开朗与否都能练习的。其实写日记也代表着允许自己独处,允许一种为了私密声音的私人工作。照例,写日记也不是安静型人的专利。一个人刷手机朋友圈和微博是独处吗?我觉得,即便那时候你也是一个人,却是同时在跟很多人对话,你的没有说出口的评论和观点扰乱着你的内在世界,这跟人数众多的聚会没有本质区别。但读书另当别论,那代表着你跟作者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所以,你看,我们真应该少刷朋友圈、多读点书吧。

“从人群中走出,自己找到自己。回到独处中,回到真我中,在别处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有幸独处而不孤独,那真是时间最好的礼物。”《穿越孤独》里的这句话也送给你,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人,愿你拥有丰富的安静。


注:其实这本《穿越孤独》里区分了“孤独”与“独处”,本文主要使用了“独处”的概念。独处是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则可能造成问题,这才是孤独。保罗·迪里奇说“孤独表达着独单之痛苦,而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这本书我才刚开始读第二部分,全书一共五个部分,展示了精神分析师眼中不同形式的孤独:艺术家、心理治疗、生命事件(不同生命周期、亲密他人死亡、士兵的孤独)等,试图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的联结来缓解个人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帮我们学会接纳孤独并享受孤独,这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章

  • 越开朗,越孤独?

    “哦,我这样一个开朗的独处型人。”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感叹时,留言附和说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竟然不在少数。 也有同学...

  • 孤独

    人生而孤独 孤独不是罪过 只是人的原罪 性格越开朗 内心越孤独 性格不开朗 内心和外表一样孤独 说到底还是不够聪明...

  • 自言自语

    开朗的人就不会抑郁吗?其实并不是。越人前开朗活泼的,人后越容易孤独。

  • 越孤独越孤独

    这个题目意思是你孤独的时候越想着自己是孤独的就会越孤独。之前从没想过为什么,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孤独里,觉得全世界都欠...

  • 越孤独,越怕孤独!

    我很怕孤独,可是我越孤独。越孤独,越怕孤独,然后在这个死胡同里出不来。 不知道几年前开始,我一个人吃饭,一...

  • 越联系越孤独

    中国的互联网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自己在读小学,在我所不知道的世界里,别样的人们已经开始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

  • 越走越孤独

    曾经对于家的理解是能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当自己在外面累了的时候能回来,躺在那里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一觉睡到大天亮。...

  • 越文明,越孤独

    ――――― 迎面遇见的世界 ―――――

  • 越孤独,越繁华

    “孤独”是一种心理表现,也是爱的能力的缺失。亦可指一种孤单寂寞的心态。 “孤独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保护...

  • 越走越孤独

    在家乡存一瓶酒,然后背着包,就出走。 一路向西,难得停留。错过了重庆的路口!逗留在成都的宽窄巷子,喝几口!深夜里,...

网友评论

  • b8294fd1cb48:哦,我是一个开朗的独处型人。
  • 风留菜籽:像一首歌唱的那样,越长大,越孤单。可孤单的人内心却如此丰盈
  • 766f0c6cb382:不得不承认的一点 几个不做出任何表情的人站在一起,也会给人一个印象:这个人看起来内向 那个人看起来外向。
    所以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不准确 所以千万别当真。除非你的外在和内在不会给人错觉才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写作训练营:@五维翻译Jim 有道理!
  • 李天天天真:外向型孤独~原来我也是,又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
    写作训练营:@李太傻 ✋
  • 6c440e37ef2a:外向型孤独患者
    写作训练营:@我爱CHI菠萝 哈,准确!
  • ed00875f9803:这是我用简书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写评论。
    看到标题的那一刻,毫不犹豫的点了进来。果真,道出了我的心声,,,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练字。只有偶尔会和好朋友一起出去谈谈心,仅此而已。。。在他们眼中看来,我就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可我原来特别喜欢大家一起热闹,但慢慢地爱上了独处,,,
    ed00875f9803:嗯呐嗯呐,嘻嘻
    ed00875f9803: @写作训练营 嗯呐嗯呐,,嘻嘻
    写作训练营:@Belle3029794217 因为独处带来内在的丰富,当然我想,如果有特别投缘的一两个朋友,可以毫无负担地畅聊,这种聚会你应该我不会拒绝吧?
  • 21754f2f7053:我以前很开朗,跟别人打打闹闹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就算难过睡一觉醒来就什么都好了,走在路上见到熟人都会打个招呼,而现在我却觉得社交好累,不喜欢跟人说太多除了家人和闺蜜,只想一个人待着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听歌看电影
    写作训练营:@拾荒咩 越长大才越如此的吧
  • d31bb4a07280:这个话题似乎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专题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是这样的状态 希望可以再深度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支持你 加油⛽️
    写作训练营:@SmallLucky 多谢支持,确实,这里讲的独处只是很浅的一部分,孤独、孤单、独处各有不同内涵和不同面向,《穿越孤独》一书中介绍得非常详尽,我从很小很小的一个点引申出这些感想,其实可以好好探讨,无论何种形式的孤独与孤单,都有其力量,每个人都可从中认真内观,获得成长与成熟。
  • 阿蔻正传:孤独有的时候是很好 我都好到要得精神病了
    写作训练营:@阿蔻正传 那可以尝试多给内在一些交流的机会
  • 5d8cfe7211ea:独处固然能够找到自我,但有时真的会感觉好孤独,想说说心里话的时候身边都没有人,只能跟之前很有交情的人说
  • f411984660f9:有时候自我独处为什么会觉得会是孤独呢,我是属于事不关我我不理事的那种,从不经营社交,一切顺其自然,但还是有很多人一起玩耍打闹说笑,但越这样内心越空白,很少真心流露什么,很多人说你怎么天天这么开心,也没什么难过的啊,
  • adbcbc7d4acb:开朗和喜欢独处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一定的空间去消化我们的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可是开朗的人又会被外人误以为刀枪不入,什么都不在意,没有负面情绪。其实开朗的人的内心真的很敏感,只是选择隐藏起来了而已……
  • c6ba00d079f8:在有些聚会的时候看起来很开朗很健谈,其实只是不想气氛太沉闷,显得太尴尬!其实内心真正是孤独的!
  • 子妍若水:真的很能理解这句话,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这样,外表看上去好相处很开朗,可是知心朋友少的可怜
    嵐珊:@子妍么么哒 一样一样~
    子妍若水: @写作训练营 嗯嗯
    写作训练营:@子妍么么哒 同道中人呀~
  • 3dbc31e1b847:加一分注意于己身,感受一分内心,由外到内,达温润如玉,自我滋润。
    写作训练营:@白开水1994 正能量👍
  • 大荔兜风:有时候孤独也可以很快乐,很享受,和自己相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就是这样的人,时而开朗,时而安静。
    写作训练营:@大荔兜风 ✋
  • 默金:我可能理解不了,因为我曾是一个孤独患者,像空气一样不说话,不参与同学间的闲聊。现在我变得爱说话,去表现自己。
    写作训练营:@默金 这也很好呀,无论是开朗者的独处,还是安静者的活泼,只要让自己舒服,都很好呀~
  • 石阿三:不介意孤独,比爱人舒服
  • 招招舟子:郭德纲自述: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擅长交际。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一个带给大家那么多欢笑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内向。在舞台上的自如自得,在台下内向。
    孤独独处与开朗爱笑是不冲突的,每颗沉浮的心下,都有一块安静的地方。我们需要独处给自己更多思考,也需要和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
    招招舟子:@写作训练营 我感觉我特别能体会,在朋友眼里,我喜欢讲各种好笑的段子,随时都能活跃气氛。但我感觉,我更喜欢独处的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很享受孤独带给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
    写作训练营:@招招舟子 原来郭德纲都是如此!
  • Noelmi:赞同,大多在热闹的场合里跟每个人打个照面,大家伙热闹起来了,我却缩在角落里不愿跟人说话,觉得说的大多话都是无意义,也很累。以前没发现,觉得自己外向,应该爱热闹,其实不然
    写作训练营:@Noelmi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自己是这样的
  • 5db8fcc26f63:跟自己相处是休息,和他人在一起是消耗能量
    写作训练营:@Marieshao 有道理!
  • 6401cb0ea242:真的说得很有道理,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不喜欢同学聚会了。以前都是组织者,不知道为什么也不喜欢出去玩,喜欢呆在家里:pensive:
    6401cb0ea242:@写作训练营 嗯,这还能接受
    写作训练营:@Dolores27 三两个密友的聚会还可以吧?
  • 昼一:那写作就能说是与自己的对话吧。
    写作训练营:@跳探戈的猫 哈哈,认认真真读一本书以后试试~
    昼一:@写作训练营 最尴尬的是与自己相对无言。
    写作训练营:@跳探戈的猫 算是吧,其实跟自己对话挺舒服的~
  • 猫朵朵儿:越开朗的人越孤单,:dizzy_face:我就是这一个人。
    猫朵朵儿:@写作训练营抱抱
    写作训练营:@猫朵朵躲猫猫 抱抱🍀

本文标题:越开朗,越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qf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