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每天都把时间排的满满的,充满了斗志和干劲。
除了白天认真拼命工作外,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想提高的地方,一项也没有丢。
那些之前让我分心了好久的不快,也终于在忙碌面前,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因为最近每天都会有一个同行跟我聊天,他虽然年纪尚小,但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
比如为了顺利通过CFA考试,半年时间推掉了所有的朋友聚会和娱乐的时间。
考试考完后马上投入工作,周末也主动在家加班。
再比如,他做研究的主业是铜,晚上还坚持自学其他品种,说是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为自己做投资服务。
因为他说自己很有危机感,怕没有竞争力会失业,怕自己没有钱会娶不上老婆。
他说他每年甚至每个月,都给自己制定的有阶段性目标,然后像一个个关口一样,各个击破,像爬山一样,一级一个台阶。
他小小年纪,如此有规划,有追求,让我感觉很难能可贵。也让我这个比他大半轮,多吃几年干饭的老阿姨,充满汗颜。
2.
我之前一直是个没有追求,没有规划的人,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20几岁,等到30多岁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除了换过几个行业,年纪大了几岁之外,只留下一地鸡毛和眼角的细纹。
但我并不想就此放弃自己。
因为无论身边还是各种励志的书里,可模仿的对象都太多了。
比如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绘画创作,80岁成名。
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66岁时开始创业,74岁时才获得成功。
有个朋友33岁从零开始学写作,34岁花10万专门学习,35岁通过开课变现100万。
还有上述提到的同行朋友,小小年纪已通过理财小有资产,同时继续不懈追求,远远跑在很多同龄人前面。
我似乎也不应该放弃自己。因为相比那些60,70岁的人,我真的还很年轻啊。还有大把可奋斗的时光。
3.
但我应该怎么努力呢?如果遵循10000个小时定律,每天坚持3个小时,也要10年才能达到专家的水平。
我还有机会吗?
想想希望似乎很渺茫。
但昨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信心。
这篇文章叫做《大学不教的20小时定律: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文中有个说法是,真正精通需要一万小时,而学会只需20小时。
当然这针对的是日常小的学习目标。
因为只有把目标缩小,让可控性增强,才更容易抓住根本,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我记得高中时候,我就喜欢采取这种措施来学英语,比如一段时间我主攻完形填空,下一段时间我主攻阅读理解,以此类推,将每个分项的成绩练习到一个稳定的高度后,再开始做完整的试卷,就会更得心应手,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更心中有数。
而且因为目标小,周期短,完成起来也会更有成就感。
4、
就比如现在,我意识到自己要锻炼之后,就定了一个每天走1万步的目标。
每天早晚上下班路上,中午、晚上饭后的漫步,其他时间能走路、爬楼梯,就绝不坐电梯,这样很轻松就完成了,而且整个人神清气爽,并没有带来太大负担。
再比如,我的梦想是将来能出书,我就先开始练习写作,从短篇做起。
每天早上早起一会看书构思,有思路就直接写,没思路就中午饭后边散步边继续,晚上下班路上正式写,日更一篇文章利用这三段零碎时间,很轻松就完成了,晚上的看书、锻炼和做家务的时间,也丝毫没有耽误。
还有我想提高英语水平,想重新培养起语感。
就每天早晨读半个小时,上下班路上听半个小时,不刻意,也不突击,完全一种随意的样子,但就是每天坚持做,找到一个自己适合的强度,循序渐进,收获还是显而易见的。
5、
制定一系列的小目标,坚持加重复,再加上坚定的信念,我想自己很快,也能慢慢超越自己,向牛人靠近,朝梦想看齐吧。
但如果不努力,未来只能是个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