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性粗鲁或者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家长才打我们。他们动手是因为还没有那个能力来控制情绪和冲动。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无论表现得多么糟糕,都不会失去我们的爱,所以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足够的安全感。事实上如果一个4岁小孩一点攻击性也没有,在家长面前时时表现得简直“完美”的话,我们反倒得好好审视一下这个小孩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了。
如果孩子们能够安心地依赖父母的话,他们就不会惧怕亲子关系里的小考验了。换句话说,孩子的不当行为其实正提醒着你:他信任你,对你们的关系很有安全感。许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觉:孩子的坏脸色全摆给家里人看了。他们在学校,在其他大人面前可是规矩得很呢。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他们之所以撒野,是因为对你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不仅仅是因为叛逆。
——[美]西格尔等《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
1、“以下是我们几个同事兼家长的口述,你能从谁那里找到共鸣?”
•我生气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有时我的反应还算好,但有时我就表现得跟小孩一样不成熟。如果我儿子学我这样的话,我会把他丢去坐冷板凳的。
•也有人告诫我说不应该打孩子屁股,不应该朝她吼,不应该这样那样。但是我真不知道除了以惩罚来威胁他,或者命令他坐冷板凳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我丈夫和我总是不在一个阵线。我觉得他太严苛了,他又觉我简直毫无原则,所以我们总是不能达成一致,总是被对方激怒。
•我实在烦透了跟孩子在作业问题上拉锯。我们对对方都很有情绪,这种情况从未得到改善。
2、“孩子们太容易犯错了。家长急于纠正他们,于是只能简单地对当下的境况做出反应,谈不上有一套清晰的管教准则和策略作指导。按下自动航行键之后,家长们就放弃有意识的手动操作了”
这些话听着耳熟吗?是啊,那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感觉。孩子们太容易犯错了。家长急于纠正他们,于是只能简单地对当下的境况做出反应,谈不上有一套清晰的管教准则和策略作指导。按下自动航行键之后,家长们就放弃有意识的手动操作了。
飞行时自动模式是好帮手。只要把键一摁,就可以坐好休息了,电脑能带你去预设好的目的地。但在管教孩子方面,靠程序预设然后自动航行是不太可行的。我们可能就此飞进幽暗的积雨云中,这段航程势必颠簸。
3、“去情绪化管教的目标包括给孩子的行为设限和教会他们生活技能,前者是短期的、浅层的,后者是贯穿人生的、深层的”
我们肯定是想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一遇到点事就反应过激。我们想要根据已经深思熟虑过并广为认可的准则来做出有意识的、明智的决定。“有意识”的意思是审慎对待不同的选择,最后采取那个缜密周到、有助于达成目标的选择。去情绪化管教的目标包括给孩子的行为设限和教会他们生活技能,前者是短期的、浅层的,后者是贯穿人生的、深层的。
4、“如果你开了自动航行模式,而不是以某种坚实的理念为指导来对待这一行为,你也许只会反射似地回应,不加任何思索或意图”
举个例子吧。你4岁的小宝贝打了你一下。也许就是因为你跟他说写完邮件才能陪他玩乐高,他就生气了,然后给你在背上来一下。(很惊讶,不是吗?原来小朋友打人也很痛的。)
那你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开了自动航行模式,而不是以某种坚实的理念为指导来对待这一行为,你也许只会反射似地回应,不加任何思索或意图。你也许会很大力地逮住他,咬牙训道:“打人可不好!”然后再给点惩罚,比如押解他回房坐冷板凳。
5、“帮助我们了解到在对孩子的错误做出反馈时,拥有目标明确的理念、清晰一致的策略是多么重要”
这是最坏的家长反应吗?还不是。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吗?当然。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己究竟想怎样。
这就是本章的主旨,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到在对孩子的错误做出反馈时,拥有目标明确的理念、清晰一致的策略是多么重要。如前文所述,管教的双重目标包括在短期内培养良好的外部习惯,以及构建长期的、内在的、有助于养成好习惯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大脑。我们需要时时铭记在心:管教最终还是在于教。孩子打了你一下,你就咬牙切齿并给予恶狠狠的训诫和惩罚,这样真的管用吗?
6、“孩子不再因为害怕你的反应而抑制犯错的冲动,他们会慢慢掌握一种不受恐惧左右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交流中的消极情绪会越来越少,你与孩子间的情感连接也会越来越牢固”
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也许孩子立马就不敢再打你了。这一刻,恐惧和惩罚是管用的,但维持不了多久。而且我们真的打算把恐惧、惩罚和情绪化视作教育孩子的主要驱动力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是在推崇强权和控制才是让人服从的最好工具的教育理念。
受到身心攻击时,做出愤怒的反应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反馈,那是一种既能马上遏止不当行为的发生,又能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不是因为害怕你的反应才压抑犯错冲动的反馈。孩子不再因为害怕你的反应而抑制犯错的冲动,他们会慢慢掌握一种不受恐惧左右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交流中的消极情绪会越来越少,你与孩子间的情感连接也会越来越牢固。
我们来看看怎样的反馈才是有益于能力培养,而非滋生恐惧的。
7、“三连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在对不当行为做出反应之前,我们最好花几分钟自问一下这三个问题:
(1)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怒气上头时,我们可能觉得“他都是惯的”或者“他是故意要气我”,但是如果我们抛弃这种无谓的假设,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挖掘这种不当行为背后的缘由,我们就能明白孩子这些行为其实是在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控眼前的境况。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就能以理解的态度做出更到位的反馈。
(2)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再重申一次,管教不是为了给予惩罚。我们是想教给他们有关自控、分享、负责任等能力的道理。
(3)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结合孩子的年龄、发育阶段以及当下的情境(他把扩音器扣在狗狗耳边时说不定没意识到开关是开的),我们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把该讲的都讲明呢?我们总是错把惩罚当作管教的目的,对不当的行为做出不当的反馈。其实有时候孩子能从自己的决定中吸取教训,无须我们过多干预。此外,与一刀切的惩罚相对的,总有那么些更为有效又有爱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家长想要表达的意思。
8、“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从自动航行的傻瓜模式里跳脱出来”
这样,我们就能做出更有效的反馈,以期马上制止他们的行为。这种反馈还能教给孩子更为重要的、贯穿终生的能力,以帮助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总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9、“在这个介于过激反应与敏锐回应之间的冷静时刻中,家长开始变得有鉴别能力,有目的性,并且讲究方法”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这三个问题是如何帮助我们对孩子做出反馈的。假设你在专心写邮件时,4岁的孩子给你在背上来了一记。你听见拍打的声音,感觉到背上某块巴掌大小的地方有点痛。这时,你需要几秒钟冷静下来,避免简单粗暴的反应。这并不总是很容易做到的,不是吗?实际上,在我们的大脑里,身体疼痛被预设成了威胁的信号,它会激活反抗的脑回路,使我们投入“战斗”模式。所以说要保持自控,自觉践行去情绪化管教得花力气,有时甚至是大力气。我们必须制服脑袋里想要反抗的因子。这不容易啊。(在我们睡眠不足、饥饿、压力过大或不注意照顾自己时就更难办。)在这个介于过激反应与敏锐回应之间的冷静时刻中,家长开始变得有鉴别能力,有目的性,并且讲究方法。
10、“在那个情境下,打你是孩子表达沮丧和焦躁情绪的默认策略,他还需要点时间来学习如何延迟满足和管理愤怒。所以现在他打你了”
于是你立马停下来,开始思考这三个问题。于是你更加清楚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虽然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但对于这些问题,答案大概是类似的。
(1)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他打你是因为你一直没理他,所以想要引起你的注意。这种心理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不是非常典型吗?家长对这种心理受用吗?未必。这种心理正常吗?那是肯定的。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等待并不容易,尤其如果他们正被巨大的负面情绪笼罩着的话,等待会是件更加困难的事。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迅速冷静下来去制止某些行为。你当然希望他能镇静地倾诉衷肠:“妈妈,你一直让我等着,所以我觉得很沮丧。现在我强烈地想要打你,但是我决定忍住,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情绪。”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场景会很滑稽。)在那个情境下,打你是孩子表达沮丧和焦躁情绪的默认策略,他还需要点时间来学习如何延迟满足和管理愤怒。所以现在他打你了。
11、“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性粗鲁或者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家长才打我们。他们动手是因为还没有那个能力来控制情绪和冲动。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无论表现得多么糟糕,都不会失去我们的爱,所以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足够的安全感”
你现在明白了,这不是你家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对吗?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性粗鲁或者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家长才打我们。他们动手是因为还没有那个能力来控制情绪和冲动。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无论表现得多么糟糕,都不会失去我们的爱,所以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足够的安全感。事实上如果一个4岁小孩一点攻击性也没有,在家长面前时时表现得简直“完美”的话,我们反倒得好好审视一下这个小孩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了。如果孩子们能够安心地依赖父母的话,他们就不会惧怕亲子关系里的小考验了。换句话说,孩子的不当行为其实正提醒着你:他信任你,对你们的关系很有安全感。许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觉:孩子的坏脸色全摆给家里人看了。他们在学校,在其他大人面前可是规矩得很呢。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他们之所以撒野,是因为对你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不仅仅是因为叛逆。
12、“你要让孩子知道打人并不好,总有许多更得当的办法来表达他的强烈情绪”
(2)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不是要教做错事就得受惩罚,而是要教比起诉诸暴力,总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既取得家长的注意,又无须自己生闷气。你要让孩子知道打人并不好,总有许多更得当的办法来表达他的强烈情绪。
13、“等他冷静了点,愿意去倾听的时候,请看着他的眼睛,解释给他听:打人不好,下次他想要得到你的关注时,直接用说的来表达情绪就好”
(3)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坐冷板凳或者其他的一些惩罚措施多半并不能让孩子下次就记得三思而后动手,我们有更好的办法。不如试试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把孩子拉近身前,告诉他其实你很关心他?然后你可以对他的感受表示认同,并给他示范要如何表达那些情绪:“大家都不喜欢等待。你想我陪你一起玩,所以生气我抱着电脑不放,是这样吗?”这时他多半会生气地回答说:“对啊!”这是好的势头:他明白了你其实一直关心着他呢。同样,他也很在意你。接着,等他冷静了点,愿意去倾听的时候,请看着他的眼睛,解释给他听:打人不好,下次他想要得到你的关注时,直接用说的来表达情绪就好。这个办法对大一点的孩子同样管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