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班时,我问同事阿方:
“《独立日2》已经上映很久了,看了吗?”
“还没有呢,没有人陪我看,不想去。”
早在两个月前这部电影刚开始启动宣传时,阿方就整天在我面前嚷着,《独立日2》上映以后一定要赶首映场!所以我明白,他现在说的“不想去”不是真的不想去,而是“一个人不想去”。
工作的越久,我越赞同一个观点:交往是一种能力,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任何时候,书店里总有很多书教我们如何交往,里面观点林立,示例鲜活,面面俱到。读者依葫芦画瓢,只要智商不是太低,和别人维持正常的交往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是却没有一本书教我们如何学会独处。
在现实生活以及职场中,“喜欢独处”从来不是一个被大众接受的优点,很多人也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是喜欢独处的那种人。因为“独处”的潜台词总是“这种人没有朋友、性格怪异、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合群”,每一条都是“死罪”。他们被划分到“不要和他们走的很近”的类别中。大家普遍赞赏朋友成群,一呼百应的那类人,因为后天的教育让我们向往以及渴望那种能够吸引到别人关注的能力。
周国平先生曾说:“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先生也曾写道:“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孤独产生于爱,孤独是学会独处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想体会一下孤独,一个人看场电影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选择你喜欢的电影类型,科幻动作恐怖青春都没有关系。用最传统的方式购票,不要用支付宝也不要用微信。排队购票的时候,手机不要拿在手里,建议放在手袋,朋友圈里的动态不着急着这几分钟去看,即便第一时间看完点赞又评论,精彩总归是属于别人的,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站在队伍里,眼睛不要乱扫,这会暴露出你心底的慌张与拘谨,可以看着漂亮的售票员小妹妹红着脸笨拙的操作售票机,也可以盯着柜台上的爆米花制作机,仔细观察爆米花是怎么一颗一颗的从机器里面蹦出来的。遇到队伍前面或者后面的情侣秀恩爱,不要试图回避,盯着他们看,盯到他们不好意思,所有前戏前功尽弃。盯着的同时也可以学习总结“秀恩爱”的技巧,若干时日后说不定自己可以实际操作。碰到熟人带着朋友、家人或者小孩一起来看电影,要热情的打招呼,不要装看不见,因为被他们一群人涌过来跟你打招呼会让你显得更加尴尬。最重要的是,在他们问你是否一个人来看电影之前,一定要积极主动和他们说:
“你们这么多人呀!不像我,一个人来看电影。”
不管你从他的表情或者语气中体会到了什么,都不要在意。或许是你理解错误,又或许他真的就是“一个人看电影简直就是个奇葩”这个意思,也没关系。作为回击,你可以把单身一人的优势潇洒的展示给他。人多不一定好,意味着更贵的观影成本和更多份的爆米花。说不定,人家还能从你的表情或者语气中体会到“看个电影都拖儿带口!”这个意思呢。
座位不要选最后排,尽量坐中间偏前部的位置,去坐在人多的地方。看电影终归是一项娱乐活动,观影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一个人来看而放弃了最宝贵的观影体验,当然如果人多的地方有熊孩子,那么能坐远就坐多远吧!熊孩子永远是电影院无法根除的顽疾,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坐下之后全身放松,采取最舒适的姿势。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关注自己前边、左边、右边、后面坐着什么人。这个时候,大部分的人都在玩手机、逗小孩、秀恩爱、发自拍等等乐此不疲的事情,根本不会关心影院里是否存在“一条单身狗”,因为对他们影响不大。他们此刻的精力都被手机里的新闻、小孩的吵闹、恋人的嘴、自拍角度是否完美等等琐事所占据。你要做的,就是把手机静音,戴上3D眼镜等着荧幕上漫长的映前广告播放完毕。
电影正式开始后,把电影的情节放在首位。该笑的地方笑、该哭的地方哭、该愤怒的情节握起拳头、该思考的台词用心思考,把电影院当做是只剩下你的世界,而你此刻正以上帝视角观看荧幕里的故事。电影是现实的折射,你会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也会惊讶于制作者高超的创作能力和对情节的精准把控。借用IMAX的一句宣传语:你是想看一部电影,还是进入一部电影。一个人去看场电影,会让你沉进一部电影,因为你心无旁骛,因为你只带来了自己,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你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你会把内心真实的感受释放出来,而这,也正是独处的魅力。
独处的过程就是自己与自己交流的过程。
我周围几乎不会有人“一个人去看电影”,即便遇上自己喜欢的电影也会因为没人一起去而放弃去电影院。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是比裸奔还要尴尬的自我展示,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他们也不会一个人去逛街,不会一个人去旅游,不会一个人去喜欢的餐馆点一道自己喜欢的菜肴。他们习惯把自己与外界绑定在一起,需要靠别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在这个嘈杂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被太多别人的声音填满,他们是领导、是明星、是大V、是家人、是朋友,我们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长久以往,我们会非常了解他们在各种特殊环境下可能会出现的反应,我们变得比他们还要了解他自己。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除序言之外的第一句话。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我主宰不是指你去到了哪座城市,选择了什么工作,过上了怎样的一种生活,因为这些都可能是被迫的,这种”被迫“的恐怖之处在于有时连自己都没有感觉到,然后这一切就发生了,然后我们就会给自己一个”早就习惯“的表情,来尝试安抚依旧躁动的内心。
学会独处,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文/嘿白
喜欢写点文字,看点书;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
网友评论